散文《落葉》教案范文
散文詩《落葉》是主題活動《秋天多美好》中的一個語言活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散文《落葉》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散文《落葉》教案范文一
設計思路:
散文詩《落葉》是大班語言領域活動中的一課,其選材來自我們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界的神奇變化總是吸引幼兒關注、好奇的目光,激發起幼兒探究的欲望?!毒V要》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通過多種活動形式為幼兒創造了一個以看、聽、說為主體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產生對語言的興趣,調動幼兒想說、愛說、愿說的欲望,同時也將各領域的內容有機整合,從而讓幼兒多維度地去感受美、欣賞美、體會美與表現美。
活動目標:
1、能專心欣賞散文,理解內容,感受秋天葉落的優美意境。
2、初步領會散文中擬人與夸張的修辭手法,并能由此展開聯想與想象進行仿編。
3、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加深對作品的體驗與理解,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表征。
4、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家長、幼兒、教師共同收集有關資料,引導幼兒感受秋季氣候的變化;了解相關季節氣候變化對人類、動植物的影響。
2、物質準備:
(1)、拍攝幼兒秋游時觀賞秋景和收集落葉的相關活動錄像資料。
(2)、動畫課件、電視機、攝像機、錄音機、音樂磁帶。
(3)、準備各類落葉、玩偶、插入式仿編操作卡、落葉做成的表演道具(皇冠、面具、扇子、服飾等)、落葉圖書一本、供幼兒拓印及拼貼活動的材料(如 圖紙、膠紙、剪刀、彩筆、顏料)等。
活動過程:
一、引題:經驗講述。(播放幼兒秋游的錄像資料片段,讓幼兒根據自身已有經驗談談觀賞秋景、撿落葉時的發現。)1、談話引題:小朋友,上次老師帶你們去秋游的時候,你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發現?
2、幼兒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不同的發現,教師相機引出今天要學習的本領:散文詩《落葉》
二、播放動畫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散文,并通過看、聽、說幫助幼兒理解散文內容。
(一)欣賞散文。(利用動畫課件資料,引導幼兒欣賞配樂散文詩,讓幼兒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1、師引入:小朋友,現在我們通過課件演示來欣賞這首優美的散文詩吧。(播放動畫課件,幼兒欣賞。)2、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首優美的散文詩有什么感受?
3、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當引導。
4、再次提問: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句?為什么?
5、幼兒手舞足蹈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激發興趣,并根據回答作進一步的引導。
(二)、分段演示課件同時配以肢體動作引導幼兒領會并理解詩歌內容。(利用課件動畫畫面以及肢體動作,引導幼兒分段欣賞作品中擬人與夸張的內容(如:小蟲爬過來,躺在里面,把它當作屋子。)1、播放動畫,分段學習,運用問答式的方法以及肢體動作來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
a、播放課件1,師提問:秋天到了,樹上的樹葉發生了什么變化?(豐富詞匯:飄落)b、播放課件2,師提問:樹葉落在了哪里?誰看見了,把它當做什么?
c、播放課件3,師提問:樹葉又落在了哪里?誰看見了,把它當做什么?
d、播放課件4,師提問:樹葉還落在了哪里?誰看見了,把它當做什么?
e、播放課件5,師提問:樹葉最后又落在了哪里?誰看見了,把它當做什么?是怎么說的?
2、組織幼兒討論:燕子為什么說來信了?燕子為什么要到南方去?
(1)、幼兒分組討論;(2)、集體交流與分享;(3)、根據幼兒的回答,師小結:小朋友說得真好,是的,葉子變黃落下來就是秋天告訴燕子,天氣變冷了,提醒小燕子要到南方去過冬了,因為南方可暖和了。
3、師總結:小朋友今天表現得真好,通過這首散文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季節的變化特征,同時也知道了季節的氣候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就像秋天到了,樹葉變黃了,落下來離開媽媽的懷抱;以及秋天到了,天氣變涼了,小燕子就要飛到暖和的地方去。
(三)、朗誦散文詩,進一步理解散文詩的內容。
小朋友,剛剛我們一起分段學習了散文詩,現在就請小朋友跟著動畫一起來朗誦這首散文詩吧。
三、仿編散文詩。
1、師引導:落葉可以當做房子,當做小船,當做傘和信,落葉還會落在哪兒?還有誰看見了?又把它當什么?誰能想出和別人不一樣的?
2、引導幼兒相互討論后仿編。
3、分享與交流:將自己仿編的詩歌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說出來。
4、將自己仿編的詩歌內容畫出來。
5、展示作品并相互評價。
四、分組活動(延伸活動)1、利用葉子制作成的皇冠、面具、服飾等表演道具,播放配樂散文詩、樂曲《小樹葉》等,讓幼兒表演散文內容或進行歌表演。
2、提供玩偶,讓幼兒操作手中的玩偶進行角色表演或進行講述活動。
3、提供各種落葉,引導幼兒利用各種落葉進行落葉拓印或者進行落葉拼貼活動。
4、提供落葉圖書:讓幼兒欣賞落葉圖書并講述圖書內容,然后引導幼兒根據圖書中的空白圖片及文字提示進行仿編活動,然后再引導幼兒將仿編的內容畫出來。
散文《落葉》教案范文二
一、說教材
文學欣賞活動是通過欣賞文學作品來讓幼兒學習、感受語言的活動。大班幼兒正處于學習語言的積極階段,他們對主題單一、語言優美、富有情感色彩的散文較感興趣。散文《落葉》便是根據中班幼兒的認識水平選取的。
散文《落葉》的主題單純,語言優美流暢,運用了形象生動的動詞,向讀者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富于動感的秋景畫面,它在感染和陶冶幼兒心靈的同時,能啟發幼兒奇妙而美麗的幻想,給幼兒帶來美的享受。散文《落葉》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形象、生動、巧妙,讓幼兒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有利于幼兒初步感知文學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作品從幼兒的思維角度出發,將秋天落葉這一自然現象賦予人類溫情:大樹媽媽精心培育了她的孩子——小樹葉,“孩子”又用自己全部的愛和思念回報著“大樹媽媽”,與幼兒的生活極為貼近,容易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產生移情,感受溫馨的母子深情。作品的結尾對未來寄予希望,為幼兒想象留下空間,可讓幼兒在理解原作品的基礎上大膽擴展想象,并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二、說目標:
欣賞文學作品,是感知理解文學作品,感知藝術地結構語言的方式的一種語言活動。喜歡文學作品,能夠較好地理解(學習文學作品),初步感知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特點和構成,是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目標。中班幼兒已初步具備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初步能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為此,我認為,在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時,應進一步引導幼兒感受作品的情感,感知作品優美的語言,豐富的詞匯和巧妙的藝術表現形式,引導幼兒恰當運用語言及非語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目標應涉及語言、認知、社會三個方面,具體為:
1、感受并理解散文中優美的語言及其展現的秋景畫面。初步感知作品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學習詞:翩翩起舞、焐焐、惦記。
2、加深對樹葉由春到秋逐漸變黃,最后變成落葉的印象。
3、體驗作品中濃厚溫馨的母子深情。
三、說準備
散文是最美的文學,但其藝術化的語言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是比較抽象的,中班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在學習活動中常受情感和興趣的支配,因此,在幼兒欣賞散文的活動中教具的選擇,環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它應是能夠將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可以讓幼兒直接感知的直觀形象,應該能牽動幼兒的心,將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到最佳狀態,全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欣賞中去,這也符合了《綱要》中所指出的:要為幼兒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的教育原則。
根據以上分析,在本次活動中我主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材料準備:
1、物質準備:
(1)情景設置:創設一個秋天的場景
(2)根據散文內容制作課件。
(3)小樹葉頭飾、水彩畫筆、落葉、菊花、水果、卡片等。
2、知識經驗準備:了解樹葉由春到秋的變化。
四、說教學程序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這也是由幼兒的認知規律決定的。教師在設計組織活動時應注意整個活動各個環節間的遞進性及層次性,并將具體活動目的分解到各層次活動中,逐層落實。據此,本次活動的設計將分為四個層次:感知作品階段——理解作品階段——體驗作品情感階段——創造性的想象和表達階段。根據每一階段的具體需要,我采用了相應的教學方法。
具體教學程序設計如下:
(一)感知作品階段
這個階段分為兩個步驟:
1、以帶領幼兒走進秋天的童話世界引入活動,鼓勵幼兒在“秋天的情景”中到處看一看,摸一摸,秋天里有些什么?想一想,說一說,秋天還可以有什么?讓幼兒在對新奇環境自由自主的探索中激發起內在的學習動機,在想與說中,積極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感知去思索,并由此引出散文的名稱《落葉》。
2、教師以優美的語調配樂朗誦散文,引發幼兒對散文畫面的聯想
教師先提出欣賞散文的要求,讓幼兒有目的地欣賞散文。然后在優美的鋼琴曲聲中,教師充滿感情地朗誦散文,請幼兒說一說:“在傾聽散文時好像看到了什么?”
此時,師允許幼兒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幼兒以各自的思維方式來感知作品優美的意境。
(二)理解作品階段
這個階段中,包含著本次活動的重點(感知理解散文內容),在重點部分又滲透著難點(A:理解詞:翩翩起舞、焐焐、惦記。B:感知作品比喻手法的運用)
這一階段分為兩個步驟進行:
1、結合動態畫面分段朗誦散文,巧妙設問,幫助幼兒理解散文內容,學習新詞:翩翩起舞、焐焐、惦記
我將散文《落葉》分為三個段落,以不同的問題引導幼兒欣賞、理解散文。
在幼兒欣賞第一段后設問:
1)在春天、夏天、秋天里小樹葉都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目的在于幼兒加深對小樹葉從春到秋逐漸變黃的印象。
2)樹葉攙著大樹媽媽在干什么?在幼兒答出翩翩起舞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說說、做做:翩翩起舞是什么樣子的?讓幼兒在自身的動作體驗中理解該詞語。
在幼兒欣賞第二段后設問:
1)秋風把小樹葉吹到了哪些地方?這個問題的答案較簡單,我準備請能力中、弱的幼兒回答。
2)小樹葉飄到了屋頂上、小河里、草地上,這些地方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既是概括性的又是再現性,我準備引導幼兒運用散文中的句子來回答,這樣幼兒在回答這一問題時頭腦中必然再現出散文所描繪的畫面,從而使幼兒對作品語言的理解更深刻。
3)小樹葉愛大樹媽媽嗎?你從哪里聽出來的?這個問題的提出較為巧妙,是個思考性的問題,老師應允許幼兒稍作思考并與同伴稍作討論后回答。在此處,我準備采用實物演示法,即用溫水袋幫助幼兒焐焐小手、小腳的辦法,幫助幼兒真正理解“焐焐”這一動詞的含義,并從中體驗小樹葉是如何關心大樹媽媽的這一更加內在情感,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一個難點。
在幼兒欣賞第三段后設問:
1)樹葉想大樹媽媽?你從哪里聽出來的?這時,老師應根據幼兒的回答引導幼兒進一步發散思維:你離開過家嗎?你離開家時心里想到誰?從而理解詞:惦記。
2)小樹葉是怎樣祝愿媽媽的?這個問題中包含了春天里大樹又會長出新葉的自然常識。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初步感知比喻手法的運用
這一環節是針對活動目標中的另一難點設計的。采用了找尋匹配法組織教學的。老師請幼兒邊欣賞散文邊找一找:散文中的哪個句子最美?然后根據幼兒的回答將展示課件,引導幼兒將散文優美的語句與畫面相匹配,并借助以下問題引導幼兒初步感知比喻手法的巧妙運用:
1)秋天來了,散文把小樹葉比作什么?你覺得像嗎?
2)小樹葉飄到了地板上,散文把許多許多的小樹葉比作什么?你覺得這樣比喻好嗎?
幼兒通過匹配活動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得以直觀地感知比喻句的巧妙運用,從而突破難點。
(三)體驗作品情感階段
在這一階段教師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導幼兒體驗作品溫馨的母子深情,師與幼兒分別帶上頭飾扮成大樹媽媽和小樹葉,隨著配樂散文自由表演,師在表演中應以慈愛的依依不舍的表情、動作表達對“小樹葉”的愛,以喚發“小樹葉”對“大樹媽媽”的愛,積極互動,使幼兒在角色轉換中產生移情,深刻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母子深情。
(四)創造性的想象和表達階段
在這一階段教師采用問題啟發和操作表達的方法,充分鼓勵幼兒進行大膽地想象和表達,以使幼兒的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首先以問題啟發幼兒:小樹葉離開媽媽快樂嗎?它們的表情怎樣?小樹葉離開媽媽后,可能遇到哪些朋友呢?明年春天,小樹葉還會回到媽媽身邊嗎?同時為幼兒提供水彩畫筆、落葉、水果、菊花等卡片,鼓勵幼兒在秋天背景壁畫上大膽添畫、粘貼,表達自己的想象。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主要應觀察、了解、肯定幼兒的創造表現,不應過多地干涉幼兒,為他們創設一個輕松的環境。
活動在幼兒自由自主的想象和表達中自然結束。
散文《落葉》教案范文三
散文詩《落葉》是主題活動《秋天多美好》中的一個語言活動。自然界的神奇變化總是吸引幼兒關注、好奇的目光,激發起幼兒探究的欲望?!毒V要》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通過多種活動形式為幼兒創造了一個以看、聽、說為主體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在環境中產生對語言的興趣,調動幼兒想說、愛說、愿說的欲望,同時也將各領域的內容有機整合,從而讓幼兒多維度地去感受美、欣賞美、體會美與表現美?!堵淙~》這首散文詩文雖短小,卻充滿趣味,又不乏優美的意境,動態感很強。幼兒散文是以幼兒為欣賞對象的一種文學形式。一篇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本次活動中的閃光點是:問題的設計循序漸進。活動一開始,讓幼兒猜測樹葉會飄落到哪里?接著再猜測會被誰看見?在此基礎上,引出散文詩后提問,被誰看見了?它們把樹葉當成了什么?在一個個的問題中,幼兒很好地理解了散文詩,為接下來的仿編奠定了好的基礎。整個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勇于說的環境。幼兒進行仿編前,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說話的機會,使他們說話的愿望得到了滿足。
本次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是:仿編散文詩時,發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不足,對大自然的觀察不夠仔細,因此對秋天季節變化仍有很多細節沒有發現,平時接觸落葉的機會也比較少的,所以小朋友們的創編能力比較有限,對這方面知識的認識還是不夠,仿編的不是很好。所以,應該給幼兒進行課前準備,多了解一下秋天的特征變化,為本次活動進行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