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朱自清散文教案范文3篇
朱自清的散文有以下特色:樸素自然的優(yōu)美語言、精彩動人的修辭手法、富于變化的經(jīng)典句式。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談朱自清散文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談朱自清散文教案范文一
新選入語文高五冊課文《談朱自清的散文》,是著名語言學家朱德熙先生評析朱自清散文的文章。在一篇篇幅不長的文章里,要全面介紹朱自清諸多的散文,難度很大,但作者匠心獨運,慧眼見真,從實用的價值,從學習和借鑒的意義,著重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表達了作者精辟獨到的見解。能夠做到要言不煩、深入淺出,讓讀者一目了然,我們不能不欽佩作者判斷之準確,引用之精妙,分析之透徹!
(一)統(tǒng)觀全文,這篇課文提綱摯領(lǐng),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清楚,邏輯嚴密。全文分三個部分,采取“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
第一部分(第一節(jié)),是全文的“綱”,對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作出總的評價。先說“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我國優(yōu)秀的散文家之一”,點明朱自清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指出朱自清的文章“嚴謹不茍”,緊接著用“雖然……但……”,“既……又……”兩個復句,引用韓愈的話并借以發(fā)揮,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朱自清的文章能夠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平正通達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性,從寫作技巧上說,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之處是很多的。”
第二部分(第2——10節(jié)),具體論述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特色。可分兩層。
第一層(2——5節(jié)),圍繞中心論點的一個方面,論述朱自清散文“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平正通達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特點。
這一層,在2——3節(jié)中,先引《威尼斯》的片斷,接著引導讀者體會朱自清對威尼斯這一河上之城描寫的獨特、比喻雙關(guān)的妙用,并對讀者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進行解釋,從而突出了朱自清散文“于平淡之中見神奇”的藝術(shù)特點。
然后在第4——5節(jié)中,再引《經(jīng)典常談》的第一段文字,只分析原文較難理解的《史記》、《漢書》受人重視的第一個原因。對引文的分析,作者也采取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先總提對第一個論點不易說清楚的原因,接著層層分析為什么“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歷史”,最后進行小結(jié),肯定作者的“高明之處”,從而論證了朱自清散文“平正通達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shù)特點。
第二層(第6——10節(jié)),圍繞中心論點的另一個方面,論述朱自清散文“在樸素自然的風格中立新意,造新語”的藝術(shù)特點。
在第6節(jié)的首句,作者先總括本層論述的中心:“樸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朱自清的散文里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鮮的意境,新鮮的用語,富有詩意,也富有風趣”,接著從意境和用語兩方面分別展開論述。
先談意境。在第6節(jié)中,引了《松堂游記》的片斷以后,指出“白皮松好看,是因為多而疏”,接著從選詞煉句的角度,闡明作者作文“語氣自然而有情趣”;又引了描寫松堂之夜的精彩文字,指出了朱自清的散文精于煉意,創(chuàng)造了“富有詩意”的境界。
后談用語。在7——9節(jié)中,作者舉了對哥龍附近堡壘、大教堂和它的尖塔的描寫的例子,論述朱自清散文工于煉字(如迭字的巧用,造語的新鮮、冼練),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而第10節(jié),引了描寫女神像的文字,則是論述“朱自清還善于把靜態(tài)的東西寫成動態(tài)的東西。”
第三部分(第11節(jié)),是全文的總結(jié),論述了朱自清散文“風格與語言”的關(guān)系。首句承上后下,既呼應(yīng)了上文,又揭示了本部分論述的中心。接著引用《歐游雜記》序文,指出了朱自清注重語言及其遵循的原則:“一是準確,二是自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一點”。進而指出:“因為要求自然,他的散文基本上總是用通常說話的口氣,用詞造句都十分接近口語”,從而闡明了風格和語言的密切關(guān)系。最后以《瑞士》為例,有力地證明了作者的觀點。
綜上所述,全文采取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三部分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總分關(guān)系,即論點和論據(jù)的關(guān)系。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總結(jié),不僅照應(yīng)了一、二兩部分的內(nèi)容,而且揭示了第二部分兩層之間互為依存的關(guān)系,使論述更加深入。在論述過程中,還注意首尾照應(yīng),段與段、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銜接過渡,材料安排上的有詳有略。如此這般的布局謀篇,把文章各部分確切而又和諧地組織起來,使它們各得其所,而又互相聯(lián)系,共同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從而鮮明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本文在寫作上的另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引文具有針對性,分析具有深刻性,評價具有精確性,并且把這三者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
如前所述,作者為了闡明自己對朱自清散文的觀點,首先開門見山、直捷了當?shù)亟o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作出總的評價。要使讀者信服,作者邊引文,邊分析,邊評價,分別對中心論點進行了充分有力的論證。
這篇課文僅單獨成段地引朱自清的文字,就有九處之多。作者引用大量的材料,是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的需要,具有鮮明針對性,各有不同的論證作用。例如作者引了《威尼斯》、《經(jīng)典常談》兩文的片斷,它們分別從“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和“平正通達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性”兩方面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因此,盡管作者再舉《經(jīng)典常談》作為說理文的例子,但“再舉”的材料,是為了證明另一個觀點,這就不是簡單的重復,體現(xiàn)了作者對材料的精心選擇和合理的安排。在分析朱自清散文創(chuàng)造新鮮的意境和用語時,作者舉《松堂游記》為例主要是從創(chuàng)造新鮮的意境方面來論述,而舉對哥龍附近堡壘和大教堂等的描寫為例主要從創(chuàng)造新鮮的用語方面來論述。因此,引文雖多,但有的放矢,不同的材料證明不同的觀點,并不使人感到煩瑣、累贅。
作者引用大量材料,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有目的地對材料進行縝密的整理,并且對每一材料作了具體深入的分析。作者往往提出觀點以后,引出朱自清的散文片斷,把優(yōu)美的散文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后和讀者侃侃而談,逐一進行評析。在評析時,作者十分注意把引文分析、評價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力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中心更加鮮明、突出。例如作者在引了《經(jīng)典常談》的第一段之后,對原文中“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tǒng)的歷史”這一論斷,作者提醒讀者“要說明這個論斷,有許多細節(jié)需向讀者交代,其間多次轉(zhuǎn)折補充,層次繁復,很不容易說清楚”。接著用“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處理的”一句,啟發(fā)引導讀者逐層理解原文。作者緊扣原文包含的意思,從“最早”、“有系統(tǒng)”這兩個方面,故意設(shè)疑,步步解釋,層層推進,經(jīng)過多次轉(zhuǎn)折、釋疑,使讀者豁然開朗,心領(lǐng)神會,加深了對原文的理解。在此基礎(chǔ)上,作者評價說:“這一段話意思錯綜復雜,很不容易說清楚,但經(jīng)過作者的整理,卻都串連了起來,一步一步說下來,順理成章,要言不煩。”不僅照應(yīng)了前文,而且對上述分析作了總結(jié)。接下來通過設(shè)想、對比,再一次稱贊了朱自清散文的“出奇之處”、“高明之處”。由此可見,深刻的分析,精確的評價,不是有力地證明了朱自清散文“平正通達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嗎?在課文中,把引文、分析、評價熔于一爐的例子比比皆是,舉不勝舉。
有時候,作者先作評價,然后引文分析。如第11節(jié)先評:“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他的整個風格跟語言有密切的關(guān)系”,然后分別引了《歐游雜記》里的序文和《瑞士》的片斷,進行分析,指出對詞匯和句式的選擇,朱自清特別注意自然的原則,因為樸素自然的風格,需要清新質(zhì)樸的語言來表現(xiàn)。
總之,作者在談朱自清的散文時,采用引文、分析、評價相結(jié)合的方法,熱情引導讀者和作者一起,共同欣賞朱自清優(yōu)美的散文,學習和借鑒朱自清的寫作技巧,從作者深刻的分析和精確的評價中,受到啟迪,得到教益,既感到親切,又感到心悅誠服!
(三)這篇課文在語言方面頗具特色。作者詞匯豐富,工于煉字,精于錘句,駕馭語言藝術(shù)相當高超。在語言的運用上,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1.準確嚴密。
所謂語言準確嚴密,就是說它能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客觀事物,不任意擴大縮小,講究分寸。為此,必須精心選擇恰當?shù)脑~語,正確嚴密地表達思想感情。課文在評析朱自清散文的藝術(shù)成就時,用詞十分確切嚴密。例如作者評析《松堂游記》的結(jié)尾一段:“借洋蠟怯怯地跳動著的焰子刻劃松堂的大和高,用海來比喻廣闊無邊的、深邃的黑暗,用遠近的犬吠聲襯托四周的寂靜,這些簡短而富有詩意的描寫,把讀者也帶到松堂去了”這一句,且不說用“怯怯”形容洋蠟的跳動、用“廣闊無邊”、“深邃”來修飾“黑暗”,狀其廣度和深度,是何等貼切;試比較一下“刻劃”、“比喻”、“襯托”這三個動詞的各自搭配,可知非常恰當。用“焰子”襯托“大和高”不行,焰子為火,松堂高大,前者如何能襯托后者?用“海刻畫”“黑暗”也不行,“海”怎么能刻劃“黑暗”呢?用“犬吠聲”比喻“寂靜”更不行,因為兩者沒有類似點。
作者用詞準確,還表現(xiàn)在同義詞的選用上。例如:
① 于平淡之中見神奇
② 平正通達而又富于創(chuàng)造性
③ 樸素自然可不等于平板
上述三句中,“平淡”與“神奇”對舉,“平正”與“通達”連用,“平板”與“自然”相比,互相搭配,甚為精當,如果互換,就顯得不確切了。其它如“注意”與“注重”、“著意”與“著力”、“繁重”與“頻繁”、“風味”與“風趣”、“情趣”與“情調(diào)”等在不同場合的運用,無一不說明了作者選詞之精確、運用之得體!
作者用詞不僅準確,而且注意嚴密,把握分寸。如在“朱自清是五四以來我國優(yōu)秀的散文家之一”和“因為要自然,他的散文基本上……十分接近口語”這兩句中的“之一”,“基本”、“十分”、“接近”這些詞語用得嚴密,恰如其分地肯定了朱自清在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他運用語言的顯著特點,可謂無懈可擊。
2、簡練精深
所謂簡煉精深,就是說用語要經(jīng)濟,以較小的語言去概括豐富的內(nèi)容。作者是很講究語言精煉的,如在“……既不流于險澀,也很少華麗的鋪排與藻飾”這一句中,作者評價朱自清文章“平易自然”的風格,用不流于“險澀”、很少“鋪排”與“藻飾”,概括了豐富的內(nèi)容。又如在“這些地方是作者著意經(jīng)營過的,雖見匠心,可是看不見斧鑿之痕”這一句中,“經(jīng)營”、“匠心”、“(無)斧鑿之痕”,均是概括化的語言,通過這些用語,高度贊揚了朱自清散文在創(chuàng)造新鮮的意境方面苦心孤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這篇課文,還運用了不少成語。如在“自黃帝以來到漢武帝,敘三千年史事,井井有條,蔚然大觀”和“這一段話錯綜復雜,但……順理成章,要言不煩”中,這些加點的成語的運用,均收到了言簡意賅,以少勝多的效果。
3、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作者在評價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杰出的藝術(shù)特色時,遣詞造句往往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抒發(fā)了作者由衷贊嘆之情。有的直接表白,有的間接流露。前者如:“這個比喻不但新鮮,有趣味,而且十分恰當”,“這兩句話非常傳神”,“不是板著臉‘作文’,而象通常說話,語氣自然而有情趣”,“……‘安靜’……‘氣力’……‘背’字,都是極普通的字眼,可是用在這里卻顯得熨貼而富有風趣,恐怕很難找到更合適的字眼來替換它們。”后者如:“威尼斯的特色是河道多,水上交通特別頻繁,可是作者不直接把這一點說出來,卻從一個剛到威尼斯的旅客的印象說起……”。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說,而從旅客的印象說起,作者沒有直接交代。但細心的讀者不難體味,作者這樣敘述,不正是在間接地肯定朱自清散文的風格之一“于平淡之中見神奇”嗎?真是詞切情真,溢于言外。
總起來說,這篇議論文中心鮮明突出,結(jié)構(gòu)嚴謹不茍,論證具體有力,語言準確精煉,富有感情色彩,很合適中學語文教學。我們歡迎這樣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文章!我們歡迎像這樣高質(zhì)量、高水平的教材!我相信通過教學,必將對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帶來很大的好處。
談朱自清散文教案范文二
關(guān)鍵詞:朱自清;散文;語言 藝術(shù)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fā)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向來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nèi)在美是通過怎樣的外在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呢?語言的運用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創(chuàng)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散文創(chuàng)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現(xiàn)在語言藝術(shù)的運用上。編輯。
一、精選口語入文,體現(xiàn)樸素美
關(guān)于散文的語言風格_朱自清強調(diào)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
《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綠》里,不說梅雨潭的綠美麗純潔,令人心醉,而以與“綠”談心的方式說“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送你一個名字,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朱自清先生為使口語入文,把北京話作為挑選和提煉口語的標準。在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恪守這個標準,因而他的散文語言與今天的普通話幾乎一樣,活躍在 中國 人的交際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個性化的北京話口語
《春》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草“偷偷地”“鉆出來”,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時從暗處鉆出來,充滿了孩童情趣。“坐著”、“躺著”、“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一連串動詞無不童趣盎然。“兩個”、“幾腳”、“幾趟”、“幾回”這些不定量的數(shù)量詞,表明孩子們在天然的運動場上隨意玩耍,直到盡情盡興為止。“輕悄悄”寫出了春草的柔和,“軟綿綿”寫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勁兒表現(xiàn)出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孩子們?yōu)榇汗庠鎏頍o限生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話獨具特色的簡短句式、反問句式
《松堂游記》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來得好。”
論《吃飯》里,“可是 法律 管不著他們嗎?官兒管不著他們嗎?干嗎要怕任呢?”、“誰怕誰?”,句式簡短,充滿感情,樸素自然。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疊詞、雙聲疊韻詞語、兒化詞、整散句,構(gòu)成音韻美
(一)疊字疊詞的巧妙運用,形成獨有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疊字疊詞,在我國古典詩詞歌賦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它造成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或反復回環(huán)的抒情氣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疊字疊詞隨處可見。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來來去去”、“老老實實”、“疏疏落落”等,使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開頭就點明題意:“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日”原是時間名詞,這里是表示時間的量詞,重疊后有濃厚的形容詞意味,更顯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識的,襯托出“心里頗不寧靜”;“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漸漸”,表明夜已深了,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所以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迷迷糊糊”寫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飾披大衫這個動作的,實際也是寫“我”當時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靜無聲,而多少還帶有“憂心忡忡”那種思緒,語意雙關(guān),意味深長。
《綠》里,“仿佛一只蒼蠅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雙聲,“晶瑩”、“溫潤”是疊韻,這些詞的運用,也使作品構(gòu)成一種音韻美。
(二)富于變化的長短句、整散句的交錯運用、較有 規(guī)律 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diào)、層次,使文章?lián)u曳多姿,鮮活生動。
朱自清寫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難。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樓上正中是——’,‘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游人說,例如“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車”。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語言才呈現(xiàn)出一種“語言的 音樂 旋律”。
談朱自清散文教案范文三
最近在編寫單元教材,正為著選擇文章犯愁,若是選擇一些自己在本科時喜愛的作家作品,畢竟太過冒險,比如張愛玲和丁玲。雖知自己現(xiàn)在編的東西不會有見刊之日,還是覺得選擇魯迅、朱自清、巴金等名家名篇比較妥帖保險,遺憾之余,也不禁對那些編教材的專家們有所同情。
去年那場刪魯熱及至后來要刪除朱自清《背影》等經(jīng)典文章,鬧劇也罷,真知灼見也罷,多多少少讓人警醒。自己就朱自清散文在中學教材的去留談?wù)効捶ā?/p>
我反對刪除朱自清的散文。
學者中建議刪除朱自清散文,粗略分兩類。第一類如丁啟陣,我想對于他荒唐可笑的理由——《背影》中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教壞未成年人,這個不需要多辯駁。觀點從里到外就是十分羸弱,典型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二類是真正意義上從文學批評的范疇對朱文進行詬病,有理有據(jù),代表莫若類余光中的學者。余光中在1977年發(fā)表了一篇《論朱自清的散文》[i],影響深遠。他在文章里對朱文詬病觀點如下:1.文筆理路太清晰,困果關(guān)系交侍得過分明白,略欠詩的合蓄與余韻2.譬喻明顯,大半浮泛,好用女性意象,太陰柔3. 愛裝小,一味沉溺于古典,傷感濫情。余老先生所列的這三點,我沒有特別大異議,往壞里說這三個是缺點,往好里說這三個正是朱自清散文的三個優(yōu)點樸質(zhì)、典雅、情真。而余先生看到其文的“惡劣”一面其實正是有著很深刻的思想淵源,從大處說是一個時代的社會思潮。
當時(70末80初)臺灣的中學教材,同我們大陸現(xiàn)在一般,《背影》與《荷塘月色》是學生們的必讀篇目,此外在臺灣社會上,朱自清幾乎是“白話散文”的代名詞[ii]。而70年代的臺灣工業(yè)化已經(jīng)頗為普遍,余光中覺得“一位真正的現(xiàn)代作家,在視覺經(jīng)驗上,不該只見楊柳而不見起重機”,對于當時的文壇創(chuàng)作和廣大讀者都很憂心,“到了70年代,一位讀者如果仍然沉迷于冰心與朱自清的世界,就意味著他的心態(tài)仍停留在農(nóng)業(yè)時代,以為只有田園經(jīng)驗才是美的,所以始終不能接受工業(yè)時代。這種讀者的“美感胃納”,只能吸收軟的和甜的東西。” 無獨有偶,許多臺灣現(xiàn)代作家也十分同意余光中所言,他們反對“縱的繼承”,主張“橫的移植”,“現(xiàn)代文學的口味卻是兼容酸甜咸辣的。 ”或悲壯,或蒼涼,或奇拔。總之一句話,他們對于朱文樸質(zhì),忠厚,平淡,典雅的風格很是厭惡了,因為太“小氣”了,甚不合時代的進步。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今日的大陸,歷史再度上演。大學中文系里,許多教授也如是這般認為朱自清的文字,十分認可把中學教材里朱自清的文章?lián)Q去,特別是寫景狀物類的,如《荷塘月色》、《溫州的蹤跡》、《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理由是文字美則美矣,思想不夠深刻,文字不夠老辣純青,是幼年的文學,不是成人的。中學生應(yīng)該多讀周氏兄弟這樣的文字,不然會耽于太膚淺和幼稚。另外,在我的經(jīng)驗中,許多我的平輩也如是認為,他們說:“朱自清的文章(指《荷塘月色》)美得背后是蒼白空洞的,即便說辭藻上,也沒有現(xiàn)在的一些作家好,比如余秋雨、趙麗宏。”此外,冰心的文字也時常受到攻擊,覺得這類略帶“小家碧玉”的只合宜小學生。
編寫教材的專家,譬如人教版是以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學者為陣營,他們大部分的觀點就同如上所言的“許多教授”一致,雖然現(xiàn)在未有把《荷塘月色》剔除的舉動。
對于類余光中的觀點,我覺得從文藝批評的角度基本同意,而從教材選入的角度上我不是很同意。
首先,朱自清是文壇公認的現(xiàn)代文學散文大家,他最能代表三十年現(xiàn)代文學小品文的成果,既展現(xiàn)精華美質(zhì),又展其瑕疵弊病。我們這個時代的教師和中學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學習,因此是帶著探究批評的態(tài)度來學習他的文章,他作為中國散文從古文到白話文發(fā)展進程中的非常代表,是散文閱讀鑒賞不能夠缺失的。后來的散文作家在他身上汲取了養(yǎng)分,去除早期的歐化詞法,臻于完善。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言所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正如學五四時期的小說,不能缺失魯迅、老舍一般。當然散文功力最見力道,自是周作人而非他。但周作人是以沖淡平和為特色,是適合有中年人心境的讀者閱讀咀嚼。
因此,中學教師在教授朱自清散文時,不要為賢者諱而閉口不提對朱文的批評看法,大可既有激賞又有所批評。這一代的中學生擁有多元化的渠道接觸各類有用的信息,他們往往是很有觀察力的,所以擔心他們因此而“小氣”,沉溺于“古典和田園”的詩意,心志上軟弱是大可不必的。
其次,當代喧囂和浮躁的氣氛需要朱自清這樣有古典情趣的文字,讓學生們感受一種詩意的棲息。五四以來文學評論界慣以的評判標準是,如果一篇文章或者是一部作品它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就一定不壞,而只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是不合時宜。
那么思想深刻的文學作品就一定優(yōu)于“無”[iii]思想的作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早在千年前,孔子就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一元化的以思想為標準已經(jīng)被打破。比如茅盾的《子夜》,在一個時期甚至被捧得很高,如今大家都已在反思。而那些文采可人,但只著眼于情趣的“性靈”小品,在五四被罵的狗血碰頭[iv],而今林語堂的散文又重被重視和喜愛。
在如今的大好時代,(姑且如此說),文學無須荷擔為時代發(fā)聲。而當代社會的重大問題在于人類內(nèi)部心靈世界的喧囂和躁動,我們真的可以稍微奢侈地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正像魏晉之盛清談。教師帶領(lǐng)著學生讀那文字,走進那早春,踏上那六朝古都的石頭城,伴著那槳聲燈影,遍賞秦淮河。不論是朱自清,還是謝冰心,還是后來的琦君,文字若海鷗一樣自由,行云流水,輕淡而深遠。
如果有的教師或者學生偏好“陽剛”的文學,而不喜歡朱自清這樣“陰柔”的,也大可發(fā)表心中的意見,畢竟讀書這事是自己的事,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情趣偏好,總不可以因為部分人的喜好而把其他類型的文字通盤抹殺了。
再次,朱自清散文里最出色的是那些帶自敘傳性質(zhì)的作品,如《背影》、《兒女》、《給亡婦》、《冬日》。他認為文藝的力量在于情感,情感最真實動人莫若從自己身邊最貼近的人和事寫起。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他情真、樸質(zhì)的這一面,而只盯著寫景狀物的美文詬罵,其實是很不公允的。
最后我想借用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代人的精神決定了他們選擇哪些文學,一方面可以從體裁(王國維等大家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如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從一面說是情趣品味,五四新文學多愛好“陽剛”“成人”“戰(zhàn)斗”的文字,而我們的時代,又是什么呢?
我總覺得,我們時代的文學審美是多元的,是更包容的,也冀望那些教材編選專家們不要以片面的文學標準而埋沒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