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備考資料分享
地役權,是指利用他人土地以便有效地使用或經營自己土地的權利。《物權法》正式確立了地役權法律制度。《物權法》第156條規定,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其中“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二)地役權的特征
1.地役權為利用他人土地的物權
2.地役權系為需役地之便宜而存在的物權
地役權,為以供役地供需役地便宜之用的權利。而人役權,則是專為特定人而非特定土地的利益而存在的權利。換言之,地役權所提供的便宜的直接對象是“地”,而人役權所提供便宜的直接對象是“人”。
3.地役權具有從屬性和不可分性
地役權的從屬性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地役權不得與需役地相分離單獨轉讓,需役地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不能自己保留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而將地役權轉讓給他人,也不能將需役地的所有權轉讓他人,而自己僅保留地役權,或將需役地的所有權、使用權與地役權分別轉讓給他人。另一方面,地役權不得與需役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相分離,作為其他權利的標的,例如不得單獨將地役權作為抵押的標的。
我國《物權法》第164條明確規定: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并轉讓,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公共基礎知識考題日趨多樣化和靈活。考生們對如何快速掌握考試知識點、有效提高考試成績非常關心!知滿天從考生備考角度出發,研究總結復習備考的方法和技巧問題,幫助考生快速掌握核心要點,突破記憶瓶頸。
公務員備考資料分享(精選篇2)
一、東漢
公元25年6月,劉秀即皇帝位(光武帝),沿用漢國號,后定都洛陽,因洛陽在長安以東,史稱東漢。劉秀稱帝后,經過10余年的奮戰統一全國。與此同時,光武帝加強封建專制,大力恢復生產,精兵簡政,釋放奴婢,減租屯糧,安撫流民,全國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末年,統治者腐朽無能,外戚、宦官相繼專權,朝政腐敗;土地兼并現象嚴重,民不聊生。爆發黃巾之亂。
二、魏晉南北朝
(一)三國鼎立
1.重要戰役
(1)官渡之戰
(2)赤壁之戰
(3)夷陵之戰
2.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自立為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建吳國,定都建業,標志三國鼎立局面全面形成。
(二)西晉
1.西晉建立
曹丕死后,大臣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大權。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漢最先被魏國滅亡。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廢掉了魏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為晉,是為晉武帝,以洛陽為都城,史稱西晉。280年,吳國滅亡,西晉統一了全國。
2.八王之亂與西晉滅亡
3.“五胡”內遷
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內遷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歷史上泛稱為“五胡”。
(三)東晉
1.東晉建立: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2.淝水之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
(四)南北朝
1.南朝政權的更替:劉宋、蕭齊、蕭梁、陳朝
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東晉皇帝,自立為帝,國號宋。
劉宋建立,中國開始了“南朝”時期。南朝包括四個連續的封建政權:宋、齊、梁、陳。它們都建都于建康。統治時間都很短,各為幾十年,最后為隋朝所統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為了加強統治,北魏孝文帝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于485年進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頒布均田令,農民須向國家交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為接受漢族文化,494年遷都洛陽;改革鮮卑舊俗,著漢服,學說漢話,采漢姓,提倡與漢族通婚。孝文帝的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公務員備考資料分享(精選篇3)
說明:交戰雙方中寫到前面的為:勝利方。
一、白登之圍
1、交戰雙方:匈奴與西漢(劉邦)
2、時間:西漢
3、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白登之圍”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二、漢武帝抗擊匈奴
1、交戰雙方:西漢(衛青、霍去病、李廣)與匈奴
2、時間:西漢
3、典故:封狼居胥(狼居胥在今天的蒙古境內,指的是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壇祭天以告成功的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廣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戰功,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文帝、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紀不大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及不相識的人都自動為他痛哭,司馬遷稱贊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軍指李廣);射石搏虎(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箭射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過后再射,就怎么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最終竟也射死了這只虎)。
三、官渡之戰
1、交戰雙方:曹操VS袁紹
2、時間:東漢末
3、以少勝多的戰役
四、赤壁之戰
1、交戰雙方:孫劉聯軍(周瑜、劉備)VS曹軍(曹操)。
2、時間:東漢末年
3、典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4、以少勝多的戰役
五、夷陵之戰(猇亭之戰)
1、交戰雙方:孫吳(陸遜)與蜀漢(劉備)
2、時間:三國
3、典故:火燒連營(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后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扎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余營)。
六、淝水之戰
1、交戰雙方:東晉(謝安)VS前秦(苻堅)
2、時間:東晉時期
3、典故:投鞭斷流(苻堅認為把馬鞭扔進河里能讓和水斷流);草木皆兵(把草木都當成了敵人);風聲鶴唳(聽見風聲鶴聲以為是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