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復習考察分析
公務員申論復習考察分析篇1
重視真題療效好。
真題就像是考試的指揮棒,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申論考試。其實不管是復習方向、答題思路還是答題技巧,都是建立在對真題的摸索之上的,只有反復練習、領會真題,才能少走彎路。而在真題課以及每周的模考,我們都可以去練習專項或者成套的真題,“三遍做題法”也是我學習到的看似麻煩,效果卻很好的練習方法。第一遍,認真按照模擬考試的要求做題;第二遍,對照答案以及站長的講解,看看自己的答案哪里有問題,思路對不對,嘗試去完善自己的答案;第三遍,仿寫答案,對照參考答案的邏輯和內容,嘗試模仿,可能模仿一遍,你就通了,也有可能模仿三遍你才能真正理解,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仿寫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規范答題的感覺,并且就像模仿字帖練字一樣,這個步驟能夠糾正你的答題思路,改進你的答題內容,最后水到渠成,即使脫離了這個“模子”,你也能夠很好的駕馭答題了。這個環節可能一開始比較困難,但堅持下去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日常積累不能丟。
對申論大作文而言,申論材料或許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多素材,但是如果我們只依靠材料中的例子的話,很可能成為千篇一律,難有新意、有亮點。但如果我們平時有足夠的積累的話,大作文便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烙印。我的習慣是,在大作文論證中最多用兩個材料中的例子,至少用一個自己平時積累的素材。站長的課程會有素養班,這也是我很喜歡的課程,在課上站長會給大家提供很多素材以及使用,在講解的過程中,會形成你自己看待社會問題的思維和邏輯。不僅對于考試,站長的素養班所教授的東西,對于我們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很受用的,因為素養里面還包含了正確的三觀。此外,除了素材積累,語言表達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要夸一夸時評的作用了。我學習時評起步比較晚,就是在去年國考復習的時候開始的,但學習了之后,發現作用真的很明顯,拿到一個時評,我們不僅可以學習他的論點、他的論證結構,也能夠學習積累他的例子,還能夠學習他的表達,一舉多得。我把每天的時評都打印出來,自己去整理、去背誦,幾個月大概整理了厚厚一個文件夾。神奇的是,當寫申論大作文的時候,有些話自己會往外冒,這大抵就是積累的力量吧,厚積薄發。這些素養,不僅對于申論很有用,而且對于之后的面試也是非常受用的。國考和省考面試的時候,很多一起練習的小伙伴都覺得我的積累比較多,而我知道,這些都是自己之前奠定的基礎。
公務員申論復習考察分析篇2
1、民心所歸,大事可成;民心所離,立見滅亡 ——陳天華
2、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3、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陳譫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
4、善用人者必使有才者竭其力,有識者竭其謀 ——歐陽修《乞補館職札子》
5、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圣 ——王肅《孔子家語·顏回》
6、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 ——蘇洵《審敵》
7、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 ——《尚書·盤庚上》
8、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 ——劉安《淮南子·氾論訓》
9、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 ——蘇軾《應制舉上兩制書》
10、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11、 領導干部工作上要大膽開拓,用權上則要謹慎而行,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有了監督,領導干部就可以在自律的同時再加上一把保險鎖
12、公正是為官之本、用權之繩
13、領導干部無論官當多大、權有多重,都只有為人民服務的義務。而且官越大、權越重,為人民服務越應該做出成績
公務員申論復習考察分析篇3
第一:閱讀理解能力,即讀懂材料。
答題的第一步需要尊崇題干內容回到材料找點,那么就需要將材料的要點清晰的呈現在答案中。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是否能讀懂材料內容就尤為重要了。那么很多同學在讀懂材料這一方面會有些許困惑,因為在考試時間很緊迫的過程中,會由于緊張和壓力過大造成時間運用不高效,怎么能夠真正讀懂材料。在這里的讀懂材料不是要研究清材料中的人物到底是誰,這個事情做得是對是錯,而是我們要掌握材料的邏輯更好的呈現要點。可以詞句段的材料閱讀方法,劃分材料邏輯,這樣能讓材料呈現的更清晰,會比單純羅列要點更占優勢。
第二:解決問題能力。
大綱調整,明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決問題;明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并解決問題能力。顯示在提出對策能力要掌握,但此能力的出題形式不限。所以既然做出調整,那么此能力必將作為考試中占得優勢的重點能力,也可見現在的出題趨勢,更貼近民生,解決切實存在的問題。所以,如果同學們想要在材料外有一些知識儲備,可以多關注國家的政策信息,具體渠道可以是學習強國或人民日報,關注國家大事,以及惠及百姓的事,提升知識儲備。
第三:察考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體現在給一句話或一個話題,讓同學們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考生呈現一定的答題邏輯去呈現答案。一般情況下呈現出總分總的答題邏輯會讓答案更清晰。因為本著把一件事說清楚的原則,首先對一件事做總的概述,第二步如果全面多角度的分析材料內容會更具說服力,最后圍繞主題提出對策或結論(這也會扣了上述文段中的解決問題能力)。所以呈現總分總的作答邏輯會讓答案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