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的原文及賞析
登鸛雀樓的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賞析:
登鸛雀樓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
用“白日依山盡”寫遠景中的山,描寫的是登樓遠眺的景色,用“黃河入海流”寫觀察到的近景中的滔滔黃河水,表現它的景象壯觀,氣勢磅礴。
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視野里的萬里河山,融入短短十個字中;使后人在千載之后讀之,仍有如臨其地,如見其景的開闊胸襟之感受。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按照由地面到天邊,由近到遠,由西到東的方位順序來寫,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句中,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呈現出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而且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是一種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之美,是詩人的大手筆。
這兩句詩充分表現出王之渙的那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與無限的憧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背蔀榍Ч艂髡b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登鸛雀樓作者王之渙生平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年時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祖,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20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典之奧。王之渙從小聰明好學,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習,虛心求教,專心寫詩,在十余年間,詩名大振,與王昌齡、高適等相唱和。后來,他曾一度作過冀州衡水縣主簿,時間不久就被人誣陷。于是,王之渙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縣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云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中。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夾河數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談珪爵,酷嗜閑放。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葬于洛陽。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這也是諸多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局。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登鸛雀樓的創作背景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王之渙簡介: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登鸛雀樓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登鸛雀樓》的作者是唐代王之渙,而在《登鸛雀樓》中告訴我們道理的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的意思如果想要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一定要登上更高一層城樓。
這兩句詩也告訴我們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遠,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知識、道理,就需要站的更高一些,必須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
其作者在做這首詩的時候是35歲。王之渙早年及第之后,做過衡水縣的主薄,但是在不久就遭人誣陷罷官,而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過上了訪友漫游的日子。
其實《登鸛雀樓》這首詩的前兩句主要描寫的是自然景色,而后兩句是寫意,整首詩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的天衣無縫。
雖然整首詩只有20幾個字,但是卻以千均巨椽,把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與壯麗景象都描寫的非常好。特別是后兩句,經常被后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