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考 > 高考輔導 >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

時間: 小龍 高考輔導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1】

一、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 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以、、、為主;

2. 地勢起伏狀況;海拔;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5. 主要的地質災害等;

二、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三、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四、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取決于緯度、氣候);

4.凌汛:有無(取決于冰期及流向—由較低緯度流向較高緯度);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蘊藏量(是否豐富);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五、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六、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征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于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復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2】

1.1地球的宇宙環境

天體系統:天體之間因萬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結構層次(略)

可見宇宙:也稱為“已知宇宙”,是指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半徑約為140億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外部條件:穩定的太陽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處于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中

內部條件:日地距離適中(1.5億千米)——適宜的溫度

地球體積質量適中且原始大氣經長期演化—適于生物呼吸的大氣

地球內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一、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的能量。

1能量來源: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4個氫原子核聚變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點: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

3意義:維持地表溫度,地球上大氣運動、水循環和生命活動等運動的主要動力,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陽常數:表示太陽輻射能到達大氣層上界的能量指標,大小為8.24焦/cm2.分。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的外部結構:指太陽的大氣結構,從里到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層

2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周期約為11年)

1.3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公轉和自轉的基本特征


公轉

自轉

軌道

近似正圓的橢圓


方向

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

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

恒星日(23時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日

近日點(1月初)一最快遠日點(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時15?(兩極除外)

線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緯度相同,線速度大小相同;赤道1670Km\h,兩極為0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晨線和昏線的判讀。

(2)地方時:因經度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時刻。東早西遲。

(3)地轉偏向: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讀)

三、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

(2)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1)某時刻全球的情況: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于夜,緯度越高,晝越長,極點附近出現極晝現象,另一半球,晝短于夜,緯度越高,晝越短,極點附近出現極夜現象。

2)某地全年的情況:夏至日晝最長,冬至日晝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晝夜平分;

4)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緯度越高,晝夜長短變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日出、日落時(晨昏線上)時太陽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為正午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某時刻全球的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緯度向兩側遞減,離直射點越遠,正午太陽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況:北回歸線以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大值,12月22日出現最小值;南回歸線以南地區,6月22日出現最小值,12月22日出現最大值;回歸線之間地區,最大值出現在直射點經過該緯度的時候(即太陽直射),最小值出現在冬至日。

3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陽高度最高、晝長最長的季節為夏季,反之為冬季,例如我國傳統的四季)、氣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帶的形成和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來劃分。

回歸線=黃赤交角度數,極圈=90度-黃赤交角度數

五: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數遞增(或西經度數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決定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為18點。

(4)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

(5)計算正午太陽高度角

某緯度正午太陽高度=900-該緯度與直射點的緯度差(緯距)。

六: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兩地地方時差=經度差×4分鐘,東加西減.

2區時:確定兩地所在時區,計算兩地區時相差多少個小時,東加西減。T1一T2=N1一N2東時區為正,西時區為負),T為區時,N為時區序號。(

3地方時與區時的關系:區時=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

4國際日期變更線: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亂而人為劃定,有三處不與1800經線重合;在日期的換算上,從東向西經過日界線,日期加一天,從西向東經過日界線,日期減一天。

1.4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外部結構

地殼以外可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三個外部圈層。

二、地球內部結構

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是地震波的傳播方式和傳播速度。

圈層

范圍

特點

地殼

莫霍面以上

固態: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為6千米)。地勢越高,地殼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縱波和橫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

地幔

莫霍與古登堡面間

具有固態特征,主要由含鐵、鎂的硅酸鹽類礦物組成,鐵、鎂含量由上至下逐漸增加。



古登堡面(距離地表2900千米深處,縱波減速,橫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組成物質可能是極高溫度和高壓狀態下的鐵和鎳。可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物質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核呈固態。

巖石圈的范圍: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巖石組成。

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1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1)組成巖石的礦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等

結合成單質或化合物

礦物:巖石構成的的最基本單元,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云母、長石、方解石等

積聚巖漿巖:有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形式,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噴出巖:玄武巖

巖石沉積巖:具有層理結構,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巖,頁巖,砂巖,礫巖等)

變質巖:由變質作用形成的巖石,如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2)

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的巖漿的產生,這一過程就是地殼物質循環。需注意巖石轉換過程中(箭頭)作用的名稱。推動地殼物質循環的能量: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產生的熱能(地球內能)

地殼物質的循環

沉積巖

2.2地球表面形態

一:地質作用:按能量來源不同,分為內力作用(地球內能)和外力作用(主要為太陽能)

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屬于外力作用。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論點:

(1)全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可劃分為六大基本板塊(名稱與分布)。

(2)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3)板塊張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塊碰撞擠壓,常形成海溝和造山帶,當大洋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海溝-島弧或海溝-海岸山脈,當大陸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

邊界類型

地區

交界處板塊

生長邊界(板塊張裂)

東非大裂谷

非洲板塊內部

紅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亞歐、非洲-美洲

冰島(屬大西洋海嶺)

亞歐-美洲

消亡邊界(板塊碰撞)

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亞歐

阿爾卑斯山脈、地中海

非洲-亞歐

西太平洋海溝-島弧鏈

太平洋-亞歐

落基山脈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脈

南極洲-美洲

2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1)地質構造:由于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變形一褶皺,變位一斷層)

(2)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

褶皺

巖層形態

未侵蝕的地表形態(一般狀況)

地形倒置現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與人類生產關系

背斜

巖層向上拱起中心老,兩翼新

成為山嶺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

儲油氣構造建隧道

向斜

巖層向下彎曲中心新,兩翼老

成為谷地

向斜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儲存地下水

斷層

沿斷裂面兩側巖塊錯位

地壘:華山、廬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塹: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魯番盆地、東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設遇斷層須加固或避開

三:火山、地震活動與地表形態

火山、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的強烈釋放形式,也是內力作用的具體表現,火山爆發常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地震發生時,地殼會出現斷裂和錯動。

四、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風化、侵蝕及搬運、沉積、固結成巖作用

2外力作用與地貌


侵蝕

沉積

流水作用

沖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寬,形成溝谷縱橫的流水侵蝕地貌

泥沙堆積形成山前沖積扇,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

風力作用

風蝕溝谷、風蝕洼地、風蝕蘑菇、雅丹地貌等

風沙堆積形成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等

2.3大氣環境

一、大氣垂直分層

1)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

2):大氣的垂直分層


高度

溫度

大氣運動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層大氣

-3000千米



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

平流層

50-55千米

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運動

臭氧吸收紫外線升溫;有利于高空飛行

對流層

低緯厚:17-18千米,中緯:10-12千米,高緯薄:8-9千米

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對流運動

天氣現象復雜多變,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二、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

1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臭氧吸收紫外線,對于可見光部分吸收比較少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云層、塵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強。例多云的白天溫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對于波長較短的籃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等。

2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增溫,產生地面長波輻射②大氣中的CO2和水汽強烈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增溫③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起保溫作用。

3影響地面輻射大小(獲得太陽輻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太陽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導致地面受熱面積和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路程長短,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同時,它的大小受下墊面因素(反射率)和氣象因素等的影響。

三、全球大氣環流

(一)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是大氣運動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地面間冷熱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水平氣壓差是大氣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高空風: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風:受摩擦力影響,風向斜穿等壓線,指向低氣壓。

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大氣水平運動的原動力

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在風向右側,南半球在左側),只改變風向,不影響風速。

摩擦力:與風向方向相反,既減小風速,又改變風向(摩擦力越大,風向與等壓線夾角越大)

風力(風速):等壓線越密集的地方,風(力)速越大

(三)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的名稱與位置,注意各風帶的風向,氣壓帶成因(熱力或動力原因)。

(四)氣壓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對于北半球來說,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由于海陸間熱力性質的差異,破壞了氣壓帶風帶的連續分布,使得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亞洲低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壓);1月前后,北半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亞洲高壓)所切斷,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壓)。

(五)季風環流(亞洲東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區

東亞(東亞季風)

南亞、東南亞及我國西南(南亞季風)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成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風冬季向夏季

西北季風(源地:蒙古、西伯利亞)

東北季風(源地:亞洲大陸)

東南季風(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風(源地:印度洋)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冷鋒和暖鋒


冷鋒

暖鋒

概念

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移動

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

天氣

過境前

單一氣團控制,天氣晴朗

單一氣團控制,低溫晴朗

過境時

陰天、雨雪、大風、降溫

連續性降水

過境后

氣溫下降,氣壓升高,天氣轉好

氣溫上升,氣壓下降,雨過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現在鋒后

降水只出現在鋒前

天氣舉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塵暴


(二)低氣壓(氣旋)、高氣壓(反氣旋)系統與天氣(以北半球為例)


氣旋

反氣旋

氣壓

低氣壓(氣壓中心低,四周高)

高氣壓(氣壓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運動

四周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

中心向四周輻散(北順南逆)

垂直運動

上升

下沉

天氣

多陰雨天氣

多晴朗、干燥天氣

舉例

臺風

長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氣爽”天氣

(三)鋒面總是出現在低壓槽處。對于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

2.4水循環和洋流

一:水循環: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層中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能量來源:太陽能和重力能

類型:包括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海上內循環

主要環節:包括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徑流(分地表和地下徑流)等。

意義:①聯系四大圈層,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和物質遷移,塑造地表形態②使各種水體相互轉化,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③更新陸地水資源。

人類對水循環的影響:主要對地表徑流,及對小范圍的蒸發、降水環節進行影響,修建水庫、跨流域調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見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中低緯度海區,副熱帶環流:

北半球: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暖流

南半球:逆時針旋轉大陸西岸為寒流

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區,副極地環流:逆時針旋轉。大陸東岸為寒流

大陸西岸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自西向東流,順時針;冬季自東向西流,逆時針

西風漂流:自西向東環繞南極洲一周

2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暖流:增溫增濕。同一緯度地區,暖流經過的海區溫度比較高,降水較多。西歐地區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羅斯的摩爾曼斯克海港

氣候終年不凍與北大西洋暖流有關

寒流:降溫減濕。同一緯度地區,寒流經過的海區溫度比較低,降水較少。沿岸寒流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環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匯處形成的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北海漁場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漁場:秘魯漁場

海洋環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的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的范圍

1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1自然地理環境由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類圈組成的有機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氣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體性: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①地理環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發展的,每一個要素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與其他要素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體的改變(包括對其他地區的影響)。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陸地疏松表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

成土母質: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礦物養分的最初來源。對土壤的物理性狀和化學組成均有重要影響(繼承關系)。

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和強度。如:中等水熱條件下,土壤有機質積累最多。(溫帶半濕潤環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影響巖石的風化過程、地貌形態以及生物的活動,間接影響土壤的形成和發育。如:濕熱條件下風化殼最厚,土壤層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條件下,風化殼薄,土壤層也薄。

生物: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沒有生物的參與(生物循環),就不會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質→低等植物生長→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長→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過對物質、能量的再分配間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帶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質遷移速度快,難發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質的侵蝕速度慢,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發育深厚的土壤。陽坡:溫度條件好,但蒸發旺,水分較差,陰坡反之。

人類活動:積極影響—改造自然土壤為各種耕作土壤;消極影響—土壤退化(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環境的整體性要求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綜合的考慮和對策。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1自然帶:自然屬性相一致的條帶狀區域。地域分異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帶的分布:以氣候類型定自然帶。

3分布規律

分異規律

主要分異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規律

表現明顯的地區

緯度地帶分異

熱量。根本原因:太陽輻射

緯度位置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

經度地帶分異

水分

海陸位置

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中緯度地區

垂直地帶分異

熱量、水分隨高度變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與緯度地帶分異類似

海拔較高的山地。緯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帶越豐富。

地方性分異:較小尺度的地域分異,地帶性分布規律和非地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影響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氣候、巖性和土質的差異等。表現規律:有序性和重復性。

高一地理知識點總結歸納人教版【篇3】

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學好地理,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將我們所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到社會生產和實踐活動中去,使所用的知識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深化,同時也可以增強你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地理問題;同時,當今社會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也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我們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有一個勤于思考的頭腦,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要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就會學到更多的地理知識。

1.注意觀察地理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天象觀測。我們知道月亮有時象一個圓盤,而有時又呈現月牙形。我們就可以親自觀察一下月相是怎樣變化的,變化有什么規律;當然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進一步探究月相產生變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們還可以觀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們所說的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北極星在哪里?哪兒有銀河?晚上8點鐘與9點、10點,我們頭頂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現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莊是華北地區的高溫中心,天氣又干又熱,這是為什么?我們學過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氣溫就會升高0.6℃,石家莊位于太行山東面的華北平原,來自西北方向的氣流在順太行山東坡下沉的過程中增溫,同時濕度越來越小,空氣越來越干燥,這樣就使正在初夏增溫過程中的石家莊更加干熱。

細心觀察也會發現,人們的許多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1)南澇北旱:我國屬于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于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面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我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我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3)南船北馬:我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筑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征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云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于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一些。

(6)南繁北齊: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并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于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7)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于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8)南輕北重:由于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制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緯度偏低,地處亞熱帶、熱帶區域,冬季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最高氣溫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發育較早。根據人體生理發育的規律,發育提前,生長發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長得小巧玲瓏,下肢較短,用腿踢人在搏擊中是其所短,而手的運用則是南方人的優勢。此外,上肢運動時能量消耗比下肢少,產熱少,符合南方人耐熱的特點,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則相反,發育年齡偏遲,發育期長,因此身體高大。而且北方人以雜糧、肉類為主,這就給北方人長得高大粗壯提供了物質基礎。又因為氣溫低,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多用產熱多的下肢運動。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為主要交通工具。因為船上的活動范圍有限,加上船的顛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穩,就有被擊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險,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學工夫先扎馬”之說。再由于地面區域相對較小,小范圍的上肢搏擊更利于擊敗對方。

而北方平地面積廣大,外出主要靠兩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質。

1249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生女生向前冲第六季2014| 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电视剧免费观看 | 3844开关电源电路图| 网络胜利组| 456电影网络重口味456| 苏晓电视剧叫什么名字的| lanarhoades在线av| 武汉日夜| 鬼娃| 双罗衫简谱| 高钧贤| 艳妻互换电影| 大森静香| 杨紫和肖战演的电视剧是什么| 尚大庆| 北京卫视节目单全天| 妈妈的花样年华演员表全部| 关琳个人资料简介图片| 重温经典频道在线直播| 红楼梦别传| julia taylor| 稻草人三年级课外阅读| 深圳古镇| 韩国电影《无尽猎罪》的导演是谁| 电视剧对峙| 得闲谨制| 蒋芸| 春娇与志明电影| 四 电影| 永远的牧歌简谱| silk铃木一彻| 青蛙王子 电影| 1905电影网免费电影| 小学五年级研究报告| 我在稻草狗截取了一小片段原声| 少林问道演员表| 诗第十二主要内容| 女同视频网站| 南男北女| 女明星曝光| 卜冠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