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歷史易考必修三知識點
高一年級歷史易考必修三知識點(精選篇1)
資產階級維新派——維新思想推動下的戊戌變法
1、變法背景:
(1)國際大勢: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性潮流
①經濟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②政治上: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③思想上:西學東漸——西方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2)國內
①社會背景: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深②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發展壯大
④思想基礎: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產生和發展
A、早期維新思想家: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學習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主張政治改革。
B、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民權思想的啟蒙(選修二專題一第三課)
a、背景: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階級上,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壯大;思想上,國內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國外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傳播;外交上,甲午戰爭失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b、基本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開展維新變法,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c、評價:直接動員和指導了維新變法運動;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機,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激情;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具有進步意義;傳播西方知識,宣傳天賦、自由平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表達了資產階級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向往,客觀上有利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是后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先聲。被稱為“進行了第一次較為全面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社會動員”。
2、變法的準備活動——士人干政
(1)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①焦點: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②實質:中國新興資產階級與沒落封建地主階級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鋒
③影響:論戰進一步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為政治斗爭做了輿論和思想先導
(2)公車上書(選修二P35)使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由思想理論傳播發展為政治實踐,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3)創辦報刊:《中外紀聞》《時務報》《國聞報》
(4)組織學會:強學會、保國會等
高一年級歷史易考必修三知識點(精選篇2)
一、(18世紀)批判現實主義
1、特點:
①真實地反映和再現現實生活
②暴露社會黑暗,批判現實罪惡
③追求人道主義理想
④重視環境對塑造人物的決定作用
⑤熱衷于塑造與贊揚英雄和正面人物
2、背景:
①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社會財富迅速增加
②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赤貧化,資本主義帶來的社會罪惡現象驚人增加
③文學上人們不滿足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要求描寫現實生活
3、代表作:
①法國巴爾扎克(法國社會的“書記員“)《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②俄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
③法國司湯達:《紅與黑》
④英國狄更斯:《雙城記》
4、影響: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剖析社會問題的本質。他們的作品提供了認識社會人生的鏡子,在文學占有重要地位。
二、(19世紀中葉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背景:19世紀中葉以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建立沒有階級壓迫和剝削的美好社會的要求轉化為各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直接行動。
2、俄羅斯高爾基:《母親》(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
高一年級歷史易考必修三知識點(精選篇3)
儒家文化精神內涵
一是人本主義精神。儒家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更多關注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強調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張通過個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實現人生的價值,從而形成了儒家文化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注重感性的特點,并逐漸培養起一種道德的精神。
二是內圣外王精神。內圣就是要重視對自我的關懷,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也就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把自己修煉成圣人,至少是按照圣人的標準去修煉。
三是積極入世精神。中國人很早就在對內在生命力量和外在環境變化的體驗中,深刻領悟到了作為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因此,更注重追求現實世界的幸福生活,這同古希臘伊壁鳩魯學派的哲學思想有某種相似之處。儒家文化作為一種實踐哲學、世俗哲學和人的哲學,主張積極入世,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四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品格之一。它強調人與自然的合一、人性與天理的合一。特別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將這一思想發揮到極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并進而在政治理念上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儒家主張以禮維護社會秩序,以德實現治身治國,則很順利推出“人治”思想,也就是重視人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由此看來“禮治”與“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側重教化者本身,是一種圣賢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