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學設計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學設計
2、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提高學生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辯證法的思想,并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發展的普遍性
2、難點:發展的實質
【教學方法】歸納法、探究法、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春天的故事》MTV。《春天的故事》是一首頌歌,歌頌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萬象更新,歌頌改革開放展開了中國發展的歷史新畫卷。這從哲學上看體現了一個什么哲學道理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黑板板書: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二)自主學習:多媒體展示
1、從生命產生到人的出現,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2、社會形態的更替說明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過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3、人類對世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4、有人說:“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三)合作探究
1、發展的普遍性
合作探究內容:發展的普遍性
教師提問:哲學把世界分為哪三大領域?
學生回答: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
教師設問:請同學們觀察下列的三組圖片分別屬于哪一領域?多媒體逐步展示三組圖片。
師生共同探究出三個結論:
(1)自然界是發展的
(2)人類社會是發展的
(3)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教師設問:同學們是怎樣理解發展的普遍性的呢?由學生對發展的普遍性進行歸納。
學生回答:略
自然界是發展的
多媒體展示:發展的普遍性 人類社會是發展的
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教師總結:
教師設問:我們這個時代是個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同學們也享受到了發展為我們所帶來的實惠,那么同學們能否從以上三個方面分別舉例說明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嗎?
學生舉列:
2、發展的實質
合作探究內容:
(1)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 發展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師設問:我們之所以說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是因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都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前進和上升的過程,并將繼續向前發展。由此同學們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是發展?
學生回答:發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教師設問:這是不是發展呢?多媒體展示兩組圖片
學生回答:
教師設問:發展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圖片:
活動設置“動動腦、動動手”:用一種線條來表示什么是“發展”。
活動設置“練一練”:多媒體顯示一個選擇題。學生自己分析答案
多媒體展示:練一練:請同學們判斷下面哪些觀點代表發展?
A.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B.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C.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
D.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教師總結:
(三)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本框知識結構
(四)感悟提升:請同學們以發展為主題,題目“我想對……說”,(說話的對象可以是自己、兄弟姐妹、老師、父母長輩、國家領導人等等)上臺發表一分鐘的演講。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八課第一框題的內容: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 (板書)
一、說教學設計理念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人為本,教師應積極開發和利用課程及教材資源,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本課實行思維------探究式教學模式,努力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探索性學習形式,實現教師主導、主體參與、知識體驗、情感內化的三維統一。
二、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發展的實質。2、理解發展的普遍性。
(二)能力目標 培養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地對待生活中失敗與成功、困難挫折與理想目標之間關系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自覺抵制形而上學的靜止觀,增強對社會發展的信心;培養腳踏實地的精神,自覺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說教材
1、教材內容分析:
發展是和聯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個概念,講聯系必然講發展。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總體,這個總體中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變化和發展。在這一意義上,發展觀點是聯系觀點的邏輯延伸。
本框分為兩目:第一目,發展的普遍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本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再到人的認識都是永恒發展的,都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漫長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第二目,發展的實質。唯物辯證法是從事物前進性出發來理解發展——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而要理解好這一內容,就要與運動、變化相比較。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發展的實質。難點:運動、變化與發展的關系
本節重、難點突破的關鍵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運用教材資源,結合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探究、討論,從而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視頻、圖片展示 文字說明
四、說教法
指導自學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練習拓展相結合。目的是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輔助運用多媒體。采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情景演示視頻、相關案例圖文演示活躍課堂氣氛,強化教學效果。
堅持“材料——設疑——探究——歸納”的探究型和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案例,通過設疑,讓學生真正去分析、判斷和思考,形成一種“以學生參與為標志,以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核心”的參與性、開放性創新教學的模式。
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習氣氛,在教學中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將本節課的探究問題分為必答和搶答兩部分,只有探究一的問題是必答,其他所有的內容都是搶答,每小組回答一次記一分或二分。本節課結束時進行總結,表彰發言積極的小組,對落后的小組要鼓勵。
五、說學法
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將學生分為六組,并設一名小組長或代表。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貫徹探究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分析、釋疑,并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達到深刻領會知識并靈活應用知識的目的。
六、說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教學。為了引起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積極性。我采用情景導入,播放胡錦濤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講話片段,引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而事物的相互聯系又構成了運動、變化和發展。
2.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可以齊讀或招一名學生讀一遍,加深印象。
3、展示三組圖片,第一組,人的進化圖;第二組,49年開國大典圖及國慶60周年慶典圖;第三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確定圖及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然后,讓學生結合講義“合作探究一”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分組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4、教師引導學生以分組、必答形式展示探究成果。對每組的結論進行點評,并給予每組回答的學生進行積極地評價。通過學生的分組探究得出結論之后,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這些都體現了“世界是永恒發展的”得出發展具有普遍性的結論,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要求我們如何看問題呢?”得出方法論:我們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5.課堂練習,夯實基礎。得出原理方法論之后,給學生一分鐘時間記憶,然后一名或幾名學生上講臺默寫,其他同學相互提問。針對這一基本概念,設置一道選擇題。
6、 播放黃宏、宋丹丹小品《回家》片段,引發學生的興趣,接著教師展示幾幅關于手機的圖片,然后讓學生結合圖片,進行討論交流解決“合作探究二”,然后進行搶答(可以引發學生的競爭,從而調動課堂氣氛)。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發展的實質這一結論,接著教師展示“如何判斷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結合這一標準,讓學生判斷“電腦科技算命是不是新事物”,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結論。
7.教師簡單總結剛剛學過的內容,引出“運動、變化是不是發展?”然后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三”。 然后進行搶答,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稍加點評,給予積極地評價,然后展示答案。
8.教師引導學生得出本節課的第二個原理與方法論,并讓學生當堂記憶,可以簡單提問。然后做課堂達標題,在學生展示答案后,教師簡單點撥即可。
9.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討論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然后讓學生上講臺展示,加深學生的理解。
10、走進生活,學以致用。讓學生結合身邊的事例寫一份調查報告。
11.課堂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表現比較好的小組并給與學生鼓勵,對于稍微落后的小組提出要求。然后播放一則flash“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希望下次相見時,學生能讓老師刮目相看。 六。課后反思。本節課采用小組討論探究形式,并結合競賽的必答、搶答模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自己感覺進行的比較順利,當然也存在一些失誤,如第一環節進行的過快,在展示圖片時,時間太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但是還是不夠;在處理簡答題時,缺少做題方法的引導。我將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做得更好。
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路,不當之處請批評指導!
看了“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