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教學設計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教學設計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文化現象的能力,自覺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幫助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堅定愛黨、愛國信念,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重點、難點:
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2.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自主探究:
1、我們應如何理解我國近代文化的發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含義和意義:
3、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4、什么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導入新課: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一系列針對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決策與部署: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2006年,新中國第一個專門部署文化建設的五年發展規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公布。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文化 軟實力”。
2009年,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2012年,黨的再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問:在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包含哪些內容?
在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對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
進行新課:
(一) 中國文化復興的必然選擇
1、中國先進文化的求索
學生自主閱讀書本的探究活動內容,然后回答問題
探究一:
觀點1:中國唯一的出路是自己認錯,全心全意學習西方。我們必須承認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上機械上不如人,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肯認錯了,方肯死心塌地去學人家。代表人物:胡適:“中國這個民族是“又愚又懶的民族……”
觀點2、“中國立國數千年,禮義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若一棄之,則人皆無主,是非不知所定,進退不知所守,身無以為身,家無以為家,是大亂之道也。”要“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 代表:康有為:“中國立國數千年,禮義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
你能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道理分析上述觀點嗎?著給我們有什么啟示?
學生探究,老師指導形成結論。
結論:
在文化建設中,必須處理好繼承、借鑒與發展的關系。奉行“全盤西化”論和“文化復古主義”都不能產生中國的先進文化
閱讀課本P96“探究活動”,回答:聯系所學歷史知識,說一說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學生思考,老師指導形成結論
1、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是中華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2、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新民主主義時期:新民主主義文化成為該時期名副其實的先進文化
(2)發展當代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內涵(是什么)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基本特征:“三個面向”,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本質和核心:社會主義文化
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意義
只有… …才能把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吸收人類文化優秀成果結合起來,是悠久的中華文化煥發生機,實現強國夢想。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1、什么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建設先進文化之路;這是一條科學發展之路;這是一條強基固本之路;這是一條以人為本之路;這是一條改革創新之路。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宏偉目標
問:2、怎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 ;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
問:3、為什么說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決定的;
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
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的;
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 ;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路徑和目標的關系
(三)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問6:什么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它們各自有什么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
1、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含義表現
(1)含義: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來自于對時代發展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于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2)表現:
這種文化自覺和自信,表現為對中華文化發展前途充滿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材料: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文化自覺是指人們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以及對文化的地位、作用、發展規律和建設使命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
文化自信則是人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在此基礎建立起來的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心。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才有堅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有建立在高度文化自覺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才具有堅定的文化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才能遵循和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堅定地推進文化發展及文化指導下的人類社會能動的發展。
因此,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問:2、為什么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老師指導:
(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前進,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為此,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必要性)
(2)P99專家點評(可能性)
問:3、怎樣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老師指導: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課堂總結:
1、什么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這是一條建設先進文化之路;這是一條科學發展之路;這是一條強基固本之路;這是一條以人為本之路;這是一條改革創新之路。
2、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中華文化復新的必然選擇;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①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黨的性質決定的;
②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
③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人民群眾根本意愿決定的;
④是由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決定的 ;
(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3、 怎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1)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①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②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③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④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 ;⑤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⑥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
(2)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前進,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為此,需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3)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4)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不斷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5)必須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說課稿
說教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專題在整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結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要求“堅持,加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命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一專題是明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思想的開始;是我國現代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的開端;同時它也是引領我們前進的方向。
本專題主要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與發展的基本歷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線分為兩個時期:前一個時期,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集體領導下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在探索中既取得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也發生過嚴重的失誤和挫折。后一個時期,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一時期分別以鄧小平和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根據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行了改革開放,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終于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計劃課時:3-4節 )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根據世紀金榜《高考2012》中的考綱快訊,結合學生知識水平及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本專題的教學目標設定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部分:
1. 知識目標
通過對這一專題的學習,讓學生能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和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
2.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結合實際總結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踐的經驗教訓。認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意義。
3.情感目標
通過對本專題的學習,讓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及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其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意義。
3.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的確立。
難點:認識并總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和成功經驗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本專題的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講授法、講練結合等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夠在練習的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
內容再現、系統掌握知識
結合教學資料,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講授:
(1)講述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相關知識 ,重點突出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的結束,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一五計劃”的完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2)在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與失誤的教學中,重點突出“八字方針”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經驗教訓。
經驗教訓:
① 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
② 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
③ 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
④ 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在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目中,重點講授農村及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我將從四個階段進行講授: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看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