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及答案
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落 葉
春天,葉芽萌發,渴望生長,汲取養分,迎接陽光。夏天,日趨豐富,搖曳自語,紛披疊翠,自在茁壯。而小樹成為大樹、老樹就靠了這些樹葉而呼吸,而做夢,而伸展自己的向往。(二)
等到秋天,一片樹葉又有一片樹葉猶豫不決地與樹干商量:我完成了么?我可以走了嗎?我渴望乘風飛去,海闊天空,被心愛的知音拿去珍藏。我又怕我們去了,使母親樹干凄涼。(三)
樹干說:去吧,去吧。我已經盡到了我的力量。你們是無法挽留的呵,縱然與你們告別使我神傷。你們應該去接受命運的試量。(四)
一片又一片的落葉落下了,它們曾經是樹的。現在也還是樹的,卻又不是樹的了。(五)
它們是它們自己。是樹的過往的季節,過往的嘗試,過往的兒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來客,新的友人。(六)
它們也許因陌生而受疑惑的冷眼,它們也許因平凡而受不經意的遺忘,它們也許會引起清潔工的煩膩而被一柄大掃帚通通地掃到大道旁,它們也許被認為枯干而被一根火柴點燃發出短暫的煙和光;它們也許被認為美麗而藏在情人的心上,它們也許被一陣大風吹入異鄉而受到意外的欣賞;它們也許進了科學家的實驗室,做成切片,浸入藥液,再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分析……(七)
太多的樹葉會不會成為自己的負擔呢?太多的樹葉會不會使樹干彎腰低頭,不好意思,黯然神傷?太多的樹葉會不會使樹大發奇想:我為什么要長這么多的樹葉呢?它們過分地消耗了我的精力和思想。如果在我這棵樹上長出的不是平凡的樹葉而是外匯、奶油或者甲魚,是不是能夠派更多的用場。(八)
樹不會愿意處在自己落下的樹葉包圍之中,樹不會愿意再看自己早年落下的樹葉。樹又不能忘懷它們,不能不懷著長出新的樹葉的小小愿望。(九) 1988年秋10月在蘇州,我問陸文夫兄:“當你看自己的舊作的時候,你有什么感想?可像我一樣惆悵?”(十)
他回答說:“我根本不敢看喲……”(十一)
落葉沙沙,撩人愁腸。(十二)
1.作者將自己的作品作“一片片的落葉”,從“落葉”的比喻意義看,文章描寫春天、夏天和秋天樹葉的景象,表現了什么?(4分)
答:
2.(1)作為“大地的新客人”,“落葉”有哪些遭際?試予以概括。
(2)文章是怎樣突出這些遭際的?(6分)
答:(1)
(2)
3.(1)第八段說:“如果在我這棵樹上長出的不是平凡的樹葉而是外匯、奶油或者甲魚,是不是能夠派更多的用場?”這句問話的意思是什么?(2)作者最終的抉擇是什么?(4分)
答:(1)
(2)
4.從文章的結構和表達的感情看,結尾三段有什么作用?(4分)
答:
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答案
1.(4分)表現了作品經作家傾盡全力孕育、創作并奉獻給社會以接受檢驗的過程,以及作家對作品的感情。(此題4分,“孕育”“創作”“奉獻”“感情”各1分。只答“表現了作品創作的過程”,得2分,意思對即可)
2.(6分)(1)“落葉”(作品)或遭冷遇,或被欣賞,或成為研究對象。(2)文章借助一連串的“也許”,以排比句式突出表現“落葉”的遭際。(此題6分。第一句4分,“遭冷遇”“被欣賞”“成為研究對象”為三個得分點,答對一點得1分,答對兩點得2分,全部答對得4分。第二問中“也許”“排比”各1分。意思對即可)
3.(4分)(1)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作品價值和人生追求的反思(困惑)。(2)作者的最終抉擇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創作之路。(此題4分,每一問2分。意思對即可)
4.(4分)呼應開頭,借陸文夫的話道出了作家對自己作品的共同感受。(此題4分,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親近泥土
王充閭
①游子歸來,原都是為著尋覓,有所追懷的,更何況在這冷露清秋時節,在這忽而霏霏、忽而瀟瀟、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境,無疑是觸發憶念與遐思的一種酵母劑。帶著深沉 的涼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中的一切都變得有情有意了。
②“人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面對著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憶起了“棄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歲月,憶起了童年,憶起了母親,默誦著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③愛得深沉的土地,閃爍著絢爛的妖冶。
④《莊子•在宥》有這樣一句富于哲理的話:“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萬物都生長于泥土而又復歸于泥土。但是,我的戀土情結的形成,卻并非來自書本,而是自小由母親灌輸的。母親鄭而重之地告訴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來的。這個胎里帶來的根基,使得人一輩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腳尖朝上,辮子翹起的那一天,又復歸于泥土之中。母親說,不親近泥土,人是長不大的。許是為了讓我快快長大吧,從落生那天起,母親就叫我親近泥土——不是用布塊來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攤放在燒得滾熱、鋪滿細沙的土炕上,身上隨便搭一塊干凈的布片。到了能夠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兒。
⑤泥土伴著童年,連著童心,滋潤著搖曳多姿的生命。可以說,我的整個少年時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過來的。
⑥長大后,我離開了家鄉,也就割斷了同滾燙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臍帶,成了雖有固定居所卻安頓不了心靈的形而上的飄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樓狹巷之中,目光為霓虹燈之類的奇光異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塵和無所不在的噪聲污染著,生命在遠離自然的自我異化中逐漸地萎縮。真是從心底里渴望著接近原生狀態,從大自然身上荻取一種性靈的滋養.使眼睛和心靈得到一番凈化。
⑦從格致意義上來說,泥土對我有另外的含義。也許.泥土是人類最后據守的一個魂縈夢繞的故鄉了。縱使沒有條件長期廝守在她的身邊,也應在有生之年,把這一方勝境好好珍藏,埋在心靈深處;并經常跟這個記憶中的“故鄉”作傾心、愜意的情感交流:從多重意義、多個視角上對她作深入的品味與體察。通過搜尋,打撈那些業已夢幻般模糊的痕跡;并發揮審美創造的潛能,達到一種情感的體認,一種審美意義的回應:把被遮蔽的東西豁然敞開,把那本已模糊、漫漶的舊日情懷,以生動鮮活的“圖式化外觀”展現出來,烙印在心靈的屏幕之上。
⑧泥土飽藏著開拓和創造的無窮潛力。當東風吹拂大地時,泥土便睜開朦朧的睡眼,充滿著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種天生的母性親和力,為人們奉獻出源源不竭的財富。我想,只要在泥途里久久地凝神佇立,大自然便會把它那無限的潛力,聚集到我們的腳下,然后像氣流一樣,通過經絡慢慢地升騰到人們的胸間、發際,遍布全身。
1.第①段“帶著深沉的涼意”一句中,“涼意”有哪些含義?
2.從全文來看,作者提出要“親近泥土”包含哪些理由?
3.第⑥段中說“生命在遠離自然的自我異化中逐漸地萎縮”,從本段來看,作者的生命為什么會萎縮?
4.在作者看來“沒有條件長期廝守”在泥土身邊的人,怎樣才能達到對故鄉最高水平的熱愛?結合第⑦段的內容分條概括作答。
5.下面對這篇散文的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A.這篇散文以泥土為線索,托物寄情,從我回歸故鄉的感受寫起,回憶了童年與泥土的親密,述說了長大后離開泥土的失落.表達了作者對泥土的由衷贊頌和崇高敬意。
B.在文中,母親的言行,不光體現出了農村婦女的一種樸素的生存觀,也影響了作者一生對泥土的態度,培育了作者的戀土情結。
C.親近泥土,就是對故土懷有深摯的情感,牢記故土對我們的養育之恩。離開故土,生命便會在自我異化中逐漸萎縮,因此作者認為,應該長期廝守著故鄉,永不離開。
D.“泥土伴著童年,連著童心,滋潤著搖曳多姿的生命”一句,運用“伴”“連”“滋潤”等動詞,生動形象地抒發了作者對泥土的眷念,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離開泥土的無奈。
E.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從自身經歷和審美形態等層面,對泥土進行了述寫和認 識,情感真摯,富有哲理。
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答案
1.一是指冷落清秋節感到天氣很涼,二是指游子回鄉時一種斷腸的心境。(或:一是自然節令的涼,二是對故鄉心理感受的涼。)
2. 一是作者離開家鄉后臍帶被割斷,沒有了養料;二是心靈受到污染。
3.(1)泥土上胎里帶出的根基,人一輩子要和泥土打交道;(2)泥土上人類最后據守的一個魂牽夢繞的故鄉;(3)泥土保藏著開拓和創造的無限潛力。
4.(1)要把泥土珍藏在心靈深處。(2)要經常跟泥土做傾心、愜意的情感交流。(3)要搜尋、打撈那些也模糊的內容。(4)要發揮審美創造的潛力。
5. CD.C項“應該長期廝守著故鄉,永不離開”有誤;D項沒有表達“離開泥土的無奈”。
看過“高二語文閱讀練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