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2期末試卷題(2)
高中語文必修2期末試卷題答案
1.B
2.C
解析:A.變幻莫測;B.謾罵;D.墳塋。
3.A
解析:蛻化:蟲類脫皮,比喻腐化墮落。退化:泛指事物由優變劣,由好變壞。也指生物物體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至完全消失。界限:①不同事物的分界。②盡頭處,限度。界線:①兩個地區的分界的線。②某些事物的邊緣。
4.A
解析:B.耳濡目染指見得多聽得多了,自然受到無形的影響;C.如坐春風指坐在春風中間。比喻和品格高尚且學識多的人相處受到熏陶;D.粗枝大葉指做事不認真,不細致。
5.B
解析:A.去掉句末“造成的”;C.“飛快地”和“馳騁”重復,“同學們”和“馳騁”不搭配;D.“理論上”和“政策上”句意重復。
二、文言文閱讀
(一)1.C
解析:丁壯:年輕人。
2.D
解析:為:動詞,是;介詞,替。其:代詞,她的;語氣詞,難道。以:動詞,認為;連詞,因為;者:的人。
3.B
解析:A.丈夫的姐妹;B.婆母;C與D,姑且、暫且。
4.A
解析:②表現百姓對于公的尊重;⑤是太守所為;⑥是其子被封侯。
5.D
解析:是于公的兒子于定國被封為西平侯。
參考譯文:
丞相西平侯于定國,是東海郡下邳縣人。他的父親被稱為“于公”,于公曾作過縣里的獄吏,后又升為郡里的獄官,他斷案執法公正,從未有過被冤枉的。郡中觸犯法令的人,經于公判決的,都不敢隱瞞真情。東海郡百姓在于公活著時就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東海郡有個孝婦,沒有子女,年輕時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別恭謹,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終不肯答應。她的婆母告訴鄰人說:“這孝順媳婦侍奉我很是恭謹,我哀憐她沒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紀老了,怎么能長久地拖累年輕人呢?”后來,她的婆母自已吊死了。婆母的女兒告到官府說:“這個女人殺了我母親。”官府逮捕了孝婦,孝婦辯解說她沒有殺死婆母,辦案的官吏企圖用毒刑拷打,孝婦自己被迫招認了假罪名。定案后報送上級官府。于公認為孝婦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聞名,這就證明她不會殺死婆母。太守不聽他的話,于公多次爭辯都不能改變太守的意見,于是他就借病辭去官職。太守后來終于殺了孝婦。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尋問枯旱的原因,于公說:“孝婦不應當處死,前任太守強行殺死了她,災禍的原因應當就在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殺牛宰牲去祭奠孝婦的墳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親自到墳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當年五谷豐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對工匠說:“替我把門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從未有過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賞的人,要讓高車駟馬都能通過。”到了他的兒子于定國,果真被封為西平侯。
(二)后為護軍/居家無事/慕萬石/陸賈之為人/因畫之于壁以自玩。
三、詩歌鑒賞及默寫
(一)1.從表面看,這首詞(特別是后三句)寫的是往昔的繁華,但實際上是為了突出夢醒后的無限凄涼,表達了李煜深切的亡國之痛。(答出“表面寫繁華,實際突出凄涼”或“亡國之痛”即可;意思對即可,句子不通順或表達不準確酌情扣分。)
2.①相同點:兩首詞都運用了反襯(對比)的手法,以繁華的美景反襯凄涼無奈的亡國之痛。(“反襯”或“對比”1分,作用1分;意思對即可,句子不通順或表達不準確酌情扣分)②不同點:《望江南》是以虛景襯情,用夢中虛幻的繁盛景象反襯醒后現實的凄涼無奈;《虞美人》則是以實景襯情,由眼前的無限美景勾起對故國往事的回憶,反襯出亡國之君的深切痛苦。
(二)1.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2.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四、現代文閱讀
(一)1.C
解析:A、B出自短文的原話,但不是對“原史時代”的理解。D文中未論述。
2.A
3.B
4.中國考古學中的主流是關注地域和年代問題,關注考古術語中的空間和時間問題;中國考古學中的暗流是關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更根本、更迫切的理論性問題。
(二)1.人要追求精神生活,生活在精神之中,才能活得快樂。
2.(1)讀書可以解除人們內心的各種苦悶和無奈,產生希望。
(2)讀書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提升人生的價值。
3.(1)此句將人隨著讀書的深入,感悟的加深和愚鈍一點一點的解除的過程,表達得形象可感。
(2)此句形象地告訴人們讀書可以獲得人生的滋養。
4.(1)圍繞思想主旨——“人生要追求精神生活”即可。
(2)可以從文題耐人尋味、開頭與結尾呼應、卒章顯志的構思等方面陳述,言之成理即可。
五、語言運用與表達
中國社會各界為災區捐贈款物累計約8億元。
六、作文
略。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高中語文必修2期末試卷題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看過“高中語文必修2期末試卷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