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技巧(2)
古代詩歌鑒賞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答題。(6分)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問:詩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2、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答題。(6分)
東坡①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②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注]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②犖確: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3分)
3、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雨后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4、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注]這首詩寫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對這首詩作簡要賞析。
5、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簡要分析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4分)
答:
古代詩歌鑒賞練習答案:
1答:第一句是實寫,寫出廬山“成嶺”、“成峰”的具體形象,給人以逼真的實感。第二句是虛寫,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廬山,到底是什么狀貌呢,詩人故意撇開不寫,只說“各不同”讓讀者去想像。
2、分析點撥:本題是對詩歌的形象鑒賞和手法鑒賞的綜合考查,做題的起始點是對“東坡”、“月色”等景物意象的體味,終點是對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做這類題,首先結合詩句分析景色特點,進而點出表達技巧,指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答案:(1)第一句是全詩的鋪墊,描繪出一幅雨后東坡月夜圖,營造了一種清明幽靜的氣氛,以映襯作者心靈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析點撥:要回答這一問題,要注意題干的問法“怎樣表現”,那么首先要判斷這首詩是用了描寫還是抒情的表達方式,通讀全詩,不難看出,是用了描寫,然后只需答出“通過描寫什么(其實就是再現畫面)來表現水面平靜”即可。
答案:運用比喻,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注意:高考中一般把“表達方式”與“表現手法”綜合在一起考查,因此,分清楚“描寫”和“抒情”,“描寫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是非常關鍵的。同學們務必積累相關知識及術語。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4、分析點撥:1)題干明確提問“從表現書法上去賞析”,表現書法概念范圍很大,首先考慮的是詩歌的全篇運用的表達技巧,包括全篇的寫景抒情手法和篇章結構的手法,而不是局部的句子或者詞語的修辭手法,先看整體后看局部。
2) 如果這整體方面沒有手法可以總結,就再看詩句的修辭手法,不可避難就易。
3)如果抒情手法方面有特點總結,優先總結抒情手法。
4)通過審查,抒情手法可以總結出一些結論,當然就從整體出發。
答:這首詩景中含情(在敘事中抒情)。詩人從燕子落筆,細膩逼真地描寫了它們頻頻飛入草堂書齋,“點污琴書”“打著人”等活動。這些描寫既凸現了燕子的可愛之態,又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燕子對草堂書齋的喜愛,以及對詩人的親昵。全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自然、親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悅和悠閑之情。
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負人的感慨,表現出詩人遠客孤居的諸多煩惱和心緒不寧的神情。
6、(2)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方法點撥:1)先判斷所運用的表達方式(縮小范圍),再判斷是用了這種表達方式中的哪種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分析,最后指出這種表現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2)根據詩歌題材判斷手法(一般情況下,詠物詩是托物言志、懷古詩是借古諷今或對比、寫景抒情詩是借景抒情、山水詩是動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