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詩歌技巧
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透過語言,除了表達文字的意義外,也表達情感與美感,引發共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中國古代詩歌的相關表達技巧和方法指導,歡迎大家參閱!
中國古代詩歌技巧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表達技巧鑒賞的表達程式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三.詩歌中常見的表達技巧及運用(解題思路)
㈠寫景方法
描寫方法:白描、渲染、烘托、襯托(正襯、反襯:以動襯靜、有聲襯無聲)、抑揚、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結合
提問方式:這首詩寫景運用了何種表達方式?變形:這首詩怎樣寫景的?/ 這首詩是怎樣表現景物特……的?/ 這首詩寫景有何特色?
1、判明考點
2、判明手法;
3、確定 思路:指出手法名稱、說明運用過程、點出效果。 問題所涉及的是詩歌的幾個寫景句子的技巧
㈡抒情方式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詩)、用典抒情、敘事抒情、借古諷今、主客移位、聯想、想象、象征。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何
種表達方式?變形:這首詩是怎樣抒情的?/ 這首詩是怎樣表現……的?/ 這首詩是怎樣融情于景的?
問題所涉及的或者是全詩,或者是抒情句、敘事句。
㈢表現手法
寫作手法: 象征、渲染、烘托、襯托、抑揚、動靜結合、對比、正側結合、虛實結合、用典、細節表現。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變形:這首詩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 這首詩是如何融情于景的?
㈣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前兩個為熱點)、夸張、對偶、借代、雙關、互文、反問。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變形:這首詩的XX句運用了什么修辭(藝術)手法?
1、判明考點;
2、判明手法;
3、確定 思路:指出手法名稱、說明運用過程、點出效果。
問題直接涉及句子
㈤篇章結構
藝術手法:鋪墊、伏筆、過渡、照應、抑揚、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卒章顯志、起承轉合
提問方式:……句在全詩中有何作用?變形:……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本詩在結構上有何特色(或運用了什么手法)?
問題涉及的是句子在全詩的結構的特點或作用
四、幾種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后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托了自己故國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托物言志
即將個人之“志”依托在某個具體之“物”上。于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征意義,成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個人之“志”,借助于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歲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潔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發謙遜的情懷;“蠟燭”常用于頌揚無私奉獻的精神。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托物言志,以梅花自喻,用梅花象征了自己孤高正直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