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語文期末試題
初二上冊語文期末試題
智慧不是大自然的恩cì,而是經驗的碩果。
2、在《漫游語文世界》學習活動中,有同學搜集到了下面的語言材料。請你運用在活動中得來的知識與能力,首先指出它存在的問題,然后再作修改。(5分)
學校食堂因教師打飯窗口常常被學生擠占,貼出了這樣一條告示:“本窗口先打老師,再打學生。”
①告示中的“本窗口先打老師,再打學生”。有什么語義錯誤或語法錯誤?
②這條告示應該修改為:
3、將下面的幾句話組成一段文字,順序合理的一項是( )(4分)
①有些發明家就是在與生人交流中受到啟發,產生靈感,因而有所發明創造的。
②與生人交談可以使大腦得到鍛煉。
③為了提高工作能力,我們應當經常有意識地與生人交談。
④不少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與生人交談時思維變得敏捷起來。
⑤經常說話,尤其在生人面前說話,總要盡量說得準確、鮮明、生動些,這就可以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②⑤④①③ D、④⑤②①③
4、在橫線上填寫古詩文句子。(6分)
① , ,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② ,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③杜甫《春望》一詩中“ , 。”的詩句借對花鳥的感覺,將詩人抑制不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龔自珍載著“浩蕩離愁”辭官還鄉,仍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詩句是 , 。
5、說說下面的材料中的古詩、古語給了你怎樣的啟示。(2分)
2009年3月13日9時,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溫家寶在回答中外記者關于中國經濟問題的提問時,有三處引用或改編了古詩、古語。它們分別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鑿井”“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
啟示:
6、根據要求完成下面的題目。(9分)
上海世博會將于2010年5月1日在中國上海隆重開幕。世博會是與奧林匹克運動會齊名的全球頂級盛事。此次世博會將歷時184天。預計有2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屆時,全球前來參觀世博會的觀眾將達到7000萬人次。為了讓同學們了解上海世博會,學校學生會準備舉辦“走進世博會”校園宣傳周活動。作為籌備小組的成員,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1)在宣傳周的啟動儀式上,你要向同學們介紹世博會。請從下面的材料中提取兩條主要信息,作為你介紹的要點。(4分)
【材料】從早期的蒸汽機、火車、無線電,到現代的計算機、航天器、基因技術,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水晶宮、埃菲爾鐵塔等,這些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會這個平臺向公眾展示和傳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被說成是“改變了美國”的一屆世博會,美國從此走上了世界經濟強國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辦世博會,世博會成為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器。據專家預計,上海世博會將對中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產生直接作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①
主要信息二:②
(2)在宣傳周里,學生會宣傳部長準備在校園宣傳欄內寫一條宣傳語。他根據下面的材料寫出了宣傳語的前一句,請你續寫后一句。(2分)
要求:與前一句語意相關,句式一致,字數相等。
【材料】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將在世博園區展演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戲曲,同時展出500多種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他參展國也將在世博園區組織具有本國民族特色的主題演出和民間藝術展示活動。世博園區將成為世界各民族文化百花競放的舞臺。全球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將歡聚在一起,在文化交流中增進友誼。
宣傳語:展示不同民族文化
(3)學生會準備在宣傳周出一期以宣傳上海世博會為內容的校刊。校刊編輯請你根據下面的材料,在“三言兩語話世博”專欄里寫出你對上海世博會主題的理解。(不超過25個字)(3分)
【材料】上海世博會的許多展館設計都體現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主題。例如,中國“主題館”的屋面鋪設了3萬平方米的太陽能板。這些太陽能板年發電量可達250萬度,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500噸。“瑞士館”是一個用幕帷覆蓋的開放空間,這種幕帷是用大豆纖維制成的,在展出結束后,可被天然降解,不污染環境。“阿聯酋館”采用“沙丘”造型,展廳中有花床、樹木、溪澗,令人仿佛置身于沙漠中的綠洲。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意思是:
。
二、閱讀(4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15分)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7、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2分)
①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緣:
②聞之,欣然規往 規:
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譯文:
9、文中加線部分的文字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2分)
答:
10、漁人離開時,桃花源中人為什么叮囑他“不足為外人道也”?(3分)
答:
11、作者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4分)
答:
(二)閱讀下面現代文,完成第12—14題。(10分)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個目標
①有一對夫婦,有兩個孩子,這對夫婦決定為孩子養一只小狗。小狗抱回來以后,他們就請朋友幫忙訓練這只小狗。在第一次訓練前,女馴狗師問:“小狗的目標是什么?”夫妻倆面面相覷,很是意外,嘟囔著說:“一只小狗的目標?當然就是當一只狗了。”他們實在想不出狗還有什么另外的目標。女馴狗師極為嚴肅地搖了搖頭說:“每只小狗都有一個目標。”夫婦倆商量之后,為小狗確立了一個目標:白天和孩子們一道玩,夜里看家。后來,小狗被成功地訓練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護神。這對夫婦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做一只狗要有目標,更何況是做一個人。
②我們常常把別人的期待當成了自己的目標。孩童時,這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但是,你會漸漸地長大,無論別人的期望是怎樣的美好,它也不屬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這個期望,這個期望生根發芽,長成了你的目標。那時,盡管所有的枝葉都和原來的母本一脈相承,但其實它已面目全非,它的靈魂完完全全只屬于你,它被你的血脈所滋養。
③我們常常把世俗的流轉當成自己的目標。這一陣子崇尚錢,你就把掙錢當成自己的目標。殊不知錢只是手段而非目標,有了錢之后,事情遠遠沒有結束。把錢當成目標,就是把葉子當成了根。過一陣子流行美麗,你就把制造美麗保存美麗當成了目標,殊不知美麗的標準有所不同,美麗是可以變化的,目標卻是相當恒定的。美麗之后你還要做什么?美麗會褪色,目標卻永遠鮮艷。
④有人把快樂和幸福當成了終極目標,我覺得這也值得推敲。快樂并不只是單純的快感,類乎飲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最長遠最持久的快樂,來自于你的自我價值的體現。而毫無疑問,自我價值從屬于你的目標,一個連目標都沒有的人,何談價值呢!
⑤一株樹的目標也許是雕成大廈的棟梁,也許是撐一把綠傘送人陰涼,也許是化做無數張白紙傳遞知識,也許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讓人大快朵頤……還有數不清的可能,我們不是樹,我們不可能窮盡也不可能明白樹的心思。我們是人,我們可以為自己確立一個目標,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說過,出名要趁早。我看,確立目標要趁早。
1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3分)
答:
13、本文議論的語言形象而又富有哲理,請你說說下面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4分)
美麗會褪色,目標卻永遠鮮艷。
答:
14、在論述應怎樣確立目標時,作者否定了哪些不當做法?請簡要作答。(3分)
答:
(三)閱讀下文,完成15—19題。(15分)
還原善意的本來模樣
⑴故事發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個小城。
⑵一個風雪飄飛的傍晚,寒冷和積雪讓往日川流不息的馬路變得靜謐而安詳。在風雪的簇擁中,一輛白色的轎車像年邁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動,車上的魯尼茲小心翼翼地駕駛著,他接到了兒子高燒住在醫院的電話,作為父親他必須趕到醫院,守候在兒子身邊。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貫注。
⑶走出不遠,魯尼茲便看到在前邊不遠處,有一個蹣跚的身影在晃動。善良的魯尼茲似乎連想都沒想,就把車子緩緩地停在那個身影旁邊。“請問,需要我的幫助嗎?”他探出頭大聲地問道。
⑷上車的是一個約有六十開外的老者,說前面不遠處的農場就是自已的家,上午出來辦事,沒有想到回來時,公交汽車因雪大停運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⑸主動搭載與人方便對魯尼茲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了,可他沒有想到這一次的善舉卻非比尋常。
⑹車在一個長長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輛轎車喘息著踉蹌駛過來,魯尼茲下意識的開始踩剎車,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車像醉漢一般,固執地調轉車頭,向路邊撞去,一頭撞在一棵大樹上。
⑺等魯尼茲醒來,他已經躺在醫院里,所幸,他只是斷了兩個肋骨,腦部受到震蕩。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護士告訴他,老人做了開顱手術,還在昏迷中。魯尼茲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會給老人帶來如此深重的重創,這是他沒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該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⑻老人的家人來了,很友好地握了魯尼茲的手,安慰并感謝他,感謝他對老人在風雪中的幫助。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請來的律師還是如期而至,按著當地的法律,魯尼茲要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承擔老人百分之七十的醫療費。
⑼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別的寒冷,魯尼茲覺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時候能走出這長長的冬季。
⑽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跡般地醒過來了,誰也沒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竟是“要感恩,不要賠償,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傷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著,律師也怔住了,繼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肺腑之言在人們心里引起了共鳴。小城被感動了,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打著“讓善意不再尷尬”、“拯救愛心”的條幅,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時間,愛心像空中飄飛的雪花紛至沓來,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更令人欽佩的是,老人又把這些善款全部捐出來,成立了“愛心救助基金”,專門用來幫助那些因愛而遭遇尷尬的好心人。
⑾多少年過去了,老人早已離開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卻像滾雪球一樣的發展壯大,愛與被愛也宛如吻合的齒輪,互相帶動,循環傳送,小城的人們把人性中最高貴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繹得淋漓盡致。
⑿在魁北克省舉行的最受愛戴的人物評選活動中,人們毫無爭議的寫上老人的名字——盧森斯,人們這樣評價老人:愛原本就是喜悅的關懷和無求的付出,當愛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時,是老人還原了善意的本來模樣,讓人們可以毫不戒備地去愛,再沒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諧有情的社會更讓人愉悅和歡欣的了。
⒀ “照亮世間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贈人玫瑰,手留尖刺,誰還愿贈與?每一顆愛心都是真誠美麗的,都應該得到尊重和贊賞;每一個善意都是美好的,都應該馥郁芬芳。
(選自《青年博覽》2008年第1期)
15、題目“還原善意的本來模樣”的含義是什么?(3分)
答:
16、具體分析⑵段、第⑼段畫線句子中環境描寫的作用。(3分)
答:
17、閱讀第⑼段,注意加著重號的詞語,揣摩并寫出魯尼茲當時的心理活動。(3分)
答:
18、從表達和情感兩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閱讀下面材料,寫出你的看法。(3分)
據《金陵晚報》報道,2007年11月20日上午9點左右,南京一家通訊公司的技術人員彭宇坐83路公交車,在水西門廣場站下車。他第一個走下了車,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離站臺不遠的地方。出于好心,他忙上前將其扶起。后來,彭宇和老太太家人一起將老太太送到醫院。2008年7月,老太太將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稱對方撞到自己,要求其賠償十幾萬元的損失。彭宇則稱自己好心幫助那位老太太,將她扶起送她去醫院,卻反被誣。南京市鼓樓區法院對彭宇案作出一審判決,裁定彭宇補償原告40%的損失,即45876元。
答:
三、作文(50分)
20、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關于“同情”著名作家茨威格有兩句名言,一是“通過同情去理解并且經受別人的痛苦,自己也會內心豐富”,二是“同情是把兩刃刀,不會使用的人最好別動手”。
請以“同情”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