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有效學習方法
到了初三,各學科教學任務繁重,并且所有的中考科目都要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因此初三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緊,要求掌握的知識量較大,學習任務艱巨。這個情況要求我們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以下以初三政治學科為例,學習啦小編為您講述初三政治的有效學習方法!
政治有效學習方法一、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有一位心理家說過:“習慣是一個人的道德資本。一個好的習慣是一個人享受不盡的利息;一個壞的習慣是一個人一生償還不完的債務。”由此可見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第一、課前準備習慣。課前準備是有效的完成課堂的學習任務的保障。此準備包括思想準備和學習資料用具的準備。前者為精神準備后者為物質準備。
第二、良好的聽課習慣。認真聽。聽老師的講解分析,聽同學的發言、爭論、辯論、質疑等。仔細想。想問題的前因后果、想事物的邏輯聯系。好發言。有觀點要表達、有質疑敢提出。勤筆記。記老師、同學講的,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記受他人啟發而產生的思想火花,記自己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
第三、科學的作業習慣。有些同學平時做作業抱無所謂的態度,漫不經心,思考不深,可能做得很好,也可能做得很不好,但他個人都覺得無所謂,因為那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到了大的考試,他很當回事,全身心投入,思考過多過細,往往把問題想復雜了,自然做錯的多,或者反復思考后把第一遍做對的又改錯了,分數不高。究其原因,還是平時沒有養成嚴謹、認真的習慣。應當把平時當考時,把考時當平時,熟題生做,生題熟做,練習良好的思維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政治有效學習方二、上課很重要。
課堂上認真聽講40分鐘,比課外努力兩個小時的效果還好。逼自己把老師講的東西當成故事來聽,會有趣、輕松很多。課后沒事干時偶爾翻翻課本,抽點時間理清一下知識的邏輯關系,對記憶有很大幫助。如果有時間,還可以找點課外書來看。不一定要和政治有關,隨便什么有關社會、科學的都行,甚至某些小說、野史亦可。多看點書,答題時雖然用不到這些東西,但會帶來很多靈感。
政治有效學習方三、突破舊課程的“包圍”走進新課程
傳統的政治課教學枯燥乏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考核方式的束縛。在閉卷考試的形式下,考試考條條,學生背條條。學生如果對書本知識記不牢、記不準,就達不到選拔的要求,從而使學生對政治課無學習興趣而產生厭學情緒;二是內容枯燥。課文中不乏有許多遠離學生實際的“偏、難、繁、舊”的概念、原理和觀點。對這些知識原理,為了達到考核和選拔的要求,學生只能“死記硬背”。這次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從轉變教育觀念的角度,重點刪改了原教材中“偏、難、繁、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使活動教學成了新教材最亮麗的風景:首先,活動內容豐富。新教材中的“活動”主要包括三類:課內活動、課外活動和活動課。初中課外活動共8節;課內活動共26類391次;“活動課”的設置是新教材最亮麗的風景。活動課是活動教學的集中體現和典型標志,它作為一種獨立的課程形態進入學科課程還是第一次,是我國課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創新。其次,活動形式多樣。初中政治教材中的活動課,設置了大量新穎生動的教學活動,尤以初一教材最為典型。
為增強時代感,淡化學科體系,強化實踐環節。新教材對在社會發展常識中一向較為重要的生產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等內容,以及有關論述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那些離我們現實太遠而且純屬理論的多數章節都被刪減了,補充了與現實結合比較緊密的諸如“三個代表”、江澤民“七一”講話、“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富有時代性的現實內容。而且在考核時對于簡答題、判斷說明題、分析說明題、政治小論文等實施雙開考試(開卷考試和開放性試題),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不管知識點來自課內課外,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就行,同時對有創新的觀點還要加分,這無疑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從而一反過去初中政治課“死記硬背”課本知識的應試框架,構筑起思想政治課新的教育教學模式。
政治有效學習方四、多做題。
對選擇題搞題海戰術,形成條件反射,考前重點看自己曾經做錯過的題目。對于解答題,要多看,從標準答案中學習一些答題技巧。注意選擇一些解答詳細,最好有分析思路的參考書。參考書貴精不貴多。
政治有效學習方五、偶爾看看報紙、新聞,或從其它方面了解一些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情,有助于開放性題的解答。
答開卷部分時,能寫多少寫多少。因為少寫扣分,多寫不扣。閱讀材料時注意看清楚題目,不僅要理解文章,把握好答題的大概方向,還需弄清楚材料的每個細節,根據一些關鍵字答題。同時注意組織好語言,不僅要讓改卷老師看得懂,還要讓老師看得舒服。
通過上面對初三政治學習方法的知識講解,希望同學們對上面的內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學們會取得很好的成績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