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政治11課知識點
八年級下冊政治11課知識點一
1.怎樣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答:〈1〉親身實踐,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做人。
〈2〉通過參與各類有益的社會活動(如參加社會公益宣傳、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活動、參觀訪問等)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3〉參與社會生活,就要正確地認識社會,辯證地分析問題。
2.七年級下冊:盲目從眾的危害?
(1)不利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很難形成自己穩定的興趣愛好。
(2)不利于高雅情趣的培養,也會影響我們的個性發展。
(3)直接影響身體健康。
3.不良誘惑的危害有哪些?(黃、賭、毒等)(七下:社會生活中的假惡丑影響)
(1)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2)會影響自己的學業和個人的進步和發展。
(3)會損害他人和社會,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怎樣自覺抵制不良誘惑?怎樣克服盲目從眾?怎樣杜絕不良嗜好?(答案相同)
(1)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和科學素養,慎交朋友,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防止上當受騙。
(2)克服獵奇和盲目從眾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
(3)運用法律手段同不良誘惑進行堅決的斗爭
5. 怎樣養成親社會行為?
答:〈1〉學會謙讓、分享、助人。
〈2〉為社會做貢獻。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②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怎樣為社會做貢獻?
答:〈1〉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關心社會發展,關注國家大事。〈3〉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6.怎樣才能做到謙讓?(了解)
答:〈1〉謙讓首先要做到為人謙遜、禮貌待人,不唯我獨尊、盛氣凌人。
〈2〉謙讓突出地表現為在榮譽、利益面前不爭名奪利,能自覺地為他人著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處和方便留給別人。
〈3〉謙讓還表現在能妥善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和沖突。
八年級下冊政治11課知識點二
一、重點難點分析
1."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情感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興趣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當前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不高,這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全面發展和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應針對學生實際問題展開教學。
同時該部分內容層次繁多,難點集中,是教學處理的難點所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一方面要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克服盲目從眾心理,積極面對社會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中學生的社會經驗較少、認識問題容易片面,幫助他們辨證地看待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應注意從社會實際入手,引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社會,理解社會的主流是積極的。中學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強,分辨是非的能力不高,引導他們克服盲目從眾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教學中應聯系生活實際,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選擇,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2."養成親社會行為"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親社會行為是新課程標準引入的一個新概念,它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對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實踐性是思想品德課的重要特征,引導學生自覺落實行為要求是我們教學的重要任務。切實通過情景模擬、榜樣示范等靈活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親社會行為的習慣,應該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建議
1.關于第十一課總的教學建議
(1)在內容處理上,注意兩個項目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興趣和情感,為學生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提供了情感基礎;養成親社會行為是關心社會的必然結果和自然體現。在教學中應注意前后聯系,圍繞"關心社會親近社會"的教育主題,形成明晰的教學思路。
(2)要準確理解"親社會行為"的含義,注意教學引導的角度。親社會行為是個社會心理學概念,親社會行為屬于社會行為中的道德行為的范疇,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親社會行為要比利他行為的外延更為寬泛,它不僅包括無私的關心幫助他人的行為,也包括帶有個人目的的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要注意多從心理和行為的角度去探討親社會行為的意義,不要簡單地理解為道德要求。
對于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要堅持說理和導行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習慣和技能,避免從概念入手,進行空洞的說教。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靈活運用"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善于創設生活情境,賦予學生特定的人物角色,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主思考親社會行為的意義,自覺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習慣,自主感悟親社會行為必須的技能。
注意情感教育,進行必要的移情訓練。同情心是一個人實施親社會行為的情感基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換位思考,體會身處困境的人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的同情心,促進學生落實親社會行為。
2.關于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教學
(1)在內容處理上,要注意從生活層面引導學生感受身邊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從感性材料入手,注重學生體驗和感受,避免按社會領域簡單介紹。在學生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發展變化發生的原因,初步認識到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增進學生關心社會的情感和興趣。
(2)準備教學時,可以發動學生課前收集反映家庭生活和身邊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的資料、趣聞和故事,在課上交流。
(3)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動設計和資料支持。比如讓學生填寫生活中出現的新詞匯,通過詞匯的變遷認識社會的發展。在開展這個活動時,應注意正面引導,消除一些負面的社會影響。指導學生結合相關鏈接中城鄉居民生活變化的資料理解社會生活的進步。
3.關于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教學
(1)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首先要準確把握這部分內容的具體層次結構,突出教育主題。該層次從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理性態度兩個大方面展開,在教學中要注意把這兩方面內容結合起來,共同圍繞幫助學生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教育主題進行。其次要善于突破難點。對于社會生活的復雜性、從眾心理的影響這兩個理論性較強的難點問題,要注意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提供案例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避免抽象的理論闡述。
(2)在教學過程的安排上,注意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要環節清晰、思路明確、層層遞進。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參與社會生活的意義、了解參與社會生活的途徑方法,培養和激發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興趣;然后通過呈現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參與社會生活進行理性思考,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克服盲目從眾,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保持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最后自然歸結到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做一個理智的社會成員上來。
(3)在具體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情境和活動建議,鼓勵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允許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引導學生進行爭論,使學生在不同觀點的碰撞中進行正確地選擇、判斷。
4.關于學會謙讓、分享、助人的教學
(1)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要抓住在社會生活中關愛他人、與人為善的主題,使教學活動圍繞生活中人與人關系這條主線展開。不論是引導學生待人謙讓、與人分享,還是學會助人,都是在思考和學習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2)在引導的思路上,不僅要讓學生認識謙讓、分享、助人這些親社會行為的社會意義,也應引導學生考慮施行親社會行為的人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回報。這是親社會行為教育與一般道德規范教育的差別之處,要引導學生在比較和權衡中做出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行為選擇,而不能簡單要求學生必須如何去做。比如在討論"瘦羊博士"和"大樹"的事例時,不僅要引導學生思考甄宇和馮異主動謙讓對集體、對社會的意義,也要讓學生考慮他們在謙讓時在個人物質利益和名利上做出的犧牲,然后通過對比思考謙讓的代價和意義來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5.關于我為社會做貢獻的教學
(1)在內容處理上,要注意層次之間的遞進關系,引導學生從參與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到關心社會發展和國家大事,再到服務社會奉獻社會,要求不斷提高、話題不斷深入。教學要始終緊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條主線,層層推進,不要使三方面要求孤立展開。
(2)在教學活動設計上,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動創意和相關案例。比如通過開展教材設計的讓學生談自己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感受的活動,理解參與公益活動對個人、對社會的意義;通過課前讓學生調查自己所在的社區、村莊,并在課堂上交流調查結果,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發展的情感和興趣。通過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選段,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
(3)最后,要考慮本層次在本課、本單元中的特殊地位,因為它是全課教育主題的落腳點,也是整個單元生活主題的升華,在教學處理上要做到照應前面的教學內容,有所提升,有所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