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教學設計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教學設計
2.能力目標:從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從對所在社區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積極表現。從身邊參與政治生活的具體事例入手,逐步提高辯證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從現象到本質的能力。從對社會政治生活以及親自參與政治生活的體驗中,提高中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實踐活動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提高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自覺投身于政治生活中。通過學習,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激發愛國熱情,堅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立場。說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
教學重點
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學難點
參與政治生活的方式。
導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我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以及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等問題。那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政治生活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第三框:政治生活:積極參與重在實踐。
新課教學
一、自覺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師:“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同學們平時關注國家大事,比較關心哪些內容?有沒有同學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你了解到的新聞?
學生:略。
教師:說到環境問題,同學們有沒有關注2009廣東十大新聞?其中有一條是關于番禺垃圾焚燒項目選址的。有沒有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則新聞的內容?
學生:番禺居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民主的訴求,使番禺區停止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教師:為什么當地居民如此反對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因為垃圾焚燒發電焚燒不可避免產生以二惡英類為主的嚴重空氣污染。二惡英是國際上公認的劇毒物質,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它具有強致癌致畸性。番禺居民是通過哪些渠道來表達民主訴求?下面請同學詳細講述“番禺事件”的全過程。
學生:2009年2月4 日,廣州市政府發出通告,決定在番禺區大石街會江村與鐘村鎮謝村交界處建立日處理2000噸垃圾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計劃于2010年建成并投入運營。
10月25日,番禺大石數百名業主發起簽名反對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抗議活動。11月5日,廣東省情中心對垃圾焚燒廠8公里內的12個小區調查證明,97.1%受訪居民反對建垃圾焚燒發電廠
11月22日,廣州市政府召開新聞通報會,表示“要堅定不移推動垃圾焚燒”。
11月21-22日,據中央電視臺報道,廣州番禺垃圾焚燒廠該項目的建設沒有按照法定程序進行,沒有與選址附近的居民進行溝通,就作出在番禺大石街會江村建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決定,是全國性的公共政策事件。
11月23日,番禺區長召開了“創建番禺垃圾處理文明區工作座談會”,稱“環評不通過不動工,絕大多數群眾反映強烈不動工”。同日,番禺大石鎮近300名居民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問題到市城管委上訪之后,又到市信訪局繼續上訪。
11月23日,《南方都市報》爆出政府態度的突然轉變與復雜的承建運營商關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12月1日,網友爆料堅決要求垃圾焚燒的廣州市副秘書長呂志毅和垃圾焚燒利益集團存在密切關聯:他的兒子和弟弟都在垃圾焚燒廠供職。呂志毅則回應說“這是胡說八道”。12月2日,網友質疑四位環評專家身份:為做垃圾焚燒生意。
12月10日,番禺區表示,暫緩垃圾發電廠項目選址及建設工作,并啟動選址全民討論。12月20日,番禺區委書記與反對垃圾焚燒的業主座談,表示該項目已經停止。
教師:同學們已經作了預習,番禺垃圾焚燒項目選址事件反映了我們政治生活的哪些內容?
學生:這是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板書1.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
教師:好,哪位同學能談談你對于公民履行政治性權利和義務是怎樣理解的?
學生:(內容,二者不能分離)
學生:(地位,遵守相關的規定)
教師:談的很好。希望我們每個公民都能很好地履行政治性權利和義務。這個事件還反映了什么內容?
學生:番禺居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民主的訴求,使番禺區停止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這是公民在參與社會公共管理。
板書:2.參與社會公共管理
教師:我國有公民自治管理和政府管理兩個方面。無論是那一方面都有賴于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就你們的了解,公民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途徑有哪些?
學生:公民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參與農村村民自治,選舉村委會干部,監督干部工作。
學生:發現政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改進,決策的完善,政風的廉潔,效率的提高。
教師:此事件除了反映了公民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和參與社會公共管理兩個內容外,還反映了什么?
學生:還體現了公民參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板書:3.參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教師:怎樣體現公民參加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學生:公民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性義務和參與社會公共管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學生:番禺區政府在關于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決策過程中不符合法定程序,沒有征求當地居民的意見,但最終還是重視民意,停止了該項目,體現了政府有錯就改,依法行政,貫徹了依法治國方略。
教師: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沒有聯系?如果有,同學們是如何理解這種聯系?
學生:如果人們當家作主沒有法律的保障,如果政府沒有依法行政,人民的權利很難得到實現。反過來,人民當家作主可以監督政府要依法行政。
教師:因此,生活在民主法治社會的中國人,應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除了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外,還要堅持什么?為什么?
學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的,中國共產黨是我們國家的執政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教師:談得很好。無論是人民當家作主還是依法治國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
教師:講到這里同學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堅持-------。
學生: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教師:因此,生活在一個民主法治社會的中國人,應該樹立一個什么樣的理念?
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
板書4: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
教師: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略。
教師:通過我們剛才的學習,同學們想想看,政治生活離我們遠嗎?不遠,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應該積極參與。番禺居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了民主的訴求,使番禺區停止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是公民積極參與政治的表現。下面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番禺垃圾焚燒項目選址問題引發的垃圾處理大討論能入選廣東十大新聞,為什么垃圾處理問題會受到如此大的關注?
學生:因為垃圾處理問題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處理不好將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
教師:課前我給同學們布置了一道作業,尋找有關我國垃圾排放情況的資料。哪個同學來展示一下?
學生:2O05年我國城市年產生活垃圾約1.3億噸,且以年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1O年將達2億噸。全國4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的城市被城區外的垃圾包圍著。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擔心如果長此下去,地球會變成無法生息的垃圾場。
教師:是的,垃圾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難道我們對待垃圾就束手無策了嗎?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
學生:可以對垃圾進行分類。
教師:什么叫垃圾分類呢?垃圾分類就是在源頭將垃圾分類投放,并通過分類的清運和回收使之重新變成資源。我在課前給同學們布置了調查我們英德垃圾分類的情況,下面請同學們展示你們所調查到的情況:(學生展示調查結果)
下面同學們就根據你們調查到的情況,通過小組討論提出解決的措施。請同學們分組討論:“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共同呵護綠色家園”,請你為垃圾分類出謀劃策?
第一小組:我們小組認為,作為學生,學校是我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對學校的垃圾分類問題,我們提出以下5個建議:
1.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海報、宣傳畫、分類知識小課堂等將垃圾分類的知識普及,讓大家知道常見的垃圾如何分類;此外還應努力爭取校方的支持,開設環境保護的公共選修課,增加大家的垃圾分類知識,進一步讓大家認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使同學們積極加入到環境保護的其他活動中。
2.合理設置垃圾桶。學校垃圾桶的分布不合理,如足球場、籃球場沒有設垃圾桶。
3.突出垃圾桶上的分類標識,增加分類垃圾桶的比例,以便分類投放。
4.在宿舍內開展垃圾分類回收。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在每層樓設置一個可回收垃圾桶,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如舊牙刷、毛巾、舊衣服等進行回收,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廢物利用,對于飲料瓶、易拉罐等可進行有償回收。
5.學校應完善垃圾分類回收的設施和體制。垃圾回收車以及后勤人員在清理垃圾桶時要注意垃圾桶的分類清理,在完成垃圾分類投放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垃圾回收后的處理。真正實現垃圾全程分類。
教師:第一組講的很好。可是垃圾分類不能僅僅局限于我們校園,其他小組有沒有補充?
第二小組:我們小組認為垃圾分類還應該在社區推廣,居委會要發揮作用,每個公民要積極參與到其中來??梢酝ㄟ^居委會的網站、黑板報、公告欄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方面的宣傳教育,最好能有垃圾分類義務監督員對小區的垃圾分類進行監督,并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
第三小組:政府作為一個為公民提供管理和服務的行政機關,在垃圾分類的實行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小組認為政府在垃圾分類方面可以采取以下3項措施:
1.加大宣傳力度?,F在英德公共場合中的垃圾分類桶過于籠統,往往垃圾桶上只有可回收垃圾或者不可回收垃圾的標識。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往往是不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基于此,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和意義。
2.建立與垃圾分類的相關政策措施。比如,可以通過獎勵制度調動市民積極性,激勵公眾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3.完善垃圾分類設施。相關部門在設計垃圾分類箱時可畫上相應的圖例,比如在“可回收”垃圾箱上畫上:瓶子、玻璃、紙張等。在“不可回收”也畫上相應的物品,給公眾一個明確的概念,這樣既能在無形垃圾分類的常識滲透進人們的意識中,也能省掉一些市民“思考到底哪些是可回收哪些為不可回收”的麻煩,讓垃圾分類成為可能。
教師:垃圾分類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剛才同學們從學校、社區、政府等角度對垃圾分類談了自己的看法,談得很好。課后同學們可以進一步深化對垃圾分類的研究,形成一份系統的調查報告上交政府有關部門,這是我們作為學生參與政治的表現。
教師: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展示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等圖片),然后談談你有何感想?
學生:我覺得,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國家越來越富強,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教師:今天中國的繁榮富強是無數先烈犧牲性命換來的,是無數建設者付出辛勤勞動換來的,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要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同時,為了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人民更加幸福,使我們能夠在和平的環境里加快發展,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要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我們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板書:5.關注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為我們國家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身在校園,心系天下”。在上課之前,我通過問卷的形式作了我校學生對參與政治生活的看法的調查,這是調查數據(展示),請同學們談談你對調查結果有何看法?
學生:通過剛才的垃圾分類問題的討論,我覺得政治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系。政治生活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政治生活搞好了,可以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學生:我覺得我是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不需要太早去參與政治。政治是大人的事。
學生:可是如果每個學生都像你那樣想的話,都不想去參與政治的話,沒有主人翁的意識,那我們如何承擔起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呢?我覺得主人翁意識以及參與政治的能力,要從小培養。
學生:試想一下,如果我們這個社會政治腐敗黑暗,我們的生活還能象現在這么安定嗎?不參與政治,不監督權力的行使,受損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教師: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政治生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要培養關心社會事務和國家大事的觀念,自覺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在前面的學習中,同學們從學校、社區、政府等角度就垃圾分類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那么我們接下來集中探討“公民如何參與垃圾分類?”請同學們繼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
學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識,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番禺居民不斷通過媒體、政府部門組織的座談會等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見,如果我們公民因為垃圾問題與政府發生沖突時,我們必須要明確可以通過哪些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學生:要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要意識到垃圾分類是每個人的責任,自覺參與到其中來。
學生:政府、社區或學校,制定了垃圾分類的相關規定后,作為公民要監督它的實施。
學生:可以就某個社會問題調查研究,寫出調查報告,提交給有關部門。
教師:好,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通過這次探究活動對你參與政治生活有何啟示呢?
學生:我覺得政治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積極主動去參與。不一定要參與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才行,我們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
學生:我覺得參與政治生活要學習政治知識,學好我們的政治課本的內容,提高我們的政治素養。同時,我覺得參與政治生活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要體現在實踐中,在實踐中承擔起我們一個中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政治生活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雖然身在校園,但也要放眼世界,心系天下。政治生活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積極主動參與,參與政治首先要“明確政治生活的作用”,第二要“學習政治知識”,第三是“參與政治生活貴在實踐”(板書)。讓我們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為祖國的美好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課堂小結
先請學生小結,教師再加以總結。
《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說課稿
一、說教材分析
(一)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必修2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內容。分別從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四個方面展開闡述,容量較大。本課作為全書第二課,無論從教材體系的編排,還是從知識特點、能力培養來看,都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課公民政治參與是第一課公民政治權利與義務的實施過程,也是人民當家作主地位的體現。所以立足單元結構必須處理好公民政治參與途徑,政治參與的意義和政治參與原則的關系。立足教材結構看,必須認識公民與政府、公民與黨、公民與人大的關系。因此,復習好本課意義重大。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選舉方式,理解不同選舉方式的優缺點,珍惜選舉權的重要性,懂得制約選舉方式選擇的因素。
(2)、了解民主決策的方式和重要性,理解公民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3)、了解村委會、居委會及其作用,理解基層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參與的形式和意義。
(4)、了解公民民主監督的權利,識記民主監督的合法渠道,理解實行民主監督的意義,分析說明公民應如何行使監督權。
(知識目標已經細化到學案基礎梳理內,根據學情,作為基礎知識部分,學生可在課下自主完成。)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公民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式,學習政治參與的知識和技能,在民主實踐中逐步增強和提高政治參與的責任意識和實際本領,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并樹立珍惜自己政治權利的意識。并積極參與政治生活,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增強政治責任感
(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將滲透在全過程中)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考試大綱》,及高三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能力,我認為以下兩點既是本堂課的重點也是本課的難點。
1、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因。
2、公民怎樣參與政治生活。
二、說教法選擇
整個教學設計盡量做到適合高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因此,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講清疑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既定的教學目標。本堂課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學生能自主學會的就不教,學生間交流探究能會的,就交給學生交流探究,老師“教就是為了不教”。)
2、問題式教學法。(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于開放學生的思維。)
3、互動式教學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三、說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此在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質疑;課堂上閱讀、討論,把比較、分析概括等學習方法相結合。尤其注意主觀題的解題方法,并進行及時的提升演練。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 自主探究法
2、 合作學習法
四、說流程安排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時政導入”、“考點導航”、“網絡構建”、“真題剖析”、“提升演練”等五個環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構建知識,激發情感,在知識構建中培養分析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合作意識。(詳見如下)
五、說過程設計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時政導入】
熱點是高考政治的靈魂,試題中設置的新情況、新材料和新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現實性。因此, 這就要求學生不僅熟練地掌握書本知識, 而且還要求學生走出書本和課堂 ,去重視本年度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動態 ,關注國內外的熱點問題 ,運用教材原理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分析 ,真正領會其實質 ,學以致用。
學生以時政觀察員的身份播報本小組所收集到的時政熱點,創設情境,自然導入本課,并引起學生興趣。其他學生認真聽播報的內容,思考所反映的政治現象。這種導入既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又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探索欲望。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這里可以與播報小組課前進行溝通,盡量選取與本堂課或近一段時間所復習的內容相吻合的題目,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點導航】
列出本課所涉及的6個考點,并強調重難點,使學習有的放矢。學生思考,與學案基礎知識梳理對號。這六個考點已經結合知識目標細化到學案基礎梳理內。學生在本環節可以提出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疑惑。
(三)【網絡構建】
綜合能力考試多以現實生活中有關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立意命題 , 注重對事物的整體結構、功能和作用的認識 , 考試所涉及的知識 , 多以多樣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呈現出來 , 突出了對解決問題思路的宏觀整體把握。因此 , 在復習中必須加強對知識的整合 , 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我們在復習時,遵循由“厚”到“薄”的原則。“厚”即基礎梳理部分,必須做細,但由于很基礎,學生可以在課下完成;“薄”即本課及本單元的體系構建,使學生在宏觀與微觀上相結合,讓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立體化,真正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
引領學生分析構建本課及本單元的知識網絡,同時突破重點、難點。從而認識到該課在本單元及本書中的重要地位,完成本科的重點和難點。小組合作探究,展示自主學習成果,投影展示本小組的網絡構建圖,其他小組補充。構建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思維為主,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六、板書設計
我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七、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對于教材的使用,堅持“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原則,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遵循了教材的編排順序,二是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的取舍、科學補充,構建了一套更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知識體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去構建新的知識聯系,培養了學生綜合駕馭知識的能力。
整節課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指導思想,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力求學生在自我體驗、合作探究中構建知識、激發情感、鍛煉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經過課堂實踐,體會到教學效果還是可以的,學生們對內容比較感興趣,學習熱情高漲,同時也對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基本達成教學目的。
看了“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