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歷代傳誦的議論文名篇,全文邏輯嚴謹,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使結構非常清晰,富于辭采,富有說服力。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測,導入新課:
具體內容:“我所知道的孟子”資料搜集展示: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論爭。《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發展有很大影響。《孟子》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孟子生活在戰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當時,各大國間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對此,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孟子最早提出 “民貴君輕”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作用;主張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推翻;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歷史上堯舜功績,到處游說,宣傳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寄希望于封建統治發“仁心”,力圖維護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歸順,以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這反映孟子繼承并發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對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休養生息,有一定作用。今天看,孟子思想雖有階級時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許多間接主張,客觀上對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設計策略:課前搜集資料;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資料搜集情況;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導語能有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孔孟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生活在孔孟之鄉的中學生應該對孟子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們大都相對對孔子了解得多一些,對孟子知之甚少。所以課前設計搜集關于孟子的資料,一方面培養學生搜集資料、歸類整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孟子及其思想的了解。課前檢測時,各組學生紛紛發言,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既展示了課前預習的結果,又順勢導入本篇課文學習。
(二)自主學習,理解內容
1、反復誦讀:
具體內容:誦讀課文:
設計策略:自由誦讀、錄音范讀、齊讀和指導誦讀、評讀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反復誦讀。教師指導誦讀分三個層次:一讀,讀準字音;二讀,讀對停頓;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評價方式:指名誦讀
設計意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方法之首選,也是學生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和基礎,是古詩文教學的關鍵環節,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節課要充分引領學生誦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誦,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哲人對話,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涵,突出了教學重點中的“反復品讀,體會作者思想”。
2、自主翻譯:
具體內容:翻譯全文:
設計策略:
① 自主翻譯,學生借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翻譯課文;
② 小組交流,學生以單元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解決疑難詞句,再不會的問題板書提交全班解決;
③ 課堂釋疑,師生共同解決學生提出的上兩步尚未理解的詞句;
④ 重點強調,通過大屏幕檢查學生翻譯效果,并強調重點詞句:
詞性活用: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要譯成 “使……”
一詞多義:國、拂、
通假字:曾、衡、拂
虛詞:于、以、
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評價方式:指名學生以接龍形式翻譯全文,師生共同糾正、補充。
設計意圖:翻譯環節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過程,牽涉到學生對文意的正確理解和對文章思想的正確解讀。本階段各個環節,步步推進,穩抓穩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翻譯文言文的能力,突破教學重點中的“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并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準備。
(三)合作探究,點撥提升
具體內容:理解作者思想觀點,明確寫作思路,把握語言特色。
設計策略: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理解文章思想觀點,明確文章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把握文章寫作思路及語言特色。學生發言后,通過屏幕展示文章思路:“文章先用六位名人的史實說明人才在苦難中造就;然后從正面論述磨難對于人生的意義,由人生擴展到治國,反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思想觀點。”語言特色是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雄辯有力、富有氣勢等。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合作交流、探究的結果。
設計意圖:本階段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文章寫了什么?(思想觀點)二是怎樣寫的?(寫作思路、語言特色等)本環節進一步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繼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最后教師點撥提升。突破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思想”,解決教學難點“把握文章寫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具體內容:引導學生聯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設計策略:課前搜集資料,課上小組交流教師點撥提升。師補充“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也。”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情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合作交流,聯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進一步理解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
(五)隨堂檢測,直面現實
具體內容: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設計策略:“正是憂患意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吳;正是憂患意識,大和民族精誠團結,忍辱精進,才在二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個科技大國。改革開放后,我國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想盡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民族復興;日本更是亡我中華之心不死;海峽對岸還叫囂著‘一中一臺’……請同學們結合個人和民族的現實,思考討論憂患意識的現實意義。”
評價方式:以單元組為單位抽層展示交流結果。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通過這一環節拓展閱讀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從語文小課堂走向了社會大生活,喚醒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激發學生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激情。同時隨堂檢測的教學環節,也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板書設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事例)六位圣賢——(結論)苦難造就人才
個人—國家(對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點)
反思重建:
孟子這篇短文是歷史傳誦的說理名篇,本文不僅邏輯嚴謹、富于辭采,而且所說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是傳承和弘揚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樣才能引導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發掘文章的教育意義,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最終實現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目的?應是教學的重點難點。基于此,自己嘗試采用在“導引---誦讀---翻譯----細品---拓展”課堂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師啟發誘導,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疏通文意,通過合作探究仔細品味理解文章內容、文章思路,體會語言特色。拓展延伸則引導學生聯系古今中外歷史和現實領會人處于困境才會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樹立正確對待苦難和安樂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