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親教學設計
《第一次抱母親》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生通過自主提問、自主閱讀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親肩上的“重擔”的含義。
3、聯系上下文理解“母親竟然這么輕,我的心里為什么很難過?”。
三、教學準備:
演示文稿,朗讀配樂: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初讀課文,提出問題,理清課文的層次并學習生字詞。
一、揭題導思: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看老師寫課題:第一次抱母親。(指導:“第”是竹字頭的“第”,“抱”上面的橫折鉤短一些。)
師:課文讀過嗎?第一次讀這篇課文是在什么時候?
師:告訴老師,當你第一次看到這個課題的時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機板書:原因感受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讀書就要這樣,從題目開始讀起。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對題目的思考,我們往往可以猜測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師:接下來,我想請一些同學讀讀課文,檢查一下昨晚的預習情況,看看通過預習,咱們同學是不是把字音讀準了,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了。
檢查的時候,我想這樣,先請一位同學讀。其他同學捧好書做好準備,我隨機抽查。聽的同學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帶著這兩個問題來聽讀課文,并且劃出能解答這兩個問題的有關語句。
(師巡視聽讀情況,同時隨時按小組讀、四人小組讀、同桌、男女生讀等形式檢查讀書情況。)
2、評價朗讀,匯報交流。
師:請幾位同學評價一下剛才的朗讀情況。
師:聽得挺認真的,小評委的任務完成得不錯。不知道另外一個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先看第一個問題: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師:從文中哪個句子知道的?劃出來。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①“轉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點,讀出吃力的樣子。
②“趕緊”讀得快一些,表達一種急切,我要是不趕緊,母親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讓病中的母親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趕緊。
引導: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有兩個原因,(板書:換床單,報母恩。)按先后來分,可以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請找一找,從哪里到哪里是講作者因為換床單而抱母親的?從哪里到哪里是講作者因為想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
師:現在看第二個問題: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是什么感受?板書:難過,愧疚
師: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來?
出示: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
引導: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沒想到什么?文中有三處“沒想到”,找出來輕聲讀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情。指名讀。
A、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吃驚,對母親不了解,關心不夠)
B、護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么輕。”(難過)
C、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愧疚)
引導:母親用瘦弱的身體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里的重擔指的是什么?請同學們再讀一讀作者說的話,透過字面展開想象,體會一下。
指名匯報。
引導:瘦弱的母親一手拉著年幼的我,背上還背著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那是怎樣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引導:母親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擔子還有別的擔子嗎?
師:是呀,“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濕臥娘身。”說的是母親養育兒女的艱辛,“兒病痛在娘身上,調理湯藥不離身。”說的是母親在兒女生病的時候的焦慮和對兒女的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的是母親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說的是母親對遠行的兒女的體貼和牽掛。同學們,母親的重擔里面裝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母親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擔,還包含養育兒女的艱辛,包含著各種各樣復雜的農活和家務勞動。為了家庭,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頭曾經擔負起多少重擔啊!
師: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母親承受那么重的擔子呢?(母愛)
師: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還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這又是為什么呢?(還是母愛)
師:我想,當她這樣要求的時候,孩子們肯定會心安理得地把擔子交給母親去挑,因為他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而其實?
師:是呀,直到今天,作者才知道母親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事他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呢?(母親從不抱怨、訴苦,從不叫苦叫累)
師:現在,當你了解了母親肩上的重擔,當你知道承受這么重的擔子的母親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讀懂了作者此時心中的難過和愧疚。來,捧起書,一起讀一讀2、3自然段。(配樂齊讀)
四、指導寫字:越、瘦
五、布置作業:
1、記錄一天中媽媽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為媽媽做的事。
2、擁抱媽媽并對媽媽說:“我愛你”,然后把媽媽的反應以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
3、抄寫生字。
附板書: 第一次抱母親
原因先:換床單(1—3)
后:報母恩(4—5)
感受:難過愧疚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文,引入新課。
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母親用她那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并且從無怨言,這使作者感到難過和愧疚,從而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這個想法是……?
二、品讀4、5自然段。
師:同樣是抱母親,剛才的“抱”和現在的“抱”有什么不同嗎?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再回答。
師:為了讓母親容易入睡,我將她輕輕地搖動,母親睡著了嗎?
師:母親流的是怎樣的淚水?為什么?(激動、幸福、欣慰等)
引導:母親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是激動的淚水,是幸福的淚水。我抱母親僅僅一次,母親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動,那么幸福;而母親抱我呢?(板書:母親無數次抱我。)當我們把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時,不禁想起了孟郊詩中的兩句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提起筆,把這句詩寫在書上。師板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我雖然能抱母親一時,卻報不了母親對我們一世的情啊!母親雖不要回報,但作為子女怎么不應該回報呢?讓我們給母愛以回報,一起讀一讀最后這兩段話吧。
三、聯系實際,探究主旨。
師:這就是母愛,人世間最偉大最崇高的愛,她無私地付出一切,卻從未想過回報。子女給予她的一點點關愛卻足以令她幸福滿懷。昨天老師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
1、一天中媽媽為你做的事
2、一天中你為媽媽做的事
3、當你擁抱媽媽并說出“我愛你”的時候,媽媽有什么反應,你又有什么感受?
4、現在有什么話想對媽媽說嗎?
師:從你們動情的朗讀中我傾聽到愛的流淌,從真摯的言語中我觸摸到美好的心靈。聽了同學們的話,我想起了文中母親說的一句話:“提那些事干什么?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你能讀懂這句話的意思嗎?
師:是呀,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愛兒女。我想那位護士也一定想起了她的母親,你看她在文中都有哪些變化?(體會到護士也被無私的愛打動了。)
師:孟子有句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說:要像孝順自己的父母一樣孝順別人的父母,要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別人的孩子。學完了這篇課文,我想我們不但孝順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護士一樣孝順別人的長輩,好嗎?請落實在行動上,然后寫一篇日記,哪一天有了行動,哪一天寫這篇日記,老師看你的日記就知道你是否行動了。
四、布置作業:
1、寫一則孝順長輩的日記。
2、抄寫生詞并聽寫。
3、《課程探究》第13課。
附板書: 第一次抱母親
母親無數次抱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一次抱母親》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富有情感的課文—《第一次抱母親》。文章記敘了由于母親生病住院,需要更換床單,就這樣一個非常偶然的抱母親的機會,引發了母子之間心靈的碰撞和融通。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母親對子女的愛,更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深的感恩之情。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錘煉語感的好素材。
由于當今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不知不覺地溺愛,已使孩子們對父愛、母愛的認識變得淡化,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難度。針對以上學情,結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課程標準,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目標3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目標2為教學難點。
以上目標,我初步設想通過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我決定采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突破重點詞語的含義,初步感悟角色特點,理清文章思路。首先,伴隨著《世上只有媽媽好》我通過一組圖片激情導入,引發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抱母親?”放手讓學生試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接著,結合初讀檢查,引導學生再讀課文的每個自然段,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讀準字音,重點指導學生讀好“摔”字,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如通過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力大無窮、突發奇想”;通過查詞典來理解“翻山越嶺、愧疚”;結合生活體驗來理解“承受、動情”等詞語。而讀的時候,著重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流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邊讀邊想,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中的幾個重點人物的情感點,并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作業,找到文中最打動你的句子,抄寫下來,想想,它為什么牽動了你的心。為下文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下面,我重點談談第二課時的設計:
這一課時,我將以兩個沒想到為切入點,抓住作者的心情變化,引導學生品讀課文,深入文本。
一、從作者感受入手,整體感知文本。
基于學生對第一課時的了解,教學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想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時的感受。學生不難說出作者發現母親很輕。接著,我順勢指導學生到文中找一找,畫一畫,把描寫作者心情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在學生的交流中,我出示句子:“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引導學生用心朗讀,在評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關注“竟然”這個詞語,并進行質疑,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為進一步品讀課文打下基礎。
二、以“兩個沒想到”為切入點,探尋作者抱母親的原因。
圍繞著“竟然什么意思?作者沒想到什么”我引導學生到課文的1、2自然段中去探尋作者抱母親的原因及抱母親時的發現,畫出關鍵詞句,輕聲讀一讀,在小組內議一議,體會作者的心情。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覺得學生不難找到作者抱母親的原因,此處可放手讓學生交流,但抱母親后,作者的兩個沒想到所代表的含義學生未必能夠體會得全面,所以,我以此為切入點進行了著重指導。例如,在學生交流第一個沒想到時,我指導學生抓住“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一句中的“使勁、用力過猛、差點”等詞,用心體會,感受到作者因對母親了解不夠,估計不足而引發的出乎意料,繼而讓學生通過作動作、朗讀來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吃驚、詫異、疑惑等情感。
第二個沒想到則引導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讀出護士的責怪的語氣以及作者內心的難過。而后我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這么難過?此時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作者的記憶,去想象當時母親那80多斤的身體在背著妹妹、承受重擔、拉扯我們翻山越嶺的畫面,想象她擔子中會挑多少重物,讓學生抓住讓自己最感動的句子,用心朗讀,用心體會,讀出感動,悟出真情。這時學生會更深地體會到原來是這么多年來是母愛這一偉大的力量支撐著母親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時再來引讀第三個沒想到,作者的心情一覽無余。
三、抓住作者的心里變化,找出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3——5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找到描寫作者心里變化的詞語,學生不難找到“愧疚”這個詞,那么作者為什么愧疚,是理解的一個重點,我引導學生繼續采用1、2自然段的讀、感、悟的方法抓住“從小抱到大”“無數次抱我”等處的描寫,母親為兒女的付出,對兒女無私的愛。她不求回報,她只要兒女們健康、幸福。這時一種想回報母親的情感已由作者身上傳遞到孩子們的心中,這時再來體會作者抱母親這一場面,就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抓住作者抱母親的動作,感受作者的報恩之情。
在音樂聲中,我用朗讀帶領學生走進“作者抱母親入睡”這一情境,讓學生思考:同樣是抱母親,剛才的“抱”和現在的“抱”有什么不同,指導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想一想,再回答。在交流時我將引導學生抓住作者抱母親的動作“坐、抱、輕輕地搖動”體會作者回報母親之意。此外,我還將重點出示這樣一句話“可是,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眼角流下來……”并啟發學生針對畫面、結合課文內容感受這淚水背后的含義,通過適時的點撥,學生能夠體會到這是興奮的淚水,幸福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感動淚水。愛的淚水……“。(板書:真情無限)而后我出示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種濃濃的母子情充溢學生心中,此時,再來完整地而投入地朗讀四、五自然段,學生會倍加感慨,本文的難點也得以突破。
五、用筆表達心聲,讀寫結合
為了讓學生換位思考,將所感悟的情感表達出來,我設計了這樣的小練筆:請將自己心中對媽媽的感動、感激說出來,在準備好的千紙鶴上寫下一句祝福、一句感謝、一句問候,并“放飛”于黑板之上。這一設計旨在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課后我預留供學生選擇的作業:讓學生把寫好祝福語的千紙鶴輕輕放在媽媽的床頭,給媽媽一個驚喜。或是收集、閱讀關于母愛親情的文章,做好摘記。
以上,就是我對本課的一些初步設想,在真正地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學生的生成情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力求達到更好的效果。
板書設計:第一次抱母親
難過愧疚回報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看了“第一次抱母親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