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和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
《聶和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
3.能憑借具體語言材料,感知聶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學重點: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教學難點:
能憑借具體語言材料,感知聶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理解聶被日本人民稱為“中日人民友誼的使者”的原因。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前活動:齊唱或獨唱抗戰歌曲。
課前就播放《團結就是力量》、《黃河大合唱》。師:聽著這些振奮人心的歌曲,仿佛把我們帶回了那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在那血與火的歲月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
一、走近人物,質疑激趣。
1、在無數可親可敬的革命先輩中,有這樣一個人(出示圖片),他的名字叫——他對新中國的貢獻可謂是功勛卓著。你能有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你所知道的聶榮臻嗎?
2、就是這樣一位曾經率領我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的,卻被日本人民稱為“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板書: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這是為什么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與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板書題目)跟著老師一起書空課題。
二、創設情境,學習第一自然段。
1、播放剪輯。師:1940年8月20日,著名的“百團大戰”打響了,嘹亮的號角響徹云際,晉察冀軍區的戰士們在聶榮臻司令員的指揮下,勢如破竹般地撲向敵人,迅速搶占了東王舍礦區,喪心病狂的日寇為阻擊我軍前進,不顧自己的僑民沿未撤退,便用迫擊炮朝著東王舍村狂轟濫炸。滾滾濃煙和熊熊烈火中,忽然半倒塌的日式房子里傳來凄厲的呼救聲和嬰兒的哭喊聲。三團一營的兩名機槍手,毫不猶豫地沖進烈火中,背出了兩個小姑娘和他們奄奄一息的母親。——她們的父親已被本國軍隊的炮彈炸得粉身碎骨!
雖然戰士們拿出了當時奇缺的急救包搶救,但也無濟于事。兩個孩子成了孤女!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從中,你讀懂了什么?
(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及特定的環境,還有八路軍戰士的仁義。)板書:救出
【這個電影剪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當年八路軍戰士是如何從戰火中救出的兩個日本孩子的,透過文字的背后,孩子們不難理解八路軍戰士的仁義之品質,為下文真正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二、品讀感悟。
1、看著這兩個年幼的孩子,該怎么辦呢?這事很快被聶知道了,他怎么對待這件事呢?
讀課文第2自然段,回答。從聶榮臻的言行中,你讀懂了什么?
“立即”“送”表現了聶對這件事的重視和關心。
“言”屏出示說的話引導理解:
課堂上我讓學生自由讀文,對照課后作業,先理解“殺害”,再理解“殘忍”,從“殘忍地殺害”你想到了什么?(九一八、盧溝橋、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的罪行、電視上看到的畫面等。)師補充:據不完全統計,抗戰中,中國軍民至少有3500萬人失去了生命,其中有將近3300萬人是被敵人屠殺或殘害致死,而非犧牲在戰場上!
而聶卻說:(引讀)我們一定要……后代。理解“傷害”:使人肉體或精神受到損傷。這只有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的菩薩才能做到呀!而聶就是一位活生生的菩薩!這是因為——
理解“受害者”:誰都是戰爭的受害者?那我們的敵人是誰?——挑起戰爭的人:日本法西斯!
指導讀:我們不是法西斯,所以,面對不能理解的戰士們,深明大義的聶榮臻語重心長地對戰士們說——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讀。
【透過文字的背后,你體會到了聶有著怎樣的心腸和怎樣的品質?板書:慈善仁義、博大寬廣】
小結:因為聶(),所以,他被日本人民稱為“活菩薩”。
2、過渡:聶說要“好好照料”,課文哪一節就是寫了這一內容呢?請同學們自由地讀課文的第三節。
出示要求,細讀課文第3自然段,圈點勾畫,體會聶的慈善和寬厚。
學生自學自讀。可以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讀書感受。
關心照料:看傷口、找奶——細心周到
問名字、吃梨、喂飯——消除恐懼心靈安慰無微不至【交流時,我要求學生先讀句子,再歸納事件,然后加以體會聶的品質。讓他們知道這些事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從小姑娘的神情、動作也可看出聶的慈善。
小結:叱咤風云的卻有著溫情善良的一面,有著母親般的情懷!在兩個年幼無知日本小姑娘面前,他更像是一位慈祥的父親。也難怪日本人民稱他為——“活菩薩”。
在那血與火、仇與恨交織的歲月里,卻上演著溫暖的一幕:配背景聲音讀第3自然段。【此時學生的朗讀真是賦予了真情,讓人好感動。的確,朗讀應該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才會收到教學的效果。】
3、然而,這畢竟是在戰場上,兩個孩子還會有什么危險?
讓學生加以想象,而聶榮臻又做出了什么決定?學生默讀第四節課文,指名回答后板書:送回。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現在的日本兩個小姑娘已經和聶親如一家了,為什么聶要送回日軍駐地呢?【目的是要讓學生知道聶這樣做是為了孩子的安全和將來。】
老師引讀課文的第五節的前半部分,讓學生知道,聶在臨行前與日本小姑娘拍照、送回時還給了好多的梨,為下文寫片斷打下基礎。
屏出示信的內容: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土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從這封信中,你讀出了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軍隊?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道理?
人:聶榮臻國際主義精神至仁至義的品質政治家軍事家的遠見卓識義正言辭不卑不亢
軍隊:至仁至義不畏強敵仁義之師正義之師
精神:國際主義保家衛國艱苦奮斗
道理:我們的抗戰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民族的獨立和尊嚴、為了人類的和平。對待敵人,我們要——對待無辜的人民,哪怕是俘虜,我們要——
片言只語,就讓我們讀出了這么多內容,這就是一個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新中國元帥的風采!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讀讀這兩句話。
4、過渡:兩個日本孤女被送回日本后,妹妹不幸死去,美穗子由親友撫養大。40年后——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歸納:這一節的內容,板書:感恩
(1)、播放感恩片段。師解說,介紹。1980年7月10日,美穗子一家受致到了“國家元首”般的接待。人民大會堂。美穗子終于見到了給予她第二次生命的聶榮臻。一聲“父親”道出了美穗子心中無盡的感激!他們互贈了珍貴的禮物。40年后的今天,他們的手又緊緊握在了一起!
(2)、出示課后3題。學生練筆。提示,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來刻畫。
交流。
【這里我把原先設計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先讓學生看感恩片斷,有了感性的認識,再來進行寫話,就水到渠成了。】
三、總結升華。
1、課前讓學生上網搜集美穗子的有關資料,對她有了一定的認識。師介紹美穗子的后半生:劫后余生的美穗子一直懷著報恩之心與中國交往。由于積極從事日中友好活動,她受到日中友協全國本部的表彰,被選為日中友協都城支部的理事。
聶與日本小姑娘,40年后,從戰火中走出的他們,今朝又相聚。屏顯:他們握著的雙手,是一座橋梁,這橋的兩邊便是——中日兩國人民。
是一條紐帶,系著的是——善良的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向往和平的心。【此時老師的體態語言,勝過一切有聲的語言。這是課堂的一個亮點,學生的情感被激起來了,他們都能聲情地朗讀這短話。】
所以,日本人民稱聶是——
2、小結:師:如果說,救孤女的善舉是一粒種子,那么,由此而締結的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便是這種子開出的鮮花!愿這朵扎根于戰火之中,用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澆灌而成的友誼之花越開越艷!遠離戰爭,和平友誼,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心聲,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
【當我激情地說完這一段話,學生的眼睛都能傳出火花了,他們讀懂了課文,讀懂了文字背后的真正內涵,更為重要的是文本的這一思想已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們在對課后的片斷練習的寫話中很好地體現了出來。這是課堂又一個亮點,達到了“三情”共振!】
四、課后拓展
1.試著把課文改成課本劇,并互相合作演一演。
2.觀看電影《與孤女》。
板書:
救出
慈善仁義
照料 活菩薩
博大寬廣
7、聶與日本小姑娘
至人至義
送回 中日友誼的使者
國際主義
感恩
《聶和日本小姑娘》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這一課主要寫戰爭年代,聶榮臻關心照料在戰火中受傷的兩個日本孤女,并設法將她們送往日軍駐地。戰后,長大成人的孤女專程前來中國看望,不忘救命之恩。這件事成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從中我們可以感受聶榮臻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情懷。全文共有6個自然段。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自然段寫八路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兩個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寫聶無微不至地關心兩個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寫聶設法將兩個日本孤女送往日軍駐地。第六自然段,寫由親友撫養大的日本孤女專程來中國看望并感謝聶。文章語言樸實,內容真切感人。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誦讀,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聶照顧兩個日本小姑娘的語言、動作、神態的語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學目標:根據課文內容,從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現狀出發,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聯系課文內容說出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
3、憑借具體語言材料,使學生感知聶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學重難點: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 體會聶的慈善心腸、寬廣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難點是體會聶說的話,進而讓學生感知聶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二、說教法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將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法。
1、采用品讀感悟法,以課文語言表達的特點為切入點,抓住形象具體的感人細節,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反復品讀感悟,體會語言表達的特點,感悟人物形象,體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學習寫法。
2、根據本課教材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后聯系、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想法設法創設相應的情境,突破難點。三、說學法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在于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真正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就必須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要以“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為基本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有思考,發揮、表現以至于演示的機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兩種學法:
1、質疑探究法。圍繞:“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進行提問,然后抓住描寫聶的細節,讓學生主動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圖提問:從圖上你看到什么?感覺到什么?再進一步交流對描寫聶音容舉止的重點語句的探究,體會到聶非常細心,從而體會聶的“菩薩”心腸。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練習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
2、引導學生采用自讀自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重點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誦讀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內心,感受聶的品質。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自始至終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并掌握從讀到思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四、說教學流程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總的設計意圖:設問入手,深入全文,抓重點句體悟人物精神,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佳境。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鼓勵學生獨創思維,形成自己****的見解,進而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
(一)談話復習導入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對聶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聶是個怎樣的人呢?(師板書:活菩薩 中日友誼的使者)思考:聯系課文內容,說說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樣設計提高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印象。這樣的設計是運用舊知引入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為后文的學習作?鋪墊。
(二)精讀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圍繞“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這一問題,默讀課文,進行圈畫批注,然后抓住課文中的重點句段,簡要寫出自己的體會。
2、小組內討論、交流,體會聶的高尚品質。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整體把握文本命脈,給學生創設了****思維和與別人交流合作的空間,也就是給學生留了準備的空間。這是教學****的體現,學生讀、思、議,教師參與引導、點撥,師生共同參與,及時引導學生聯系課文談自己的觀點,以便學生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對人物的感悟。
3、全班匯報交流:隨學生的交流而靈活探究,學生說到那個問題,老師就引導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的感悟為主,教師適當點撥,以讀代講,練習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聶說的那段話:“他對戰士們說:“雖然****殘忍地殺害了我們無數的同胞,但這兩個孩子是無辜的,她們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照料,決不能傷害日本人民和他們的后代。”
(1)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雖然……但……一定要……決不能……”等詞句,反復朗讀體會聶寬廣的胸懷。
(2)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聶說這句話時會怎么說。
(3)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這段話。設計意圖:讀書的實質是讓學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與自己的心靈對話,讓學生通過文字走進主人公的情感世界,與之同思想,同****,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并讓學生借助想象的創新,帶著情感去讀書,會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無窮魅力。出示聶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的子:“聶先抱起不滿周歲的小妹妹,看到她的傷口包扎得很好,便馬上讓警衛員去老鄉家給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過那個大一些的女孩,親切地問她叫什么名字。”
(1)匯報勾畫出聶關心、照料兩個日本小姑娘的語句誦讀體驗,指導學生細讀體會:“馬上讓……然后,又……拉到懷里……一口一口……喂”等重點詞句,感受聶的慈善心腸和寬厚襟懷。
(2)借肋文中的插圖,提問:從圖上你看到什么?感覺到什么?再進一步交流對描寫聶音容舉止的重點語句的探究,體會到聶非常細心,從而體會聶的“菩薩”心腸。
(3)讀出聶的和藹可親。 設計意圖:這一段是聶關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體描寫,并且配上了畫面,聶的音容舉止躍然畫上、文字里。圖是文的映現,文是圖的延伸,引導學生將圖文結合起來,誦讀體驗,具體感受聶的慈善心腸和寬厚襟懷。出示聶的親筆信:“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我八路軍本著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
(1)從聶的信中,你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理解“至仁至義”“ 有始有終”看出聶的真誠、友善、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從這句話你還能體會出什么?
(2)你認為這句話該怎樣讀?(真誠、友善、奮斗到底的決心)
(3)總結:從剛才所讀所品的語句看,聶確實是一位活菩薩,是至仁至義、心胸寬廣、心腸慈善的好。因為聶的親筆信,語言凝練,含義深刻,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將二自然段聶對戰士們說的話與信中內容聯系起來,反復朗讀體會,領悟聶恩怨分明,為民族的生存與人類和平抗戰到底的決心。感受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和至仁至義的品質,從而理解日本人民稱他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培養了學生精讀深思的良好習慣。
過渡:40年后,已成為母親的美穗子和她的家,專程從日本來到中國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聶,見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嗎? 升華人物的品格:文中沒有提及感恩的場景,引導學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謝恩畫面,說一說,議一議,加深對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是“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的體會。這樣引領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神情表達對課文人物的理解與把握,再現文章的故事結局,有利于學生想象、表情達意,內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時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情感。
(三)回歸整體,總結全文:聶的慈善心腸、寬廣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使我們感受到聶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也使我們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五、作業設置,拓展練習
1、關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程,通過搜集資料,討論聶善待日本人民的現實意義。
2、想象美穗子和聶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寫下來。利用課文為我們提供的機會,進行寫話練習,其目的是從讀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學生有感而發,完成讀寫結合的遷移。
看了“聶和日本小姑娘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