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從“小”開始
語文是是關于語言理解和應用的課,生活中的聽、寫、讀、說處處離不開語文。語文是學好各門課程的基礎,是基礎課中的基礎。字、詞、句構成文章,文章是語文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是要從一個個的“小”開始。下面為大家介紹三點學習語文的“小”。
一、積少成多積小成大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理解文章內容,小到一個字,都要明白其含義,切不可讀完就過了,云里霧里不知其含義。例如“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倍”學生如果不理解其中的含義就會寫成“被”,要讓學生有“小”的意識。同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要養成翻閱各門各類的書的習慣,隨時隨地積累自己有用的知識。“要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積累,會帶來質的飛躍。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信息。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做好課外閱讀,應該多讀書,多做題。多讀書,在日常生活的一些瑣碎的時間,或是每天安排一點時間,用來看一些好書、一些好的文章,比如《意林》、《讀者》里的文章都不錯,既可以增加我們的閱讀量,又可以放松身心,提高我們的精神層面,而且,時間久了,我們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會有提高。讀一點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多做題,課下,可以多做一些課外閱讀,久而久之,碰到的題型多了,題做得多了,腦海里就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答題套路,遇到大多數的題就不會再顯得手足無措了。
二、課前預習,課后鞏固
學習語文,最基本的就是掌握好基礎知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課堂。在老師講課前讀三到五遍課文,熟悉課文內容,做好預習,將新課要學的字、詞通過查字典,問家長、老師等方法學會弄懂,以便于課堂知識的吸收。在課堂上,要跟著老師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課文的內容。下課之后將新課的內容整理、總結,寫出文章大意,做好筆記,課后,老師留的報紙、練習冊應該認真、獨立地完成,達到查缺補漏的效果。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后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如果還沒睡著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由于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復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嘆”。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俗話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布局,學了那么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為寫提供了源頭活水。在平時積累的同時也要注意應用知識,學生可以每天督促自己寫一篇文章,通過實際的練習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同時,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求學生不要急于求教于別人,獨立思考是把死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的最有效方法。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再去請教老師或同學,一但弄明白,印象會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