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閱讀答案
《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閱讀材料
(3)其實,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名人并不是這樣的,他們都是很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盡管過去的紙質(zhì)媒介無法和現(xiàn)在的信息傳播同日而語,但在古人身上透顯出極強的自信,這是因為他們只是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張揚個性,高蹈理想,仰天大笑也能立在天地間,人們倍感清爽。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王勃雖“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然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率性讓后人企羨。他們流傳千古就是因為有特立獨行的人格,有著極深厚的文化底子,哪里需要外在面子上的裝點。現(xiàn)代文人與其在面子上強撐,不如好好修修自家功課。中國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人物都秉承了這個基本素質(zhì),摒棄了面子上的炫耀,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文化修行,把學識深厚且不拘禮法當成一種文化性格寫進典籍中世代傳承。
(4)因此,看道家學派的人跑到深山密林去歸隱,做閑云野鶴一樣的文人,倒也灑脫。寂寞了找?guī)讉€朋友聚聚,“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雖說也有些作秀的嫌疑,但畢竟是給野外的山水注入了書卷氣,身子是清潔的,表情是閑適的。即使少了些人前露臉的機會,但他們那極有韻味的瑯瑯書聲也能跋山涉水地來到世人面前,有的競穿越千古,流傳至今。你看莊子走在山陰道上的神態(tài),那種優(yōu)游和氣度不僅傾倒了奉命恭請他做官的楚國使臣,更讓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仰望。雖槁項黃馘,卻口吐蓮花,心游萬仞;即使取類設(shè)喻,也能落崖驚風,幻化萬方,那真是站在文化長河上游的一道絕佳風景,他太真實了,直把面子承載的沉重負擔盡甩腦后,而守住的是自由的高貴,人性的尊嚴。
(5)其實,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顧及臉面,這是常理,只是有些人能清醒地認識到生命之中有比面子更重要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就舍一時之面子,而成就千古之大業(yè)。例如唐太宗對待魏征,……。
(6)注重面子,關(guān)鍵是要在足夠的文化底子之上來整容,這樣言談舉止中才能流露出人們期待的驚喜。盡管不同文化都在宣揚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但這種價值的體現(xiàn)都是講究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人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受世人的尊重,作為一種文化的路標立在那里,就必須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摘自《人民日報》,2007-01-11)
《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閱讀題目
13.下列對古代人不講究“面子”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孔子坐牛車奔波于各國講學,雖然使用的工具落后,但他卻能從容淡定。
B.李白、王勃摒棄面子上的炫耀,注重個人的內(nèi)在文化修行,以特立獨行的人格和極深厚的文化底子透顯出極強的自信。
C.莊子深山密林歸隱,寧愿少些人前露臉的機會,也要守住自由的高貴和人性的尊嚴。
D.唐太宗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時,寧愿舍一時之面子,而謀求成就千古之大業(yè)。
14.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3分)
A.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現(xiàn)代文化人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受到世人的尊重,不能只求臉面,必須要注重自己的文化底子。
B.本文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和例證法。全文把今人和古人對比,正反結(jié)合,并多處選取典型事例,事實勝于雄辯,給人以不可辯駁的說服力。
C.第二段作者想要論述的觀點是體育就應(yīng)該是體育,它有自己的個性文化,沒有理由把很政治的東西強加到體育的層面來解讀輸贏。
D.論述類文章,有時因表述事例的需要,允許有適量的描寫篇幅,文章第四段中對莊子的描寫即是如此。
15.下面一段論述文字是原文中的一個獨立段落,如果還原到原文中,應(yīng)該放在何處?為什么?(6分)
中國現(xiàn)代文人特愛面子確實丟了一些本該繼承的傳統(tǒng)。眼睛太關(guān)注一些面子上的東西,胸襟就變狹窄了,做事也少了章法。礙于情面,現(xiàn)代人的例子不好舉,姑且以一個古人的例子給大家會意:據(jù)《世說新語·容止》載,三國時曹操接見匈奴使臣,“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接待完畢,曹操派人問使臣對魏王的印象如何,使臣回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若早知別人有如此的慧眼,何苦要制造些假象裝門面?且不管這個故事真實與否,但是給那些太愛面子的人上了一課:能否“雄遠國”,面子真沒太大作用,相反,過于注重面子上的掩飾往往成為點綴史實的笑話。不知今人能否從上面的例子中悟出些道理。
16.文章第五段舉了唐太宗和魏征這一論據(jù),但沒有展開,請你簡述事例,并作簡要論證。(6分)
《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閱讀答案
13.A
14.C
15.應(yīng)放在第五和第六段之間。(2分)理由:論述的邏輯結(jié)構(gòu)和諧。此段和第五段形成一正一反對比論證:前一段是說人固然要顧及臉面,但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寧舍棄面子,結(jié)果成就了大業(yè);此段是說有人太關(guān)注一些面子上的東西,結(jié)果往往成為點綴史實的笑話。(4分)(學生答案要求:要能從論證的邏輯結(jié)構(gòu)去分析,意思對即可)
16.事例簡述:唐太宗曾幾次下決心殺掉屢犯皇威、常讓他丟面子的魏征,可每次冷靜下來反省到自己的錯誤后,都能明白魏征批評他的深刻用意!(2分。意思對即可,但語言組織的角度一定要對應(yīng)上文)
論證:(參考示例)(正面論證)不殺魏征,皇帝一次次失掉的是一時的面子,但是他卻得到了一面反觀自己得失的明鏡,一面燭照歷史的明鏡;唐太宗舍棄了些許面子,卻坐擁了歷史上的大唐盛世,這是一種寬容,這更是一種治國的大智慧。(4分)(評分標準:以上是參考示例,是從正面論證的,答案也可以從反面論證,也可以正反結(jié)合。意思對即可。但評分時應(yīng)注意:一是答案應(yīng)是對本論據(jù)進行展開分析;二是答案的表述角度一定要和本段的觀點保持一致,即:唐太宗固然要顧及臉面,但千秋大業(yè)比面子更重要,所以他寧舍棄面子,成就大業(yè))
看了“文人的面子與文化的底子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