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閱讀答案
《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閱讀材料
“讀書日”一時的熱鬧已成過去,國民的不讀書、淺閱讀仍在繼續。當我們慨嘆一些國民精神世界貧瘠蒼白、缺少理性思考能力,身在價值多元、信息混雜的環境中很容易陷入偏激、盲從、沖動時,我們是 否想到,它可能正是缺少了靜心閱讀的結果。
在全社會重新倡揚讀書風尚,尤其是重視低端大眾性讀物的內容質量,將全年都當成讀書日而不是某一天,認真策劃一些貼近大眾的閱讀活動,應該被放到關乎民族未來、關乎社會建設根本的高度上去認識和重視。一個民族的精神要由貧瘠入富足,一個社會要重建起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穩定價值觀,培養閱讀習慣,無疑都是一條便捷而有效的路徑。對于中華民族、中國社會,這正是當務之急。
沒了書香與理性的時代,縱然可以憑著孤勇或幻想暫時“穿越”,終究也只能在現實功利念頭里盤桓,行之不遠。朋友,在忙著 “行萬里路”之余,還請稍讀幾本書。
(2012年05月02日人民網,略有改動)
《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閱讀題目
9.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3分)
10.文章開頭例舉“五一”小長假的事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1.文中說:“據調查,人們手機閱讀的內容主要是網絡小說、穿 越小說等,讀者集中在年輕人和學歷較低者——電視熒屏上,胡亂穿著歷史衣服、滿眼勾心斗角和爭風吃醋的“穿越劇”走紅,恰與這種閱讀取向相應和。 這句話中的“這種閱讀取向”指什么?(3分)
12.閱讀下列鏈接材料,聯系文意,寫出你
的探究結果。(3分)
【相關鏈接】
材料一:以色列有句老話:“人不能只靠 面包活著。”這句話出自《圣經》,以色列人以此激勵自己,養成了求知好學的習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上海在中國排名第一,只有8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 (新華網)
材料二: “在學校里,閱讀要跟沒完沒了的習題做斗爭,走出校門還要跟各種遙控器做斗爭。”杭州天長小學副校長、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蔣軍晶說。
(2012年5月4日《中國青年報》)
材料三: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指出:“如果把精神成長與軀體成長做個 比較的話,軀體的成長更多是受遺傳和基因的影響,個體的精神成長卻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遺傳,而與后天閱讀息息相關。”“個體的精神發育歷程是整個人類精神發育歷程的縮影。每個個體在精神成長過程中,都要重復祖先經歷的過程。這一重復,是通過閱讀來實現的。”
(2012年1月6日《人民日報》)
《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閱讀答案
9.(3分)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合乎文章內容,也可)
10.(3分)作者用這個事例,具體說明“行萬里路”已經漸漸成了現實, 繼而引出了作者的憂慮——“讀萬卷書”的現實反應,著實令人憂慮,切入本文論題, 自然真實,引發讀者的思考。
11.(3分)網絡閱讀(手機閱讀,淺閱讀)
12.(3分)略(合乎文意題意,情感健康即可)示例:閱讀有利于個人的精神成長,更有利于一個民族的精神的培養和一個社會重建理性秩序、理想信念和穩定價值觀,然而中國的國民閱讀現實,令人憂慮,培養中國的國民閱讀,對于中華民族、中國社會,正是當務之急。
看了“缺少閱讀的民族穿越不遠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