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的養成閱讀答案
《良好習慣的養成》閱讀材料
良好的習慣怎樣養成呢?我在臺灣大學講《治學方法》時,講到一個故事:宋時有一新進士請教老前輩做官的秘訣,老前輩告訴他四個字:勤謹和緩。這四個字,大家稱為做官的秘訣,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秘訣。
勤,就是不偷懶,不走捷徑,要切切實實,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 手的用手,用腳的用腳。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應該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標本,你就到田野,到樹林里去找。無論在實驗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懶,一點一滴地去做。
謹,就是 謹慎,不粗心,不 茍且。寫漢字, 一點、一橫也不放 過;寫外國字, "i " 的點、"t "的橫,也一樣不放過;做數學,一個圈、一個小數點都不茍且。不要以為這是小事情,做小事關系天下的大事,做學問關系成敗,所以細心謹慎,是必須養成的習慣。
和,就是不要發脾氣,不要武斷,要虛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虛心?腦筋不存成見,不以成見來觀察事,不以成見來對待人。就做學問來說,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做化學、數學、歷史、地理,并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無論對事、對人、對物、對問題、對真理,完全是虛心的,這叫做和。
緩,這個字很重要,"緩"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輕易下結論。如果沒 有緩的習慣,前 面三個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證據,這是很難的工作,不花時間,就不能做到"勤"的工 夫;忙于完成,證據不夠,不管它了,這樣就不能做到"謹"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當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證據不夠,應當懸而不斷,就是姑且先掛在那里,懸而不斷, 并不是叫你擱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謹,要你和。緩,就是南方人說的"涼涼去吧", 緩的意思,是要等著找到了充分的證據,然后根據事實來下判斷。無論作學問、作事、作官,都是一樣的。達爾文寫生物進化論,費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標本,做研究,并 與朋友們反復討論。朋友們都勸他發表,他仍然不肯。后來英國皇家學會收到另一位科學家 華萊士的論文,其結論與達爾文的一樣,朋友們才逼著達爾文把研究的結論公布,并提出與朋友們討論的信件,來證明他早已獲得結論,于是皇家學會才決定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達爾文這種持重的態度,不是缺點,是美德,這也是科學史上勤謹和緩的實例。值得我們去 想想,值得把他作為榜樣,尤其青年學生們要在中學里便養成這種習慣。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
《良好習慣的養成》閱讀題目
20.從全文看,圍繞"在中學生里提倡良好習慣的養成"這個觀點,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進行論述的?(4 分)
21.本文談良好習慣的養成時,第段提到"專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6 分)
22.文章第⑦段畫線句子"有了這種好習慣,無論是做人、做事、做學問,將來不怕沒有成就"能否刪去?為什么?(3 分)
23.作者認為"要以心平氣和的態度來學語文"。請聯系上下文,結合鏈接材料,談談你從中獲得的有益啟示。(4 分)
【鏈接材料】
語文學習關系到一個人的終身發展, 會整體的語文素養關系到國家的軟實力和文社化自信。
學語文為的是用,就是所謂學以致用。經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于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才算達到學語文的目的。
《良好習慣的養成》閱讀答案
20.【答案】一方面論述"以前的讀書人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另一方面論述"良好的習慣要從勤謹和緩四方面來培養"。
【解析】本題考察議論文的論證思路。
21.【答案】采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通過描寫以前讀書人只能背書寫文章而沒有養成動手動腳的習慣,從而突出了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解析】本題考察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2.【答案】不能刪去。這句話通過闡述好習慣對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重要影響,點明了好習 慣養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總結了上文,點明了中心,也與題目"良好習慣的養成"和文章的開頭相呼應。
【解析】本題考察句段在文末的作用。
23.【答案】略
看了“良好習慣的養成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