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閱讀答案
《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閱讀材料
⑤莊子講天地有大道,卻是一定要做到“無己”,成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關注,生死不再思慮,貧富得失不是掛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內。
⑥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就要能熬得過刮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里迢迢趕到靈隱寺,他鐵石心腸,竟然連廟門都沒有讓他們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傷我?”
⑦他用刮骨剔肉的痛苦,置換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為追求心中那一點螢火。
⑧我們對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羨鴻鵠?林語堂說:“他曾經屬于我們的時代,卻終于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⑨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其實他才不要當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為當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為能和虛云、太虛、印光并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禪,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安詳圓寂。“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他的粗缽里盛滿自由。(有刪改)
《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閱讀題目
(1)下面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提及魯迅、郭沫若以及引用李叔同的《送別》、題畫詩都是為了表明李叔同的世俗生活的光鮮,從而為下文他皈依佛門,由絢麗歸于平淡作鋪墊。
B.文章在陳述弘一的生平時引用葉圣陶、林語堂、張愛玲等人的話,是為了從不同的側面表達人們對他平和從容的心態的欣賞。
C.作者將弘一人生的轉變比作煙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他前半生的絢麗與后半生的暗淡,以二者強烈的對比,表達了作者深深的憂傷。
D.弘一晚年的出家是為了傳經授禪,普度眾生,而不是為了趙樸初所說的“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E.弘一在寫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圓寂,表明他認為自己的人生選擇既有喜的一面,又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遺憾的。
(2)文章中有一句話“要想得到大道的快樂,就要能熬得過刮骨剔肉的痛苦”,作者認為的“快樂”和“痛苦”分別指什么?二者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文章內容看,弘一進入佛門前后的人生軌跡有哪些不同?世人對他是如何評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題目是“一缽了卻誰的浮生”,結尾又說“一缽了卻他的浮生”,你認為作者回答了題目提出的問題嗎?對這個問題你是如何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閱讀答案
(1)CE
(2)“快樂”指了卻塵世中的利欲,去掉先前的光環,不再關注生死和貧富,享受人生的平淡與本真帶來的自由;“痛苦”指必須忍受物質生活的貧瘠,忍受毀家棄業、拋棄妻兒的悲傷,必須恪遵戒律、清苦白守。要想獲得心靈的自由、大道的幸福,就必須放棄塵世間的繁華和情欲,忍受孤獨和寂寞。(意對即可)
(3)入佛門前:才華橫溢并且外露;交際甚廣,生活清閑雅致。入佛門后:與世隔絕,無己無他;淡泊名利,追求內心的自由。世人評價:有人羨慕其對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決絕,有人認為他成了萬眾景仰的奇珍、明月。(言之有理即可)
(4)作者回答了題目提出的問題,“一缽”指佛門清凈清貧的生活,“浮生”指世俗生活,在佛門的生活使弘一舍棄了塵世的一切牽掛,使他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我認為要想獲得心靈的自由,就要警惕世俗的名利物欲對自己的誘惑,但親情人倫卻不應該舍棄,這與自由并不矛盾;清貧的物質生活也未必能使人的心靈獲得自由。(言之有理即可)
看了“一缽了卻誰的浮生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