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答案
《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材料
元光元年,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陰使聶翁壹為間,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于是單于穿塞將十余萬騎,入武州塞。當是時,漢伏兵二十余萬,匿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諸將皆屬護軍。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未至馬邑百余里,行掠鹵,徒見畜牧于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
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舉皆廉士,賢于己者也。于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
(節選自《史記·韓長孺列傳》有刪節)
《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 率:大抵,大多
B.今匈奴負戎馬之足 負:依仗
C.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覺得…奇怪
D.欲刺問尉史 刺:刺殺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所推舉皆廉士,賢于己者也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C.卒善遇之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D.甲因肉袒謝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11.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韓安國“為人多大略”“忠厚”特點的一組句子是
?、?ldquo;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②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
③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擊之不便
?、荜幨孤櫸桃紴殚g
?、萦反蠓蝽n安國為護軍,諸將皆屬護軍
?、匏婆e皆廉士,賢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12.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安國在吳楚反叛時擔任梁孝王的中大夫,因平叛有功而顯名,后雖獲罪下獄,但時間不長,漢朝廷便又任命他為梁王內史。
B.在與匈奴和親的問題上,王恢與韓安國的主張相左。漢皇帝最終采納了韓安國的意見,同意與匈奴和親。
C.和親期間,豪紳聶翁壹獻計,可利用此時匈奴單于的思想麻痹,引誘他上鉤后打敗他。王恢把該計策上奏給皇帝,皇帝采納了。
D.韓安國在舉薦人才上出以公心,唯賢才是舉,他舉薦的人受到了士大夫的稱慕,皇帝也認為這些人是國之重器。
13. 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甲不就官,我滅而宗。 (2分)
(2)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 (3分)
(3)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3分)
《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答案
9.D. 刺:刺探,詢問。
10. A. 都是“比”,介詞。(B. 況且,連詞/尚且,副詞 C.他,代田甲,代詞/主謂間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D.于是,連詞/通過,介詞 )
11.C.④并非韓安國謀劃。⑤只是朝廷的任命,不能表現其“大略”或“忠厚”。
12.D.被稱慕的是韓安國,“國器”也指韓安國。
13.(8分)
(1)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就”1分,“而”1分)2分
(2)單于回頭對左右人員說:“差點兒被漢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
(“顧”“為……所”被動句式各1分,句子通順1分)3分
(3)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罷”“敝”各1分,句子通順1分)3分
看了“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