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1:狼子野心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
答:
(2)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
答:
23.用“/”給文中“然”字以后沒有標點符號的部分斷句。(5分)
然 野 心 不 過 遁 逸 耳 陽 為 親 昵 而 陰 懷 不 測 更 不 止 于 野 心 矣 獸不 足 道 此 人 何 取 而 自 貽 患 耶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答案
22.(1)一個有錢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跟家犬一起畜養(yǎng)。
(2)只見兩只狼觀察他沒有醒,就要咬他的咽喉,狗阻擋住狼不讓它上前,(主人)就殺了兩只狼剝了它們的皮。
23.然野心不過遁逸耳 / 陽為親昵 / 而陰懷不測 / 更不止于野心矣 / 獸不足道 / 此人何取而自貽患耶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翻譯
一個有錢人家偶然得到兩只小狼,跟家犬一起畜養(yǎng),狼跟狗也相安無事。(狼)漸漸長大,也很馴順,(主人)竟然忘記它們是狼了。一天,主人大白天在廳堂睡覺,聽到雞犬嗚嗚地發(fā)出憤怒的叫聲。主人受驚起來,環(huán)視四周沒有一個人。再次躺到枕頭上要睡,狗又像剛才(那樣發(fā)出嗚嗚聲)。于是主人假裝睡覺等待著。只見兩只狼觀察他沒有醒,就要咬他的咽喉,狗阻擋住狼不讓它上前,主人就殺了兩只狼剝了它們的皮。“狼子野心”的說法,確實不虛妄呀!然而(存有)野心不過就是逃走罷了。表面裝作親昵,而暗里心懷叵測,更不止于野心了吧!野獸不值得一提,這個人為什么自找而給自己留下禍患呢?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2:秋水閣記
①閣于山與湖之間,山圍如屏,湖繞如帶,山與湖交相襲也。虞山,嶞山也。蜿蜒西屬,至是則如密如防,環(huán)拱而不忍去。西湖連延數(shù)里,繚如周墻。湖之為陂為寖者,彌望如江流。山與湖之形,經(jīng)斯地也,若胥變焉。閣屹起平田之中,無垣屋之蔽,無藩離之限,背負云氣,胸蕩煙水,陰陽晦明,開斂變怪,皆不得遁去豪末。
②閣既成,主人與客,登而樂之,謀所以名其閣者。
③主人復(fù)于客曰:“客亦知河伯之自多于水乎?今吾與子亦猶是也。嘗試與子直前楹而望,陽山箭缺,累如重甗。吳王拜郊之臺,已為黍離荊棘矣。邐迤而西,江上諸山,參錯如眉黛,吳海國、康蘄國之壁壘,亦已蕩為江流矣。下上千百年,英雄戰(zhàn)爭割據(jù),杳然不可以復(fù)跡,而況于斯閣歟?又況于吾與子以眇然之軀,寄于斯閣者歟?吾與子登斯閣也,欣然騁望,舉酒相屬,已不免啞然自笑,而何怪于人世之還而相笑與?”
④客曰:“不然。于天地之間有山與湖,于山與湖之間有斯閣,于斯閣之中有吾與子。吾與子相與晞朝陽而浴夕月,釣清流而弋高風,其視人世之區(qū)區(qū)以井蛙相跨峙而以腐鼠相嚇也為何如哉?吾聞之,萬物莫不然,莫不非。因其所非而非之,是以小河伯而大海若,少仲尼而輕伯夷,因其所然而然之,則夫夔蚿之相憐,鯈魚之出游,皆動乎天機而無所待也。吾與子之相樂也,人世之相笑也,皆彼是之兩行也,而又何間焉?”
⑤主人曰:“善哉!吾不能辯也。”姑以秋水名閣,而書之以為記。崇禎四年三月初五日。
【注】:嶞,山形狹長的樣子。陂,河岸。寖,同浸,滲透之意。吳海國、康蘄國:海國公吳禎,蘄國公康茂才,均為明初大將,協(xié)助朱元璋一統(tǒng)天下。天機:自然。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22.根據(jù)文中相關(guān)信息,作者以“秋水”名閣,是取 (人名)《秋水》之意。(1分)
22.(1分)莊子(周)
23.第③段寫主人登閣產(chǎn)生“黍離”、“江流”之悲,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3分)悲嘆時間流逝,世事變遷,(1分)與上文登閣之樂形成對比,(1分)為下文領(lǐng)悟到樂與悲不過是人的主觀感受作鋪墊。(1分)
24.結(jié)合上下文,對文中劃線句理解恰當?shù)囊豁検? )(3分)
A.世間萬物沒有不是這樣的,也沒有是這樣的。
B.持肯定的立場去認識世間萬物,這樣的方法是不對的。反之亦然。
C.順著所肯定的方面就去肯定,世間萬物沒有不被肯定的。反之亦然。
D.對世間萬物的態(tài)度,要么持肯定的立場,要么持否定的立場。
24.(3分)C
25.概括結(jié)尾主人言“吾不能辯也”的原因。(3分)
25.(3分)因為登閣不管引發(fā)怎樣的情緒,也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對這種行為有什么看法,在莊子等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看來,都沒有什么區(qū)別,(2分)何必拘泥這些世間的俗見。(1分)
26.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分析本文是如何將情景理有機結(jié)合的。(4分)
26.(4分)首段描繪山河環(huán)繞下的秋水閣的景色,令作者產(chǎn)生心曠神怡之情。第二段點出登閣之樂。第三段觸景生情,聯(lián)想到相關(guān)歷史人物,抒發(fā)了人生苦短的悲懷。(2分)第四段移情入理,舉《秋水》中井蛙、腐鼠的例子,論述萬物莫不然、莫不非的哲理,以莊子的天機自然來緩解內(nèi)心的苦悶。最后一段則借秋水名閣,表達了人生態(tài)度。(1分)全文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情景理交融,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