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里的中國人文閱讀答案
《音色里的中國人文》閱讀材料
再有,音色還常體現一個較音色更基底的角色出來。過去琴人講,散音不動,像地;泛音空靈,像天;按音是人來變化它的,代表人。一個好的樂曲一定要在天地人中間得到協調。所有的古琴曲,一開始不是散音,就是泛音。最后的結束一定是泛音,為什么,因為散音代表地,泛音代表天,代表音樂來自天地。最后好的音樂,要回歸于天。這里體現出了中國人特殊的創作觀。
“音即一切”還涉及中國音樂對下指落弦的功力講究。中國音樂,講軟弦對軟弓。最好的民間胡琴家用的樂器,弓拿起來,弓毛是垂在下面的,弓毛可以纏三匝。其好處是可以在瞬間達到最大的張力位差。
我們聽20歲的人唱的《塞上曲》,中年人唱的《塞上曲》,老年人唱的《塞上曲》,這樣一種因音色的變化而產生的情懷對應,必須在具體實踐中才能感受到。樂譜是沒有辦法表現音色的。所以從譜子認知一個中國作品,可能那個原點就缺了。而這樣一個原點的缺失,就會導致中國音樂里可能最重要的一塊就從根柢流失了。
(節選自《文匯報》林谷芳《音色里的中國人文》)
《音色里的中國人文》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音樂里的音色表達,與旋律、曲式、結構無關。
B.中國的樂器都是梧桐木制成的,是因為中國音樂音色的需要。
C.中國人獨特的創作觀是要體現樂曲在天地人之間的協調。
D.中國樂曲是不能從譜子去認知的,樂譜難以表現中國音色。
小題2:文段中作者列舉了三首中國樂曲,談談作者借這三首樂曲分別說明了中國音樂音色的哪個特點:(對每一首樂曲的說明不超過25個字)(6分)
《音色里的中國人文》閱讀答案
小題1:B
小題2:《思春》:說明一個音的音色變化就可以表現心情變化的過程。(2分)
《陽春》:說明中國樂曲的音色具有個性化、顆粒清楚的特點。(2分)
《塞上曲》:說明在實踐中才能感受音色的變化所產生的情懷對應。(2分)
看了“音色里的中國人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