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練習及答案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材料
其實,元宵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它是春節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節的意義,不能不把它放在春節之中來考察。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范圍、人際關系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初一給家長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擴大拜年范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干,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
元宵節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的“狂歡節”,連平時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婦女也可以自由出門游玩了。當然,個別禮法之士反對這個習俗,比如宋代的司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準備出門賞燈。司馬光問:“家中點燈,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馬光說:“某(我)是鬼耶?!”這就太不講理了,總不能只讓夫人終年只看他一個人一張臉吧?好在社會不買這些禮法之士的賬,大多數婦女照樣游樂。元宵節允許民眾自由娛樂,這是古代社會針對過分嚴格的禮法制度而設計的一個發泄渠道。一些年輕人乘機會見意中人。正如辛棄疾所說:“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類命運。祭祀他,可以獲得豐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蠶事豐收。
元宵節也是一個求子的節日。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二《偷燈盞》解釋當時人在元宵節偷燈的原因時說:“一云,偷燈者,生男子之兆。”這里“燈”諧音“丁”,就是男丁。這樣一來,偷燈就象征著生育兒子。根據同樣的道理,觀燈也具有求子的涵義。于是,古代婦女出門觀燈有了這個理由,就名正言順了。一直到民國時代,各地多有送燈給那些無子家庭的習俗,祝愿他們添子孫。清代有摸城門門釘的活動。釘,也諧音“丁”。人們希望通過摸門釘而祈求生育兒子。有些地區的人們還賦予湯圓以象征意義。
當然,在人口壓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動已經很少看到。現代人又賦予湯圓以新的解釋,那就是甜甜蜜蜜,團團圓圓,象征一家團圓,幸福美滿。它很符合人們的內心希望。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人民日報海外版》陳連山)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題題目
1.下面對“元宵節的文化內涵”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和春節不一樣,每年的元宵節更多的是強調“普天同慶”,全社會的“狂歡”。
B.元宵節的活動主要是出門娛樂,如賞花燈、猜燈謎、觀舞龍舞獅,看敲鑼鼓等。
C.伴隨元宵節而產生的是民間進行的信仰活動以及因渴望子嗣而產生的各種習俗。
D.元宵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吃元宵的習俗從節日誕生到今天一直延續著。
2.對文中畫線的“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系的意義”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春節期間從除夕關門守歲到元宵出門娛樂,是人們由家庭關系走向社會關系的過程。
B.元宵節期間人們走街串巷,走親訪友,通過這種形式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社會的和諧。
C.通過各種娛樂活動,元宵節把社會中的人們聚集了起來,營造出歡樂與祥和的氣氛。
D.元宵節為社會中不同種族和不同階層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機。
3.下面對本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元宵節除了娛樂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擔著長輩們對子女能夠傳宗接待、香火延續下去的樸素愿望。
B.古代由于禮法制度嚴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節這一天人們壓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徹底釋放,盡情宣泄。
C.現在的元宵節吃湯圓,寓意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是現代的人們重視親情的體現和家庭觀念的回歸。
D.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元宵節的活動內容也在不斷地變化,說明現代人在不自覺地摒棄舊傳統。
《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題答案
1.D
2.B
3.B
看了“元宵節的文化內涵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