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閱讀理解題3篇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1:鐵十字勛章
沒有等妻子的回答,他便讓兩人都穿上大衣,因為他要帶她們到郊外找個合適的地方,免得引人注目。她們服從了。然后他給左輪手槍裝上了子彈,讓女兒幫他穿上大衣,鎖上了房門,并把鑰匙扔進了信箱。
外面下著雨,他們在昏暗的街道上向郊外走著,丈夫走在前面,沒有回頭去看遠遠跟著的妻子和女兒。他聽得見她們走在瀝青路上的腳步聲。
當他離開大路走上通往毛櫸林的小徑時,他轉過頭催促她們走快些。晚風在這片沒有樹的平地上更加疾勁,地面被雨水淋濕,她們的腳步沒有了聲響。
他對她們喊道,她們應該走在前面。跟著她們在后面走著,他也想不清楚:是他擔心她們可能就這樣跑掉,還是他希望自己可以跑掉。沒過一會兒,她們已經在前面很遠了。當他再也看不到她們的時候,他已經明白了,他沒有勇氣直接離開,他卻十分希望,她們已經走了。他停了下來,在路邊小便。左輪手槍在他的褲子口袋里,透過薄薄的布料他感受到了槍的冰冷。當他加快腳步想趕上她們時,每走一步手槍都碰打在他的腿上。他放慢了腳步。可當他把手伸進口袋,想把槍扔掉時,他看見了他的妻子和女兒。她們站在路中間,正等著他。他原本計劃在樹林中做這件事,但是槍聲在這里被聽到的可能性應該也不大。
他拿出槍,解除保險,而他的妻子正摟著他的脖子,抽泣著。她是那么沉重,他拼力擺脫她,走向正怔怔地盯著他的女兒,用槍對準了她的太陽穴,閉上眼睛扣動了扳機。他希望槍啞火,但是他聽到了槍聲,看到女孩搖晃著倒下了。
妻子發著抖,尖聲大叫。他必須穩住她。直到三聲槍響過后,她安靜了。
現在,他是獨自一人。
沒有人會來命令他將手槍的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了。死去的人也不會看見他,沒有人能看見他。這出戲演完了。幕已落下,他可以去卸裝了。
他將手槍塞進口袋,俯身看著他的女兒。然后他開始奔跑起來。
他沿著小徑跑回了街道,又沿著街道跑了一段,但不是往城里的方向,而是向西。他跑了一會兒,然后他坐在街邊,靠著一棵樹,喘息著,思索著他的境況。他發現,事情也不是無可救藥。
他只要繼續跑,一路向西,避開居民區。他可以隱居在任何一個地方,最好是在另一座城市,改名換姓,作一個不知名的難民,普普通通,勤勤懇懇。他把槍扔進陰溝里,站了起來。
走在路上,他突然想起忘記把鐵十字勛章扔掉。他把它扔掉了。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習題
(1)下列對作品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這篇小說的寫法是:先交代故事的結局、梗概,再敘寫具體的過程和細節,雖然篇幅短,但情節一波三折,波瀾起伏。
B.這篇小說的結尾與其他微型小說一樣出人意料,紙商在槍殺了自己的女兒和妻子后,竟然沒有選擇自殺,而是以逃避和奔跑的方式求生,但他的靈魂卻無法“逃生”。
C.小說最后的結尾沒有給出一個結論,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留給讀者一個開放的結局,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引人深思。
D.這篇小說敘述語言冷靜、簡約,特別是人物對話,全篇只有紙商的語言描寫,卻成功刻畫了兩個只知道麻木順從的女人。
E.紙商在槍殺女兒、妻子時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女兒、妻子能逃跑,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和妻子被自己殺死,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必須忠誠于他的“偶像”。
(2)小說的標題“鐵十字勛章”在小說中有什么作用?
(3)小說著力刻畫了賣紙商人這一人物形象,請結合文本作簡要分析。
(4)“二戰”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德國人民在戰后不斷地進行反省、懺悔,文學起了積極的作用。你從《鐵十字勛章》這篇小說中讀出了作者對法西斯主義怎樣的反思?請結合文本,聯系現實談談談你的認識。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CD
(2)①推動情節發展。鐵十字勛章串聯了希特勒的自殺和紙商槍殺妻子女兒兩件事之間的因果關系。
②暗示小說主旨。鐵十字勛章是希特勒對紙商的獎賞的標志,紙商選擇槍殺妻兒以示忠誠,也象征了法西斯專制對人的靈魂奴役。
③豐富人物形象。紙商對待鐵十字勛章的態度改變成功地刻畫了紙商的冷漠、愚昧、自私與殘忍的形象特點。
(3)①是一個愚昧自私的法西斯追隨者。②是一個冷漠殘忍的丈夫和父親。③是一個虛偽懦弱的可憐蟲。④是一個雖殘存一點溫情但最終因屈服于專制而泯滅人性的小人。
(4)①抹殺人性。通過敘述紙商效仿希特勒行為槍殺女兒、妻子的過程,揭示出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對人性抹殺的根深蒂固。
②奴役靈魂。紙商槍殺妻兒的輕而易舉,揭示了希特勒專制已經滲透并占據了每一個被奴役者的靈魂深處。
③虛偽自私。對法西斯效忠式的模仿,排除了紙商自己,揭示了法西斯骨子里的虛偽和自私。
【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項“先交代了故事的結局梗概”不正確,開頭寫出了他內心的決定,并不是故事的結局。B項“出人意料”表述不全面,應在情理之中,前文對他的逃跑有鋪墊。E項“槍殺女兒、妻子的心理是有矛盾的”錯,槍殺妻子時不矛盾。
(2)本題考查分析作品結構的能力。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起到攝人心魄的作用。解答時應考慮與主題情節線索及人物方面的關聯。看標題是否交代了時間、地點,創設了背景,是否是小說的線索,是否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推動了情節發展,是否突出了人物形象等,再具體結合文章內容分析。
(3)本題考查欣賞人物形象的能力。抓住人物的細節描寫,通過具體情節事件來把握人物具體言行心理等。如開頭聽說希特勒自殺,他決定跟隨元首,效忠元首,這體現了他被奴役了靈魂。槍殺妻子兒女時的動作看出了他沒有絲毫的親情,冷酷無情,甚至是沒有人性。而在槍殺后逃跑的行為,又體現了他自私虛偽的一面。答案要有形象特點加上例子分析,有依據。
(4)本題考查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挖掘小說的主題,可以通過小說三要素入手分析,環境、情節、人物。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紙商效仿希特勒自殺,說明法西斯的統治給人們帶來了精神的奴役。在槍殺女兒妻子過程中,表現的是冷漠自私,通過人物性格可以看出這是泯滅人性的具體表現。而在槍殺的這個情節中,心理活動及故事情節的結局揭示出了這種制度的本質,也諷刺了法西斯虛偽的一面。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2:鄉紳
傳統中國鄉村,無論是在古代文人的筆下,還是在鄉村耆舊的心中,鄉村更多的是充滿溫情和詩意的祥和。我們只要從晉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過,看看那殘留的“耕讀傳家”“地接芳鄰”“職思其居”“君子攸寧”之類的門楣題字,我們就能感受到村落中曾經飄蕩著的詩雅風韻和那背后深藏著的意蘊。回頭看看“新農村”隨處可見的用現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鵬程萬里”“家興財源旺”“家和萬事興”之類的精美匾額,雖說是傳統的延續,而卻沒有了傳統的風雅。由此我們想到了傳統中國農村的鄉紳。
所謂“鄉紳”,就是鄉間的紳士,即士大夫居鄉者。這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有官職而退居在鄉者,此即所謂的“紳”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讀書人,此即所謂的“士”。由鄉間士大夫組成的“鄉紳”群體,他們有高于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有著為官的閱歷和廣闊的視野,對下層民眾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們既可以將下情上達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將官方的意旨貫徹于民間。因而“身為一鄉之望,而為百姓所宜矜式,所賴保護者”。他們在鄉間承擔著傳承文化、教化民眾的責任,同時參與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領著一方社會的發展。他們可以說是鄉村的靈魂,代表著一方的風氣和文化。
“鄉紳”的核心是“紳”,即退居官員,他們在這個群體中起著主導作用。鄉紳群體形成的基礎是“農業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稱作“里”。“里”字從田從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農業型經濟生活特征。從事農業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業人群那樣四處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護在土地上,他們像莊稼一樣,把根深扎在了鄉土里,對鄉土充滿了感情。雖說“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鄉,但“葉落歸根”則成了農業文明滋養的人群顛撲不破的信念。這種傳統在周代就已出現。
修齊治平,是每一個士子的理想。這些鄉紳,他們懷著四方之志,在青壯年時期通過科舉、銓選,離開家鄉,為國家效力。晚年歸鄉,則帶著一身的榮耀相見于鄉親父老。他們的成就、德望為一鄉民眾所瞻仰,他們的學問知識為一鄉學子所欽慕,他們作為成功的榜樣,激勵著后輩學子奮發向上。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官員回歸故里,換來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鄉土。如此而形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環,使中國鄉土變成了人才生長的沃壤。有人對明代初期百年間的城鄉中舉人數作過統計,發現鄉村多于城市。這反映了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鄉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
然而,近百年商業經濟和“新式教育”的發展,打破了中國社會城鄉平衡格局。城市的經濟收入、教育資源配制以及高知識含量的工作性質等等,使鄉村中的優秀人才開始流向城市。“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在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的誘惑下開始動搖,部分退休官員開始失去還鄉的熱情,在城市安置家眷。這種單向流動,在民國時期曾使一批有志之士深為擔憂,而為鄉村重建作過呼吁。到上世紀后半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現了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高潮,鄉村的命運便急劇直下。原本應屬“鄉紳”群體可以引領鄉村社會的人群,統統都變成了城市人。
鄉紳群體的消失,使鄉村失去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失去了文化領袖和靈魂,沒有了指導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導師,鄉村的凝聚力也隨之消失。加之城鄉教育資源配制的巨大反差,加劇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速度與規模,使農村開始變成文化沙漠。中國文化是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農業文明的根在鄉村。植根于鄉土的中國文化之樹,“葉”不歸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這棵大樹面臨的不僅僅是凋敗,而是枯死!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鄉村失去“靈魂”之后,八億農民開始離開土地,變為流民,游蕩入城。
當然,對于鄉紳的消失,可以歸咎于社會近代化變革中“工業文明”的沖擊,但更重要的是這場變革對傳統價值觀的摧毀。雖然近代出現的新型知識群體和有理想的革命者,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但面臨自己最后歸宿選擇時,原來的“革命理想”卻被“享樂主義”所取代。 “葉落歸根”的傳統價值觀被徹底拋棄,長期的城市生活,使他們失了“根”的記憶;工業文明追求效益與利益的觀念,沖刷了傳統學人曾有的文化使命與社會擔當精神。于此,我不得不禮敬中國傳統的鄉紳,磬折于他們“歸根”的壯舉與高尚精神!“葉落歸根”,歸根則成肥料,不歸根則成垃圾。他們不愿意作不歸之葉,被人作為垃圾掃掉,而是要化為肥料,讓生養自己的大樹長得更茂盛。他們明白,他們的價值已不在職所,而在鄉土!
(選自《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3日,有刪節)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習題
1.下列關于鄉紳在鄉村文化中的影響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紳有高于普通民眾的文化知識和精神素養,有著為官的閱歷和廣闊的視野,對下層民眾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B.鄉紳作為成功的榜樣,激勵著鄉村后輩學子奮發向上,使鄉村形成了一個良性的人才大循環。
C.鄉紳參與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指導和提升了鄉村文化,增強了鄉村的凝聚力。
D.鄉紳在鄉村承擔著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的責任,是鄉村的文化領袖,引領一方的社會發展。
2.下列關于中國鄉村的變化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鄉村雖有傳統的延續,卻沒有了鄉村的風雅,鄉紳群體在鄉村的消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B.中國鄉村曾經是人才生長的沃壤,在以農業為主體的傳統社會中,鄉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的功能。
C.傳統的中國鄉村,無論是在古代文人的筆下,還是在鄉村耆舊的心中,都充滿了溫情和詩意的祥和。
D.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中的優秀人才逐漸流向城市,鄉村也逐漸變成文化沙漠。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與古代的 “耕讀傳家”“地接芳鄰”之類的門楣題字的風雅相比,現代新農村的“福星高照”“鵬程萬里”“家興財源旺”之類的精美匾額顯得膚淺庸俗,功利色彩很濃。
B.“葉落歸根”曾經是宦游他鄉的游子顛撲不破的信念,但隨著鄉紳群體向城市的流動,這一觀念在現代鄉村已經蕩然無存。
C.中國文化植根于鄉村,鄉紳的大量流向城市,將使鄉村失去“靈魂”,使中國文化面臨凋敗甚至消亡的危險。
D.近代以來出現的新型知識群體和有理想的革命者,拋棄了傳統文化價值的觀念,缺少中國傳統鄉紳的社會擔當精神,終被人作為垃圾掃掉。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答案
1.A
2.C
3.C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項答非所問,闡述的是鄉紳的特點。
2.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都”擴大了范圍,原文說的是“更多的是充滿溫和詩意的祥和”。
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項“精美匾額顯得膚淺庸俗,功利色彩很濃”無中生有。B項“蕩然無存”表述絕對化。D項“拋棄了傳統文化價值的觀念,缺少中國傳統鄉紳的社會擔當精神”與原文表述不同。原文說的是“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但后來面臨自己最后歸宿選擇時原來的‘革命理想’卻被‘享樂主義’所取代”。也就是說他們不是缺少擔當精神,有,只不過是不夠堅定,后來動搖了。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3:百字令·德祐乙亥①
半堤花雨,對芳辰、消遣無奈情緒。春色尚堪描畫在,萬紫千紅塵土。鵑促歸期,鶯收佞舌,燕作留人語。繞欄紅藥,韶華留此孤主。 真個恨殺東風,幾番過了,不似今番苦。樂事賞心磨滅盡,忽見飛書傳羽②。湖水湖煙,峰南峰北,總是堪傷處。新塘楊柳,小腰猶自歌舞。
【注】①德祜,宋恭帝趙羆年號,德祐乙亥,1275年。次年,元兵攻入臨安,南宋滅亡。②飛書傳羽,指元兵將至的軍情報告,有人曾作詩句“羽書莫報樊城急”。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習題
10.從上闋到下闋,詞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簡要分析。
11.有人說,本詞下闋所寫“新塘楊柳,小腰猶自歌舞”和杜牧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贊同?請簡要分析。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參考答案:
10.上闋寫杭州西湖景色,重寫“無奈”。詞人面對滿地落花,聽著杜鵑哀啼,頓覺空虛無奈,凄涼幽怨,內心充滿惜春傷春之情。下闋重寫詞人之“恨”,春意闌珊,是恨的外象。詞人真心所恨的是南宋君臣在軍情緊急、北兵將至之時,依然宴樂狂歡,作者所恨是興亡之恨。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把握詞人的情感變化除了讀懂詩歌內容外,還要結合背景作出分析,這樣才能全面。詞人游覽西湖,有惜春傷春之情,再結合“忽見飛書傳羽”及背景,又傳達了興亡之恨。
11.贊同。“新塘楊柳,小腰猶自歌舞”中“猶自”兩字,用筆拙重,有“自顧自”之意,意指楊柳裊娜,在東風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憂國傷時的苦痛。表面說楊柳,實質以柳喻指南宋君臣,此句融情于景并運用擬人手法,含蓄表達作者心中的感傷和憤恨。杜牧詩句“隔江猶唱后庭花”,表面說無知歌女唱亡國之音,實則諷喻晚唐統治者淫樂誤國,含蓄表達詩人內心的傷感憤慨。一詞一詩,手法不同,異曲同工。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詩歌對比鑒賞的能力。試題呈現較大的開放性,考生可以選擇贊同,也可以不同意,但要注意分析題干的情感傾向。本詞作為愛國之作,傳達的是國家興亡之恨,“新塘楊柳,小腰猶自歌舞”融情于景并運用擬人手法寫楊柳在東風中舒腰曼舞,不曾懂得世人憂國傷時的苦痛。杜牧詩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是諷喻晚唐統治者淫樂誤國的,所以選擇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