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閱讀理解及答案2篇
初二語文閱讀1:樹林
?、润@心動魄的一幕是:一棵纏繞著枯藤的樹橫倒在地上,顯然,它已失去了生命。我想像著悲劇發生的過程:那株藤悄悄地從地底下鉆出來,開始向樹身上爬,起先,樹還拼命地往上生長,想讓自己的頭顱擺脫藤的糾纏,但藤也瘋狂地往上生長,并且把自己的指甲刺進樹的身體里,后來,藤終于長得比樹還高,比樹更加枝葉繁茂,終于,樹挺不住了,它在發出一聲絕望的哀鳴以后轟然倒塌。這棵樹死了,依靠它活著的藤也死了。寂靜的樹林里像風一樣吹過幾縷憂傷和嘆息。 ⑸耳畔隱隱約約傳來了幾聲鳥鳴。根據鳥鳴的方向推斷,這些鳥是在樹林的邊緣。是不是這個樹林太大了,樹林深處太安靜,太幽暗,讓喜歡熱鬧和光亮的鳥兒不肯往里面飛呢?這時我才發覺,在這樹林深處,要找到一個昆蟲,一個小動物,甚至一個腳印,是何等不易!
?、式K于那安靜、那幽暗對我們也失去吸引了。遠處原本被我們所厭煩了的犬吠聲、汽車喇叭聲、人的叫喊聲又開始誘惑我們,我們匆匆向樹林外走去,向喧嘩和騷動走去……
初二語文閱讀習題
9.簡要概括本文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答:
10.在文中A、B兩個畫線句中任選一句,從描寫角度和修辭手法兩個方面進行賞析
11.閱讀文章第⑶段,說說作者寫馬路上的落葉有何用意。
答:
12.聯系全文,揣摩從被吸引走進樹林到受誘惑走向喧嘩作者情感發展的過程及變化的原因。
初二語文閱讀參考答案
9.樹林、天光、落葉、泥土、蕨類植物、枯藤、鳥嗚。解析:此題孝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10.A運用比喻的修辭,具體刻畫出了樹林里的樹的形狀及情態。B運用擬人的修辭,將蕨類植物的小心翼翼、羞怯的情態描寫得生動形象。
11.以馬路落葉的憔悴病態、令人憐憫與傷感反襯出樹林中落葉的純粹干凈、老成淡定。
12.被樹林的乖順和安靜所誘惑,樹林中的落葉、泥土、蕨類植物讓作者贊嘆、折服,樹林中的枯樹與枯藤讓作者驚心動魄,憂傷嘆息,樹林邊緣的鳥鳴、樹林中的寂靜幽暗讓作者擔心、驚懼、膽怯,繼而離開樹林。(意思對即可)
初二語文閱讀2:方塊漢字前途之爭
?、欧綁K漢字的前途,是我國知識界爭論的百年話題。
?、茖τ跐h字的批評,首先來自其復雜難學,歷史上只為少數人所掌握。“五四”運動后推行白話文、擬定注音字母,進一步的主張就是廢除方塊字、實行拼音化。然而建國后的實踐表明:通過漢字簡化和義務教育,漢字完全可以為大眾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菚r至今日,廢除方塊字的主張不再活躍,流行的一種觀點是方塊字不適合于科學表達,不如拼音文字那樣邏輯分明,因此漢字可以用來傳承文化而不適用于發展科學。其實這里混淆了科學發展的傳統背景和語言載體本身的特色。國人撰寫的學術論文,無論用的是中文還是英文,往往有著論證不嚴、邏輯不清的毛病,這里既有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利于科學發展的遺傳病,也有在近代封閉條件下形成的惡習慣。文字無辜,這些毛病不該記在文字頭上。
⑷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各種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隊的機會。對于二進制的計算機編碼而言,一個漢字只相當于兩個拼音字母。同一個文本,漢字的篇幅最短,輸入計算機的速度也最快。漢字直觀,承載的信息量遠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漢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數量的方塊字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斷制造新的單詞才能表達不斷出現的新概念。因此,漢字常用的只有幾千字,而英語的詞匯量早已超過40萬,在應對新概念大量涌現的科學發展中并無優勢。
⑸語言是文化傳承的主角,以漢語作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在科學創新中應當具有潛在的優勢。一種文化能夠保持幾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參考的是猶太民族,三千年歷史有兩千年流離失散,卻始終堅守著猶太教和希伯來文。在外界壓力下,猶太人憑著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以一千多萬的人口,贏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華夏文化同樣具有尊重知識和智慧的傳統,是不是也在深處蘊藏著科學創新的基因,從而也有問鼎世界科學頂峰的前景?
初二語文閱讀習題
14.根據文意回答:有人認為漢字沒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4分)
15.指出第⑷段中劃線句運用的說明方法,并結合內容分析其作用。(4分)
16.推敲詞句,回答問題。(5分)
⑴第⑶段中加點的“往往”一詞能否去掉?請結合內容說明。(3分)
⑵細讀第⑸段,說出加點的“潛在的優勢”所指的內容。(2分)
17.結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說明:“砼”字體現了漢字在科學表達方面具有哪些優勢?(4分)
“為了方便讀寫,我國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將‘混凝土’一詞簡化為‘人工石’,后又將這三個字組合成一個新字——‘砼(tóng)’?,F‘砼’字已被廣泛采用于各類建筑工程的書刊中。”
▲
▲
初二語文閱讀答案
14.(4分)漢字復雜難學,歷史上只為少數人所掌握;方塊字不適合于科學表達(“不適用于發展科學”或“邏輯不分明”)。
15.(4分)列數字、作比較。通過具體數據的比較,更鮮明地突出漢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經過搭配,可以構成無限多的新詞”,或“在應對新概念大量涌現的科學發展中具有優勢”)的特點。
16.(5分)⑴(3分)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數情況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國人寫論文都有“論證不嚴、邏輯不清的毛病”,與事實不符,語言不嚴密。
⑵(2分)(以漢語作為載體的中華文化)具有尊重知識和智慧的傳統(或“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
17.(4分)“砼”字讀寫方便,輸入計算機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頭”的意思,可見漢字直觀,信息量大;“砼”這一新字由三個簡單的字合成,可見漢字構造新詞的信息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