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學習方法精選
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慢慢根據自己的規律……初入高三,告別高二的灑脫;初入高三,莫對明天彷徨;當我們走過高三,驀然回首:高三,不過如此!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高三歷史學習方法精選,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精選一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在學習秦朝時,可簡單設計為:
建立(包括時間、人物、都城)
鞏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榮(指具體表現)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這一簡單的方法后,在今后學習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時,就可以自己來歸納學習,對每一朝代的特點可以自己補充。
在這些大致內容列出來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么有些城市經常被作為首都,選擇首都的標準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些標準?再比如,為什么有些朝代能堅持幾百年,有些朝代卻如曇花一現,各個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歷史當中,要培養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識,這個世界沒有什么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會極大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預見能力。
精華在線的幾位歷史老師,在教學當中,都非常注重幫助大家列好知識框架,可見這一點,在歷史的學習當中,是極為重要的。
二、補充史實和教材觀點
大綱列好之后,我們可以在大綱之內補充基本史實。根據每個章節內容,添加重點歷史史實的各種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
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
在對歷史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去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誰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當時什么樣的社會情況影響之下。歷史是事件的組合,一個個的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們可以盡力去還原這個事情,大家都很愛聽____老師的課,就是因為他能講歷史講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還能順便把這個事情的所有內容都記住了。
三、牢固掌握學習公式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汗賵?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 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后、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于一戰等。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于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愿。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顒觾热莅ń洕畏矫娴氖录?、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筑、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俳洕?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凼止I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苌唐方洕?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傭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后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殴糯?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平F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蕩、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菄H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⑵ 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態過程:準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歷史這一科也是精華在線的強勢學科,隋子輝老師等歷史老師也組成了講話在線的歷史名師團隊。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老師們的課程來學習,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祝大家的歷史成績在新學期能步步升高,力爭奪魁!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精選二第一,興趣至上--對歷史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第二,方法為主
1.讀歷史教材。"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5.解題的思考。進入高三,考試會相應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試策略并鍛煉一定的解題能力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結合自己的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而解題則需要注意:一是"解",即想盡一切辦法解答問題;二是"思",即解題后的回顧和反思,總結出解題方法并糾正思維誤區;三是"歸",即將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教材相印證,回歸課本。剖析題目的命題意圖、難點、關鍵點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變形關鍵要素,這種能力需要慢慢培養。
第三,心態為輔--保持一顆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這是試題調研的老師對咨詢求助的高三同學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平常學習歷史時,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萬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礎知識的學習。歷史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慢慢根據自己的規律去學習,到最后讓我們厚積薄發,這樣才能使我們取得最后的勝利。
高三歷史學習方法精選三一、提高學生的歷史興趣,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以趣引學”應該就是此道理,所以新高三的第一堂歷史課上并沒有急于上新課,而是根據新高三特點量身而定做了一堂學習通史的課和之前模塊的區別,通過講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例,引導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觀點轉變;用他們所熟知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帶動課堂氛圍,讓他們對歷史產生好奇心,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歷史課堂。
二、課前預習、課上聽講、課下復習這三個環節
雖是老生常談,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課前預習對于學習必修時是有很大的目標性(因為有課本),可是對于新高三卻成了一個難題。他們沒有找到預習的方法(開始要把之前的5本書融合到一起),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了解。另外,學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課上應勤于思考,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復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記筆記是聽課過程當中的有效輔助形式,很好的利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筆記之前,心里要打好鋪墊,做好預習工作,有針對性的記錄重難點、疑惑之處。能讀懂老師的講解意圖,把握時機記錄。
整理過程中要敢于提出質疑,時刻問為什么,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思考的延伸。
充分運用復習的手段,鞏固學習效果。溫故而知新,及時回頭望望,看的次數多了遺忘的就會逐漸減少。復習方式多種多樣,但都要求學生真正去落實,去行動。
三、運用靈活方法,增強記憶能力
“對史實的掌握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記憶基礎歷史知識,是歷史課堂教學的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
1.利用歷史故事幫助記憶。
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成語典故和小故事,它們是幫助我們記住歷史人物及其史實的有效途徑。首先要注意積累故事。包括老師上課時講到的,同學之間相互講到的以及通過媒體看到的,要積累起來,這也是歷史知識的積累。其次,可以依據歷史人物及其事件搜集或編歷史小故事,然后在課堂上講,在同學們中間講,也可以講給自己的朋友聽,這樣我們就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還可以舉行講故事比賽,看誰講的故事最精彩??梢远▊€計劃,如每學一節課或學一個歷史人物,都編一個小故事。
2.前后聯系記憶。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把教材組織得先后有序,使講課既能一環扣緊一環,又可啟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結合鞏固舊知識,做到溫故而知新。如講《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教師可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史實有機地聯系起來,啟發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在歷史演變中的因果關系和規律。教師講新課前,可啟發學生聯系舊知識。如問:“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于哪一年?結果怎樣?”并引導學生看課本中的插圖,找出《南京條約》中割香港和開放五口通商的地點,明確通商口岸僅限于東南沿海。導入新課后,即闡明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遭到拒絕以后,就陰謀發動侵略中國的新戰爭。
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歷史之中,只要善于用腦,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和我們的生活中,隨時可以學習,并為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