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詩詞學習常用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語文古詩詞學習中的常用典故。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1、投筆:《后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后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后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折腰:《宋書·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后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后,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后血變成了碧玉。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6、鴻雁:《漢書 蘇武傳》,匈奴單于欺騙漢使,說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漢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貧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7、尺素: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尺素”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8、青鸞:《山海經》載,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讓一只青鸞報信。后人便用“青鸞”“青鳥”借指傳遞書信的人。如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9、雙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0、五柳:陶淵明《五柳先生傳》載:宅邊有五柳樹,因以號為焉。后來“五柳”就成了隱者的代稱。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負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11、東籬: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嫻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12、三徑: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的句子,后來“三徑”就用來指代隱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13、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14、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別。后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5、南浦:屈原《楚辭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后來常用來指稱送別地。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16、陽關: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后來就把送別時唱的歌曲稱作“圍城”、“陽關”。
17、柳岸:古人送別有折柳的習俗,后來就用“楊柳岸”指送別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8、風騷:原指《詩經》的《國風》,《楚辭》的《離騷》,后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19、雕蟲:語出漢代楊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后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如李賀《南園十三首》“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當年遼海上, 文章何處哭秋風?”詩中“雕蟲”句的意思是說吟詩作賦是沒有什么大用處的技藝。
20、鴻鵠:《史記 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涉少有鴻鵠之志,后揭竿起義大澤鄉。后來就以“鴻鵠”比喻有遠大志向。如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
21、杜鵑:俗稱布谷,又叫子規、杜宇、望帝。望帝傳說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后來多用“杜鵑”來渲染哀怨悲凄的氣氛或思歸的心情。
如辛棄疾《定風波》:“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文天樣的《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22、鷓鴣:鷓鴣的鳴叫聲似說“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l、黍離:《詩經 黍離》中有“彼黍離離”的句子,是說東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到長滿禾黍,由此悲嘆宮室宗廟的毀壞。后來常用“黍離”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如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4、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數端,謂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時余光所照之處,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此句意思是:早年的時光消逝,如果珍惜時光,發憤圖強,晚年并不晚。
如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意思是不要說日落之時天色已晚,滿天的紅霞依然很瑰麗。
25、商女: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作為不顧國家存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26、杜康:《說文解字》中說: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發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后就用“杜康”作為酒的代稱。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27、瑟瑟:原為綠色寶石的名稱,后來借指綠色。
如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8、紅豆: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子”,常用 以象征愛情或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29、雞黍:《論語》載,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落了后,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如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30、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
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31、梅花落:曲調名。如:
高適《塞上聽吹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巧妙拆分《梅花落》曲名,運用通感,由聽覺訴諸視覺,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思念家鄉的強烈感情。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由《梅花落》的笛聲想象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時的心境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出了冷落的感受。
32、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編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33、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征人為多。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4、行路難:古曲名,多言世路艱難及離別傷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李益《從軍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