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及液化現象》期末復習測試題
液化是放熱過程,液化的兩種方式: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關于物理的液化及液化現象復習題和答案解讀,歡迎大家參閱!
《液化及液化現象》期末復習測試題
一.選擇題(共25小題)
1.無論是嚴冬還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調的房間窗戶玻璃表面,有時都會出現小水珠,那么,關于這種現象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
B. 夏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著在玻璃的內表面
C. 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內表面
D. 無論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現在玻璃的外表面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夏天,室外溫度高,室內溫度低,室外的水蒸汽液化,小水珠在外面;冬天,室內溫度高,室外溫度低,室內水蒸汽液化,水珠在內表面.
解答: 解:酷暑的夏天使用空調,室內溫度低于室外溫度,窗戶玻璃比室外空氣溫度低,室外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為小水珠凝結在玻璃外表面.
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調,室內溫度高于室外溫度,窗玻璃比室內溫度低,室內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液化,小水珠凝結在玻璃的內表面.
故選B.
點評: 當室內溫度高室外溫度低時,室內水蒸汽液化;當室內溫度低室外溫度高時,室外水蒸氣液化.不應弄混了.
2.柴靜錄制的紀錄片“蒼穹之下”使人們對霧霾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霾”是指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空中而形成的空氣渾濁現象,它和“霧”一起稱為“霧霾”.有關霧和霾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霧是液化現象引起的,液化過程中要吸收熱量
B. 霾是擴散現象引起的,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
C. 汽油燃燒將內能轉化成化學能,燃燒不充分排出的尾氣是造成霾的原因之一
D. 電能清潔無污染,因此電動汽車的開發利用將有效減少霾的產生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分子的運動;能源的利用和對環境的危害.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分子熱運動、內能;能源的利用與發展.
分析: 物體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物體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物體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升華;物體由氣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華;
霧霾天氣主要是由空氣中固體顆粒物造成的;
燃料燃燒時把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電能屬于清潔能源.
解答: 解:
A、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液化過程中要放出熱量,故A錯誤;
B、霧霾天氣主要是由空氣中固體顆粒物造成的,霧霾不屬于分子的運動現象,故B錯誤;
C、燃料燃燒時將化學能轉化為內能,不是內能轉化成化學能,故C錯誤;
D、電能清潔無污染,電動汽車的開發利用是有效減少霾的產生的措施,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液化、分子的運動,能源的利用,知識點較多,屬于基礎題.
3.如圖所示的四種現象中,其物態變化屬于液化的是( )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判斷出屬于液化的物態變化,要弄清液化的特點,液化是由物體氣態變為液態的變化過程,可根據四個選項中所給物理現象的特點來進行判斷.
解答: 解:
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態變成液態,屬于熔化現象,故A不符合題意;
B、露珠逐漸消失,水珠變成水蒸氣,屬于汽化現象,故B不符合題意;
C、電熨斗冒出白霧,是電熨斗內冒出來的溫度較高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故C符合題意;
D、樹枝上形成“霧凇”,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 判斷物態變化主要看物體由什么狀態變為什么狀態,然后根據各種物態變化的概念得出結論,物態變化是中考必考的一個知識點.
4.生活中人們發現,如不小心被同樣溫度的液態水和水蒸氣燙傷,往往是被水蒸氣燙傷更嚴重.對這種現象的研究,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水蒸氣液化時會放出更多熱量
B. 水蒸氣與液態水的化學性質不同
C. 水蒸氣液化時,水的內能減少
D. 水蒸氣與液態水燙傷都可能導致人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下降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被100℃的水蒸氣燙傷,往往比100℃的水燙傷更嚴重,是因為水蒸氣比水多了一個液化放熱的過程,所以會嚴重些.
解答: 解:
A、水蒸氣液化時會放出更多熱量,故A正確
B、水蒸氣與液態水是同種物質,化學性質相同,故B錯誤;
C、水蒸氣液化時放出熱量,內能減少,故C正確;
D、水蒸氣與液態水燙傷會造成皮膚損傷,都可能導致人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下降,故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液化現象的理解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5.生活中我們常看到“白氣”,下列有關“白氣”形成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文藝演出時舞臺上經常施放“白氣”,這是干冰在常溫下的升華現象
B. 夏天從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圍冒“白氣”,這是空氣中水蒸氣的凝華現象
C. 深秋淸晨的河面上經常出現“白氣”,這是河面上水蒸氣的汽化現象
D. 冬天水燒開后壺嘴處噴出“白氣”,這是壺嘴噴出水蒸氣的液化現象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應用題;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解決本題要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小水珠;物體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
解答: 解:
生活中的“白氣”是液態的小水滴懸浮在空氣在的現象,都是由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
A、演出時舞臺上出現的“白氣”,是干冰升華吸熱,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
B、冰棍周圍冒出的“白氣” 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低的冰棍液化形成的;
C、河面上出現的“白氣”,是河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遇到低溫空氣后液化形成的;
D、水燒開后壺嘴處噴出的“白氣”,是壺中高溫的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氣,噴出壺嘴后遇到溫度較低的空氣液化形成的.
故選D.
點評: 該題通過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考查了學生對物態變化的理解情況,解題的關鍵是先搞清楚變化前后物體的狀態,再確定物態變化名稱.
6.物理課上,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先讓學生觀察盛有干冰(固態CO2)的容器外壁出現一層白霜的現象,接著學生用鑷子夾取一塊干冰放入裝有常溫水的燒杯中,令人驚訝的現象出現了:水立刻劇烈“沸騰”起來,內部有大量氣泡產生,水面上方出現大量白霧.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白霜是凝固現象 B. 氣泡內主要是水蒸氣
C. 氣泡內主要是二氧化碳氣體 D. 白霧是水蒸氣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根據凝華、升華、液化、汽化等的概念,結合實驗中的現象可逐一做出判斷.
解答: 解:A、白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容器壁發生凝華形成的,不是凝固,故A錯誤;
BC、由題意可知,“氣泡”內主要是干冰升華形成的二氧化碳 氣體,不是水蒸氣,故B錯誤、C正確;
D、水面上方的白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了解各個物態變化的概念,并能結合實例進行分析與辨別,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7.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加熱試管使水沸騰,對觀察到的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
A. 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氣”是汽化成的水蒸氣
B. 加熱使水升溫是通過做功的方式改變水的內能
C. 小葉輪的轉動說明永動機是可以實現的
D. 小葉輪轉動,水的內能轉化為葉輪的機械能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能量的相互轉化;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
專題: 熱和能.
分析: (1)物質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
(2)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
(3)應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答題;
(4)給試管中的水加熱,燃料燃燒的化學能轉化成水的內能,高溫的水蒸氣推動葉輪轉動,說明內能轉化成了葉輪的動能.
解答: 解:
A、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氣”,是水蒸氣上升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錯誤;
B、加熱使水升溫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改變水的內能,故B錯誤;
C、永動機違反了能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實現的,故C錯誤;
D、燃料燃燒的過程是化學能轉化為內能,這種內能傳遞給水,水沸騰汽化為水蒸氣,高溫的水蒸氣可以驅動葉輪轉動,水蒸氣自身的溫度會降低,內能會減少,轉化成了葉輪的機械能,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物態變化、改變內能的方式、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的轉化,是一道綜合性題目.
8.如圖所示四個實例中,與“霧凇”形成的物態變化相同的是( )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1)判斷物態變化現象首先要知道各種物態變化的定義,然后看物體是由什么狀態變為了什么狀態,從而得出結論;
(2)物質由氣態放熱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選項中哪個生成物是固態,再看是否由氣態形成,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解答: 解:
冬天,空氣中的水蒸氣驟然遇冷直接變成小冰晶附著在花草樹木上,就是霧凇,屬于凝華現象.
A、山間的“云海”,“云”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故A不符合題意;
B、瓜葉上的“霜”屬于凝華現象,故B符合題意;
C、花草上的“露珠”,“露”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
D、江河的冰雪“消融”屬于熔化現象,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我們生活中的物態變化現象,看物體由什么狀態變為了什么狀態,根據物態變化的定義來判斷.
9.祖國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畫,圖中的描述屬于液化的是( )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1)在一定條件下,物體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氣態之間會發生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態變化;
(2)物質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由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
解答: 解:A、冰雪消融屬于熔化現象,故A錯誤;
B、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 冷液化為液態的小水滴,附著在植被表面,故B正確;
C、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為固體的冰晶,附著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錯誤;
D、冰雕變小,是冰發生了升華現象,變成了水蒸氣;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分析生活中的熱現象屬于哪種物態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另外對六種物態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10.小紅吃雪糕時,看到雪糕周圍冒“冷氣”,由此她聯想到了冬天用開水泡方便面時碗里冒“熱氣”的情景.以下是她對“冷氣”和“熱氣”的思考,其中正確的是( )
A. “冷氣”和“熱氣”本質是相同的,他們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氣
B. “冷氣”和“熱氣”本質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氣
C. “冷氣”和“熱氣”本質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氣”和“熱氣”本質是相同的,但水蒸氣來源不同,前者來源于空氣中、后者是由熱水汽化生成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人眼看見的“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解答: 解:看到雪糕周圍冒“冷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冰冷的雪糕液化成的小水珠;泡方便面時碗里冒“熱氣”是碗里蒸發出的水蒸氣,在上升過程中,遇到溫度較低的空氣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它們的本質是相同的,都屬于液化現象.
故選D.
點評: 本題需要注意無論“冷氣”和“熱氣”都是人眼看見的,成分就是小水珠,不是水蒸氣.
11.在北方的冬季,常見的幾種物態變化現象中,屬于液化的是( )
A. 室外凍冰的衣服變干
B. 房間窗戶玻璃的內表面出現冰花
C. 湖面結了厚厚的一層冰
D. 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氣”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應用題.
分析: 物體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物體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物體由液態變為氣態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兩種方式是蒸發和沸騰.物體由氣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液化.物體由固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升華.
解答: 解:A、凍冰的衣服變干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是升華.不合題意.
B、寒冷的冬夜,窗戶玻璃溫度很低,室內溫度較高的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玻璃窗會放出熱量,直接變成固態的小冰晶附著在窗玻璃的內側,就形成了“冰花”,這種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屬于凝華現象.不合題意.
C、湖面結冰是水由液態變為 固態,是凝固.不合題意.
D、白氣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由氣態變為液態,屬于液化現象. 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于生活中物態變化的分析能力,物態變化是中考必考的一個知識點.
12.熱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現小的露珠,這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
B. 夏天揭開冰棒包裝后會看到冰棒冒“白氣”,這是升華現象,需要吸熱
C. 擦在皮膚上的酒精很快變干,這是升華現象,需要吸熱
D. 冬天的早上,有時地面上會出現白色的霜,這是凝固現象,需要放熱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汽化及汽化吸熱的特點;生活中的凝華現象.
專題: 應用題;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1)物質從固態到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做做汽化,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叫做液化;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
(2)吸收熱量的物態變化過程有:熔化、汽化和升華;放出熱量的物體變化過程有:凝固、液化和凝華.
解答: 解:
A、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現小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該選項說法正 確;
B、夏天揭開冰棒包裝后會看到冰棒冒“白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冰棒凝結成的小水滴,屬于液化現象,該選項說法錯誤;
C、擦在皮膚上的酒精變干.是汽化現象,汽化吸熱,該選項說法錯誤;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出現白色的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該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三種物質三種狀態之間六種物態變化,都是基礎性的,要求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加強對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儲備,以便能夠靈活應用.
13.牙科醫生在給病人檢查時要用到一個小的平面鏡,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總是先放到酒精燈上烤一下,再放入病人口中,這樣做是( )
A. 為了衛生,放在酒精燈火焰上燒一下,能殺死病菌
B. 為了讓病人不感到太涼,所以要放在火焰上烤一下
C. 純屬職業習慣,其實不烤也行
D. 防止水蒸氣液化,對于他看清病情是有利的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平面鏡的應用.
分析: 明確小平面鏡在此時的作用是理解平面鏡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總是先放到酒精燈上烤一下的關鍵.也是此題的突破口.
解答: 解:醫生為了看清病人口腔內無法直接看到的位置的病情,需要借助小平面鏡,即將平面鏡放入口中,通過看該部位平面鏡中的像來觀察病情.當冷的平面鏡放入溫暖且水蒸氣非常多的口腔內,會有水蒸氣遇冷液化而吸附在平面鏡上,導致醫生看不清發病位置的像.為了看清病情,就要防止水蒸氣液化,所以給平面鏡加熱一下.
綜上分析,故選D
點評: 從使用小平面鏡的目的入手可突破此題.
14.如圖是用水壺燒開水的情景,下列關于離壺嘴較遠的地方“白氣”比較濃,而靠近壺嘴的地方卻沒有“白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水蒸氣液化需要時間,靠近壺嘴處的水蒸氣來不及液化
B. 靠近壺嘴處的溫度比較高,水壺噴出的高溫水蒸氣難以液化
C. 靠近壺嘴處的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原有的水蒸氣難以液化
D. 離壺嘴較遠處空氣中原有的水蒸氣比靠近壺嘴處空氣中原有的水蒸氣多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
專題: 汽化和液化、升華和凝華.
分析: 生活中看到的白氣都是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形成白氣有兩個條件:有水蒸氣存在,溫度比較低.
解答: 解:燒水時看到的白氣是水壺內出來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壺嘴處溫度比較高,從壺內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在壺嘴遠處,空氣溫度比較低,壺內出來的水蒸氣遇冷的空氣液化形成小水珠.
故選B.
點評: 生活中看到的白氣都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水蒸氣的來源不同,有的來源于空氣、有的來源于口中、有的來源于容器內.
15.如圖,把一塊金屬“鎵”放在手心,很快就變成了一顆晶瑩的液滴,像雨后荷葉上的水珠,在手心滾來滾去.據此現象,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金屬“鎵”液化,需要吸熱
B. 手對金屬“鎵”做功,“鎵”的內能增大
C. “鎵”的熔點低于手的溫度
D. 可以用金屬“鎵”來制作餐具
考點: 液化及液化現象;熔點和凝固點;做功改變物體內能.
專題: 熱和能.
分析: 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的過程叫凝固;晶體在熔化時溫度保持不變,這溫度就叫晶體的熔點.
解答: 解:A、表演者將一塊金屬“鎵”放在手心,金屬“鎵”很快熔化成了一顆銀白色的液滴,這是熔化過程,故A錯誤;
B、金屬“鎵”熔化過程中是通過熱傳遞的方式增大內能,故B錯誤;
C、該現象說明該物質熔點很低,低于表演者手掌的溫度,故C正確;
D、該金屬熔點太低,不能用來做餐具,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熔點和凝固點的認識和了解.是一道基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