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的由來是什么
寒露節氣的由來是什么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屬于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歷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是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時期的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如果說“白露”節氣標志著炎熱向涼爽的過度,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么“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征,標志著天氣由涼爽向寒冷過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的氣候特征
我國傳統將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一候二候三候分別是什么
1、鴻鴈來賓。鴈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后至者為賓。《通書》作來濱。濱,水際也,亦通。
2、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云: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于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
3、菊有黃華。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寒露三候具體解釋
一候鴻雁來賓
從白露到寒露期間,大雁會飛往南方過冬。
為了在長途飛行中保持體力,雁群還需要經常變換隊形,由“頭雁”帶隊的雁群有時會飛成一排成“一”字隊形,有時會飛成“人”字隊形。
在“人”字隊形中,由于前面的大雁扇動翅膀會帶動氣流,后面的大雁遇到的空氣的阻力就會減少,能節省下不少體力呢。
雁群們一邊飛一邊還會發出這樣的叫聲,大雁們的叫聲是用來表達互相照顧、呼喚,指示起飛或者是停下來休息的的信號。
早些到達南方的大雁會先找好地兒,安下家來,就像是那里的主人一樣,按照古人的說法,先到為主,后至為賓,那么,那些晚到的大雁就會被當成賓客一樣對待啦。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
雀是指小鳥;大水指的是大海;蛤是指蛤蜊類的貝殼,那么這句“雀入大水為蛤”呢,說的是小鳥都飛進了大海變成了條紋色澤都很相似的貝殼。
在深秋寒露時節,古時候的人并不知道大部分的鳥兒都飛去哪了,而此時正好是蛤類大量繁殖的時候,古人呢就以為鳥雀都是變成了蛤蜊啦。
三候菊有黃花
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代表著什么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通常出現在公歷的10月8日或9日,它標志著秋季進一步深入,天氣逐漸變冷,露水漸成霜,所以稱為“寒露”。在中國民間,寒露代表著一個時節的開始,它是秋末冬初的分界點,與寒意的來臨相關。
在寒露節氣期間,天氣變冷,人們可采取一些措施進行防寒保暖,如穿上棉衣、棉褲,多吃一些補品以增強體質。同時,寒露時節也是許多農作物收獲的季節,包括水稻、蘋果、橙子等,人們會品嘗各種時令的美食,感受秋末的宜人氣息。
總的來說,寒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在中國文化中充滿了詩意和文化價值。在當代社會,寒露也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而是對人們健康和生活的一種提醒和警示。在寒露這個節氣里,我們應該注意保暖健康,同時也要銘記歷史和文化的意義,讓這個豐富多彩的節氣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