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節氣的傳統習俗
寒露節氣的傳統習俗
1、吃芝麻
民間一直都流傳著“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因為芝麻正是在此時成熟收獲。且秋季天涼、燥意明顯,吃芝麻,此時吃芝麻對身體大有益處。
2、飲菊花酒
寒露時值農歷九月,又稱“菊月”。人們有賞菊、喝菊花茶、飲菊花酒等習俗。
3、吃螃蟹
寒露前后,正是秋風送爽、菊黃蟹肥之時。因此,品蟹也是自古以來寒露節氣習俗之一。
4、吃柿子
俗話說“寒露吃柿子,四季好身體”,寒露節氣前后是柿子成熟的季節,也是人們應季吃柿子的時候。
5、登高
由于重陽節在寒露節氣前后,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節氣的習俗。
寒露節氣介紹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斗指戊;太陽到達黃經195°;在每年公歷10月7日-9日交節。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干支歷戌月的起始。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進入寒露,時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并且秋燥明顯。
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干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呈現冬天景象。寒露傳統習俗主要有賞楓葉、吃芝麻、吃螃蟹、飲秋茶等。
歷史淵源
寒露,是干支歷酉月的結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會發現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后,太陽高度繼續降低,氣溫逐漸下降。寒露與白露節氣時相比氣溫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稱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晝夜帶寒意。
在中國民間,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諺言,其意為經過白露節氣后,露水從初秋泛著一絲涼意轉為深秋透著幾分寒冷的“白露欲霜”。關于寒露的諺語還有:“寒露過三朝,過水要尋橋”,指的就是天氣已帶寒意,不能像以前那樣赤腳趟水過河或下田了。寒露期間,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溫差變化。從潔白晶瑩的露氣轉為寒冷欲凝,生動地反映出氣溫的不斷下降。隨著寒氣增長,萬物也逐漸蕭瑟。
寒露節氣的天氣特點
氣溫降得快
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氣的一個特點。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過后,溫度下降8℃、10℃已較常見。不過,風雨天氣大多維持時間不長(華西地區除外),受冷高壓的控制,晝暖夜涼,白天往往秋高氣爽。
平均氣溫分布差異大
10月份,我國平均氣溫分布的地域差別明顯。在華南,平均溫度大多數地區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還沒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間,東北南部、華北、黃淮在8-16℃之間,而此時西北的部分地區、東北中北部的平均溫度已經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區平均溫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節氣適合的運動
寒露時節到來之際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慢跑。寒露時節,運動養生要特別注意避免太過激烈的運動,要順應人體內陰陽調和之氣。而過于劇烈的運動會導致出汗量大增,最后傷耗陽氣,導致體內陰陽之氣無法平衡。另外一方面,在寒露時節應該適當地增加運動量,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增強抵御嚴寒的能力。因此,在這個時節,“動靜相宜”的運動方式也就成為了運動養生的一個主要特點。慢跑大概是最符合這個特點的運動。通過慢跑可以增強人體機體的能量消耗,促進身體進行新陳代謝。而在慢跑過程中,人體會吸入大量的新鮮空氣,這樣可以有效增強心肺功能,使人精力充沛,預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寒露養生食譜
進入寒露,此后天氣逐漸轉冷,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這一時節又是各種疾病的多發期,所以要因時制宜,安排好日常的飲食起居,增強機體免疫力。
大棗蓮子銀杏粥
原料:百合30克、大棗20枚、蓮子20克、銀杏15粒、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蓮子先煮片刻,再放入百合、大棗、銀杏、粳米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粥稠時加入冰糖稍燉即成。
功效:養陰潤肺,健脾和胃。
香菇冬瓜球
原料:香菇、雞湯、淀粉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精鹽、姜、味精、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水發、洗凈;冬瓜去皮洗凈,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用;姜洗凈切絲;將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姜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后,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補益腸胃,生津除煩。
苡仁燉豬蹄
原料:苡仁200克,豬蹄兩對,料酒、姜、蔥、鹽等適量。
做法:將豬蹄洗凈開邊,與苡仁同放入鍋內,加入少量水、料酒、姜、鹽等,先用大火煮開后,改用文火慢煮兩個小時左右,豬蹄爛熟即可。
功效:補益氣血,去濕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