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由來和意義
三伏天的由來和意義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
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千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最早的記載是在《史記·秦紀六》中:“秦德公二年初伏。
秦德公是秦憲公之子,秦武公之弟。秦武公二十年(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后,群臣未立秦武公之子公子白為君,而是擁立秦德公為君。
秦德公繼位后,重大舉措是將秦國國都遷到雍 (今陜西鳳翔)。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郎峙祭祀天帝,占卜吉利后住進雍城大鄭宮。這樣秦國子孫可以黃河飲馬,梁國、芮國都來納貢。秦德公遷都,為以后的秦穆公時代強盛打下了基礎。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歷法中設置伏日,并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
三伏天的計算方法
三伏的初伏10天,中伏一般20天,也有10天的,末伏10天.
關于三伏天的計算方法,需要先解釋一個名詞,“庚日”
我國古代流行“千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王、”10個天千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于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今年的“三伏”就是“加長版”,長達40天,其中“中伏”20天
三伏天中哪個伏天最熱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歷“三伏天”,既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間。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松,經絡氣血流通,有利于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里),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這就是說,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三伏天是減肥最佳時間嗎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對于想要通過健康飲食來減肥的人來說,三伏天確實是一個適合減肥的時期。在三伏天,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素來支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夏季三伏天養生幾大要訣
1、晚睡早起午覺補
晚睡并不是提倡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們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入睡時間不要超過23點,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中醫認為“春生夏長”,人體陽氣在夏天處于旺盛狀態,如果經常睡懶覺,就違背了人體陽氣的季節變化。午睡有利于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睡不宜超過1小時,以30~60分鐘為宜。
2、別太貪涼
長時間呆在空調房里,身體調節能力容易失調,出現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攝氏度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攝氏度;讓空調風往上吹,避免直吹身體,還要護好頸、背、腹、腰、腿等部位。
3、飲食開胃
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因此,“開胃”是夏季養生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