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岳麓版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東晉建立
公元316年,匈奴貴族攻破長安,西晉滅亡,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導和王敦的擁戴下于公元317年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即晉元帝。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南朝
公元420年,掌握東晉實權的大將劉裕,廢晉帝自立,東晉滅亡。劉裕滅晉后,建國號為宋。從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稱“南朝”。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東晉門閥政治特點
1、人品的評定由西晉“二品系資”,猶重德、才,進一步演化成完全以血緣關系區別的門閥高下為標準,德、才已不在考慮之列。
2、戶籍上的士庶界限,一般說不再是以九品官品之有無,而是由血緣關系區別的門閥高低來劃分。
3、在社會風氣上,士庶界限森嚴,即所謂“士庶之際,實自天隔”。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東晉門閥政治的確立以及滅亡
司馬睿得以稱帝,王導王敦兄弟功勞最大,因此晉元帝一直禮待王導,在權力上,王導任丞相,掌大權;以王敦為大,掌全國兵權。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開創了東晉時期“祭在司馬,政在士族”的政治格局,使門閥士族的政治在東晉發展到了最高峰。劉裕建宋后,提拔了一批庶族地主當官,打擊了士族的門閥政治;蕭齊統治階級內部相互殘殺,使士族開始衰敗;侯景之亂時,侯景攻破建康后,曾經對士族產生怨恨心理的他開始大規模鎮壓士族,加之戰亂,使士族在建康者“覆滅略盡”。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三足鼎立
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國號魏,都洛陽。第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222年,劉備為重新奪回荊州,調集所有兵力,親征東吳,結果被東吳大敗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至此,曹、劉、孫三個集團的疆域基本固定。同年,孫權稱王,國號吳,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①資產階級勢力太脆弱,封建勢力過于強大。戊戌變法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一次較量。資本主義盡管在中國已出現。但基礎還非常薄弱,資產階級也剛剛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統治階級無論在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還具有強大的勢力。
②寄希于光緒皇帝?!盎孟胧侨跽叩拿\”,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維新派認為“變之自上者順而易,變之自下者順而難”。因此他們把變法的希望寄于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以獲取廉價的勝利。
③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維新派盡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但對帝國主義本質缺乏認識,一度曾向英、日、美尋求援助,希望他們干涉后黨政變,支持中國變法,結果落空。
?、苋狈婈犞С?。光緒皇帝是一個光桿,手中無一兵一卒。而維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軍隊的支持。大難臨頭,他們才想起了兵權,輕率地把賭注押到袁世凱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⑤敵視革命,脫離群眾。維新派之所以要倡導變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抵制“揭竿斬木”之“憂危”。他們害怕群眾,害怕革命,始終眼睛朝上,是變法運動缺乏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結果頑固勢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戊戌變法的內容
政治:
裁并機構,精簡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等。
經濟:
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
軍事:
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
文化教育:
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等。
戊戌變法的意義
1. 進步意義。戊戌變法頒布的法令雖然絕大多數都是紙上談兵,從來沒有真正實行過,但它表明歷史走向是進步的。在政治上,維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張設立議會,限制過重的皇權,希望通過改良的道路逐步變封建專制制度為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他們的宣傳、影響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在經濟上,維新派要求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這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2. 愛國意義。剛剛登上政治舞臺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面對著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呼吁“保國”,反對“瓜分”,是近代中國摸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一場愛國運動。尤為可貴的是,他們把自己的政治要求匯入到救亡運動中,使變法運動與救亡運動結合起來。對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維新運動帶有全民運動的性質。
3. 啟蒙意義。維新派在中國最早創辦近代報刊,把舊式書院和私塾逐漸轉變為近代學校,廣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學術性的社團。他們大力提倡西方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打開了知識分子的眼界,使他們重新認識世界,為后來人們接受新思想掃除了一些障礙,這種思想影響不會因政變而消失。一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旋渦中,這正是維新運動的群眾基礎。戊戌變法之后,人們追求的社會目標有了明顯的變化,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優秀人才已不單向官僚階層聚集,轉而向其對立面轉化。戊戌思潮過后,不僅大量的青年學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陣營,相當數量的老一代知識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團,另擇他途。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的影響
雖然,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后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并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
公車上書內容
“公車上書”提出了四項解決辦法:
一、下詔鼓天下之氣?;实凼紫确畔伦饑?,下罪己詔,帶頭進行自我批評,這樣就可以振奮士氣,鼓舞人心。而且還要下詔懲罰那些主張求和、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大臣,獎賞那些有功之臣,并且提拔那些有做為的人才。
二、遷都定天下之本。主張遷都西安。他認為京師近海,容易受到外國的威脅,而且在當前旅順和威海衛失陷的情況下,困守京師,失敗的可能性極大。遷都以后,可以憑借西安天然的地理優勢,來抵抗日本可能的侵略。同時可以把對日的賠款用于軍費。
三、練兵強天下之勢??涤袨檎J為近代中國屢戰屢敗的原因在于將衰兵弱。一方面他建議光緒帝責令各州縣推舉精兵良才,以取代那些老弱病殘之兵。另一方面建議從英國購進像 黎姆斯槍(音譯)、 毒氣之炮等精良的武器。
四、變法成天下之治。康有為指出,前面所說的種種策略僅僅是解決當前危機的權益之計,要實現中國的繁榮富強必須進行變法,這才是“立國自強之策”。
公車上書的意義
“公車上書”標志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百日維新
百日維新的內容
百日維新即戊戌變法。
政治:
裁并機構,精簡人員,任用維新人士,準許百姓向朝廷上書等。
經濟:
設立農工商總局和鐵路、礦產總局,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等。
軍事:
訓練新式海陸軍,裁減舊軍隊等。
文化教育:
廢除八股文,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等。
百日維新共持續了多少天
103天。始于1898年6月11日,結束于9月21日。
百日維新失敗的原因
?、儋Y產階級勢力太脆弱,封建勢力過于強大。戊戌變法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一次較量。資本主義盡管在中國已出現。但基礎還非常薄弱,資產階級也剛剛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統治階級無論在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還具有強大的勢力。
②寄希于光緒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運”,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維新派認為“變之自上者順而易,變之自下者順而難”。因此他們把變法的希望寄于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以獲取廉價的勝利。
?、蹖Φ蹏髁x抱有幻想。維新派盡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但對帝國主義本質缺乏認識,一度曾向英、日、美尋求援助,希望他們干涉后黨政變,支持中國變法,結果落空。
?、苋狈婈犞С?。光緒皇帝是一個光桿,手中無一兵一卒。而維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軍隊的支持。大難臨頭,他們才想起了兵權,輕率地把賭注押到袁世凱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⑤敵視革命,脫離群眾。維新派之所以要倡導變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抵制“揭竿斬木”之“憂危”。他們害怕群眾,害怕革命,始終眼睛朝上,是變法運動缺乏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結果頑固勢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