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范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杠 →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谂`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 “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⑴ 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 局限于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 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 ①青銅器鑄造 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谝睙捝F和鋼 發明于春秋時期
春秋-塊煉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領先;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廴?料 煤 冶 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 ①絲織-上古 學會養蠶繅絲 世界最早
西周 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 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 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 鼎盛時期 蘇州、杭州
?、诿蘅?宋末元初 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 代 黃道婆 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 明 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 新石器時代 開始燒制陶器
商代 燒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 燒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燒制出白瓷
隋唐 陶瓷工藝臻于成熟,瓷窯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 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 邢窯(白瓷)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制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占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于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八、有關市的發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 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 也較完備;
(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
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
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志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
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后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開封)
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
商幫的出現 (晉商、徽商勢力最強)
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
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
史實: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并“重租稅以困辱之”
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時期:朝廷昧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系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陟柟谭饨ńy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擔者。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么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 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
?、?后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評價:消極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1)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外因)
(2)表現:
①農村家庭手工棉紡織業破產(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的標志)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和城鄉商品交流發展,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
③城市手工業受沉重打擊
④洋行大量增加
?、葙I辦(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國資本家在本國市場上經營企業,推銷商品的代 理人)和買辦化的商人出現
(3)影響:一方面帶來了災難;另一方面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二、洋務派近代工業的創辦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企業名字 創辦時間 地址 創辦人
安慶內軍械所(最早) 1861 安慶 曾國藩
江南制造總局(最大) 1865 上海 曾國藩李鴻章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馬尾 左宗棠
天津機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興辦近代民用工業
企業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人 備注
上海輪船招商局 1872 李鴻章 中國近代第一家輪船公司
開平礦務局 1878
湖北織布局 1890 張之洞
漢陽鐵廠 1890 中國近代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
3、軍事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封建性企業
特點
(官辦企業)
使用新式機器生產,出現了新的生產力,但企業都是官辦
的(用國家的經費由官吏來辦理),由封建官僚管理。產品
由清政府分配給軍隊使用。一個工廠形同一座衙門。
4、民用工業性質、特點
性質 帶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
特點
(官督商辦)
(官商合辦) 采用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進行生產,生產出的產品除供給國家和軍隊使用外,還投放到市場上,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擴張,客觀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務派創辦近代工業的影響
它引進了西方國家的近代生產方式,第一批近代企業在中國出現了;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員;在客觀上對本國封建經濟起到一定的解體作用,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民用工業的興辦,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總之,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對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起了誘導作用。
四、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鴉片戰爭后,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自然經濟的破壞,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逐漸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
2.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期間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五、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曲折過程?
第一階段:1912民國成立——1918一戰結束(民國初期)
狀況:進一步發展階段(短暫春天、黃金時期)
原因:① 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壓迫,對華輸出的資本和商品都有所減少(客觀外部條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
③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如抵制日貨等以及“實業救國”風氣的形成,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一戰期間,日美加緊侵華,民族工業發展也并不順利
第二階段:1918一戰結束——192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夕)
狀況:發展受挫
原因:① 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加緊對華侵略
?、?封建主義的壓迫控制、封建軍閥混戰,沒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
第三階段: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
狀況:獲得顯著發展(夏天)
原因: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以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而開展的“改訂新約運動”等措施,國民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也得到顯著發展。
(但由于官僚資本的擠壓、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仍然受到阻礙)
第四階段:1937-1945年(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統治后期)
狀況:日益萎縮(秋天,困境)
原因:① 淪陷區,日偽政權瘋狂的經濟掠奪,日本侵華資本膨脹,毀壞或吞并民族工業
?、?國統區,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壟斷地位空前加強。官僚資本乘戰時民族工業之危,吞并民營企業,進行大規模掠奪。
第五階段:1945—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狀況:陷入絕境(冬天)
原因:解放戰爭時期,為內戰籌集軍費,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經濟掠奪措施
?、?國民政府加緊剝削人民,苛捐雜稅多如牛毛;
?、?濫發紙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尋求美國的援助,使美國資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資本依賴壟斷地位排擠壓制民族資本主義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該如何認識?
?、?資本主義的救國強國方案,在近代中國行不通
從實踐結果看:《資政新篇》的無法實施;“百日維新”的失敗;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付諸東流
從理論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產生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帶有對中外反動經濟勢力的依賴性。中國資本主義沒有發展起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社會基礎很薄弱,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和成熟程度,遠不如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因此,中國資產階級擔當不起領導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
實踐和理論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想通過發展資本主義實現近代化,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民族資本主義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是一種革命和進步的經濟成分,既瓦解著自然經濟,又對外國經濟侵略起抵制作用。
隨著它的產生和發展,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階級基礎,因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對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又起著積極的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