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教學模式:345高效課堂(4)
5.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剔除假問題:思維能力的培養,總是從問題開始。合理的問題情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有明顯的意義。可以以教材中的內容創設,可以以生活中的問題創設,也可以以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創設等等。
6.刪除無效教學環節:在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現象和環節。這些環節沖淡了課堂教學的落實,整堂課老師在環節轉換和串聯語上花費的教學時間太多,甚至常常出現一些脫離了本堂課教學目標和任務的多余的教學環節,這樣勢必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益。從另一個面來說,學習天天發生在課堂里,僅僅靠考試、訓練課抓落實是不夠的,必須在每一堂課中把教學目標落實到底。教師不僅要注重反饋和檢測,更要注重檢測后學生的糾正和和落實。
在高效課堂中,教師應盡量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學生接軌,多從學生角度設計問題梯度,多讓學生參與并表達見解。這樣,學生才敢于展現自己的思維、發表自己的見解、張揚自己的知性個性、放飛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課堂上教學環節不要太碎,要給學生一段完整的時間。每堂課最好不要超過10個教學環節,如果一節課超過了10個教學環節,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環節過多,會束縛學生,使學生一直跟著老師的思維跑,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7.歸納總結環節: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往往使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不是非常系統,增加歸納與總結環節,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系統的梳理,體現知識、方法的系統性與規律性。如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演板或口答的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操練,然后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自由更正,讓他們各抒已見,找出錯誤,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并通過訓練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再如在課后引領學生構建知識樹、形成知識主干網絡等就可以讓學生在歸納總結中形成系統的框架,達到運用知識時上掛下聯、左右逢源的效果。
8.減少講與聽,增加說與做:美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其收獲顯著不同。看一遍的收獲是10%;聽一遍是20%;說一遍是70%;動手做一遍(如操作、演練等)是90%。腦電圖觀察表明,看和聽時大腦只有一個興奮點,而說和做時都有多個興奮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減少教師講和學生被動聽的時間,增加學生說、學生做、學生互動的時間,充分相信學生、充分依靠學生和充分解放學生,引導學生自覺、自愿、自主地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感受、體驗、和思考,從中獲得學業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三個輪次復習所體現的24字方針。這是我市多年在復習教學中積淀下來的,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這三個層次環環相扣,依次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對于有效、高效復習具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