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篇一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無論是為深入理解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訓練。教學大綱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 “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
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閱讀障礙;再讀詩歌,疏通大意;三讀感悟,體會感情;四讀品析,揣摩語言。采用師范讀,學生賽讀,互讀互評,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在課堂上有一組同學設計了這樣的朗讀方式“(一生先讀)安得廣廈千萬間(其余生重復‘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其余生重復‘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其余重復‘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共同重復末句)”這樣的朗讀讓課堂進入一個小高潮。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四個層次的理解,層層深入,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預定目標,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未來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地前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篇二
這節課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聽課老師的好評。但課后回顧時,我有如下反思:
一、這節課的成功之一在于我一改過去常用的串講法,采用了誦讀法進行教學
這是一首抒情詩,最能體現出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在制訂的三個學習目標中,主要以“朗讀訓練”為重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的過程就是由口入心的過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過程。以誦讀法教授古詩文,自然、親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內容了解、感情體會、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調、風格等內在美的感悟、欣賞。在這節課上,我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多種形式的讀貫穿全課,要求學生在讀準、讀順、讀懂的基礎上讀出詩的味道,讀出作者的形象,讀出自己的感悟。整節課書聲瑯瑯,效果極好。深刻的印象就是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順勢點撥學生的寫作方法。比如,在指導第一小節的朗讀中讓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從找到的字詞句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概括出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第二節借事抒情,第三節借細節抒情,第四節直抒胸臆,使文章感情達到高潮。這樣便于學生體會抒情在文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讓學生體會學習文章的細節描寫
比如第一節中的“飛”“灑”“掛胃”“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學生不難體味出詩人焦灼、苦痛的心情。第二節“倚仗自嘆息”不僅可以想象出詩人氣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窺視到詩人悲嘆群童抱草,屋破難修的無可奈何的心情。第三節中的“嬌兒惡臥踏里裂”一句,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惡臥”二字上,我就引導他們可能由于孩子的睡相不好蹬破了被子,還有就是被子本來就不結實了,恰巧孩子一蹬就破了,從而體會作者換不起被子的生活窘迫之景。“嬌兒”二字寫出了詩人對孩子的疼愛之情,而絕無怨恨之意。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理解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是田園荒蕪、戰亂頻仍、生靈涂炭、民不聊生,到處是饑餓哀號、流血死亡的時代背景了。第四節六句,直抒感慨,表達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詩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由小及大,一想到飽經喪亂、顛沛流離的“天下寒士”,在此風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滅了“小我”,為天下受苦受難的人們振臂高呼,發出了黃鐘大呂般的強音。在小結的過程中我再用抑揚頓挫、滿含激情的語調說出下面這段話: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飽受了戰亂之苦,寫下了許多浸透著血淚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人們稱之為“詩史”,他本人也被稱為“詩圣”。這時,教師補充“世界和平理事會”把杜甫命名為“世界文化名人”的內容,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確實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
整節課,我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引導者的地位,教學問題的落實始終由學生來完成,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因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我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品嘗了失敗,發現了不足。在開頭初讀把握較長句子的停頓時,對學生朗讀節奏的劃分指導不夠,以致在這一環節耗時過多,影響了后面的教學環節;在質疑中給學生時間不足,不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對學生發言的評價不夠到位等。這些都有待日后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篇三
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時主要設計兩方面重點:情境導入和有效朗讀。
新課改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詩圣”杜甫的詩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面對的是一群14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年代,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的限制,對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改變黑暗現實愿望的古代詩歌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如何為學生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感情氛圍,從而實現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備課組活動中,我聽取了同行的意見后,這樣導入新課:在我們祖國燦爛的文學史中,唐詩是一串璀璨奪目的明珠。在這串明珠中,杜甫的詩作以其強烈的時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獨占鰲頭,被譽為“詩圣”。 那他怎么會淪落到身居簡陋草堂的地步?在這個條件惡劣的地方,大詩人又會有怎樣的遭遇和感慨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跟隨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去了解一下。
接下來我簡要的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 唐肅宗上元二年(744年)秋天,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必定會受到感染。精心設計的導語營造出了濃濃的學習詩歌的氛圍,把學生帶進特定的情境中,為下面我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濟世情感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有效誦讀方面的設計原因和對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課教學按照學習的漸進性原則安排了四個層次的誦讀,初讀感知,掃除字詞障礙;再讀詩歌,疏通詩歌大意;三讀感悟,體會作者感情;四讀品析,揣摩精美語言。采用教師范讀,互讀互評,學生賽讀,小組展示讀等不同方式朗讀品味。誦讀又帶動對課文內容和感情的層層深入和理解,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讀。無論是為深入體味本詩,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詩歌朗讀的指導。新課程標準中也要求誦讀古典詩歌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詩歌教學的 “朗讀訓練”都是重點,我設計這樣的思路完成有效朗讀,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熏陶感染目的。
總體來說這堂課的教學基本完成了預定目標,但在課堂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例如詩歌教學該不該深究字詞賞析,還有如何讓學生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等。最后,借用屈原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未來的教育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