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反思 傷仲永課后反思
傷仲永教學反思篇一
傷仲永教學反思篇二
一、徹底放棄文言翻譯的講解
暑假里上華師大的教育碩士,鄭桂華說了這樣一句:“如果華師大培養的老師還搞文言文翻譯的串講,只能說真的很可悲”。鄭桂華進一步強調,文言字詞的掌握,重點在課后的背誦練習。我過去的方式是將“文”與“言”結合起來講,配以相同的權重,屬于兩條腿走路。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方面,我主要嘗試完全放棄文言文的課堂翻譯,除個重點別字詞句的隨文講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譯教學,主要將落實翻譯的過程放到課后練習上,從而騰出更多的課堂教學用于指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學上產生的副作用是,對于基礎薄弱的同學,把握文章內容的難度加大,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推進有一定的難度,但隨著反復的朗讀和教學的深入,語言障礙造成的閱讀困難會自然而然的被稀釋掉。
希望這樣的課堂模式能夠讓有能力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挑戰自己的機會,并在課堂上思考更多有價值的問題,也希望通過加大聽課難度促使學生更加重視自己的預習,變被動為主動。
二、密不透風、疏可走馬
在文章的教學上,設計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節、第二小節的寫作手法的“疏”“密”之別。這個概念對于初一學生,尤其是語文底子薄的同學來說,可能是有些過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學馬上就能得其要領,有些悟性差的同學則是云里霧里了。
三、課堂生成中的驚喜
這節課教學上比較出彩的是對于隱含人物——方仲永父親的分析。可以說真正是走進了方仲永父親的內心:世隸耕、稍稍賓客其父暗點出了方仲永父親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會地位,方仲永才華的展現使得方仲永的父親在鄉里獲得了從來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對于方仲永的父親來說絕對是新鮮、美妙、夢寐以求的體驗。理解這一點,加之方仲永父親世隸耕的家教背景,也就決定了方仲永的父親必然會作出“不使學”的決定,而這一決定受環境因素的制約,幾乎成為了必然,這樣的父親必然作出這樣的選擇,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跟不能將耽誤孩子的板子簡單地打到方仲永父親的身上。 在此基礎上,文章的悲劇意義就更加濃厚了,這是一種命運的、必然的悲劇,從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個人悲劇,對于學生理解“傷仲永”這三個詞背后豐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傷仲永教學反思篇三
《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用兩課時進行教學,上完了這兩節課,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既緊張又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兩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較為順暢。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較好的體現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
但由于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了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后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為什么由天資過人變為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看了“傷仲永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