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蕩教學反思 蘆花蕩課后反思
蘆花蕩教學反思篇一
2、各學習小組自主交流預習成果,教師巡回指導。
3、各小組代表及小組成員發言,說出自己對“老頭子”這一主要人物的認識,師加以評點。
4、師對學生發言加以點撥、引導和評價,歸納出老頭子的主要性格特點,板書在黑板上。
對于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們上課主要看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效果,我發現這堂的課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課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為課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 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么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么呢?因為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愿預習、不愿思考、不愿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發言的面并不大。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獲。
蘆花蕩教學反思篇二
對英雄,我一向是除了崇拜外,還有諸多困惑。因為我們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仰視“英雄們”仰視得都喘不過氣來的壓抑中度過的。我一直弄不明白:為什么英雄都很高大英武,為什么英雄們無一例外地都會說差不多的豪言壯語,為什么英雄們連想的東西都八九不離十地催人淚下。我覺得我自己離英雄的境界實在是太遠太遠了,所以我很沮喪。
但《蘆花蕩》中似乎不一樣。那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老人很讓我們覺得親切:
首先是老人外貌不像英雄。
這個老頭子似乎和英雄的形象相距甚遠,他不年輕,不英俊,不高大,不健壯。沒有英雄應該有的“挺拔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干瘦”,“干黑”,眼睛是“深陷”的,穿的更是“破舊短褲”。咋一看,這樣子更像一個在水上長年累月操勞,有些“水上能耐”,精力旺盛的老頭子。當然事實上也是。
當然主要還是性格距離英雄的境界太遠。
一是自負。你看他說的“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好大的口氣!你看他平日里做的,在敵人的炮火下,“像一個沒事的人一樣”,他的心情是“悠閑”的,做事情的標準是“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他完全不把敵人放在眼里,大敵當前,視斗爭如游戲,思想境界確實不能算太高。
二是欠謹慎。小女孩兒要在敵人的槍口下洗頭洗臉,連大菱都覺察到了危險連忙“輕聲吆喝”,老頭子卻大大咧咧地鼓勵“不怕,洗一洗吧”,這很可能就已經使目標暴露,后來直接導致大菱受傷。大菱已經掛花,他還在自信“不怕,他打不著我們”。這哪里像一個成熟的革命者的行事喲!
三是孩子氣。先看他的語言,知道出事之后,“嘆一口氣,停了半天”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注意,這句話用的不是感嘆號,這更是一句不可能去實現的話,事實上老頭子后來也二話沒說就把兩孩子送進去了。一個“老戰士”在那樣緊急的情況下,對著兩個孩子,居然說出這樣不負責的話來,這真是頗耐人尋味。這里與其說是一種自責,還不如說是一種發泄,一種頗帶孩子氣的發泄,甚至還有點兒是因為不服氣而委屈撒嬌呢!老小老小老人變小嘛!你再看他的心里活動:“平日里自己夸下海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呀?這老臉啊!”噢,他最關注的不是別的什么,而是自己的“老臉”呢!還有一處也頗傳神,結尾處老頭子在敲打著敵人的時候,“向著葦塘望了一眼”,他望什么,想什么?孩子們說,他一定是在炫耀,一定是在得意:看吧,看我說到做到了吧,看我給大菱報了仇吧,看我多厲害吧。就這一眼,老頭子的孩子氣歷歷在目。
嘿,沒有成熟和剛健,沒有崇高和偉大,沒有豪言和壯語,這就是孫犁筆下的英雄:喝的是白洋淀的水,吃的是白洋淀的飯,長著老百姓的樣子,說的是老百姓的話,想的是老百姓的事。一腳的泥土氣息,一身的魚腥味兒。洗盡了的“英雄氣”之后,反叛了“高大全”之后,我和孩子們都覺得這個英雄真實極了,可愛極了。我們恍然大悟:噢,原來英雄也可以有缺點,原來英雄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樣思想和表達啊!
這使我想起了《木蘭詩》中那位可愛的花木蘭:十年征戰的描寫只有短短一節,木蘭的孝順木蘭的思親木蘭的調皮木蘭的嬌俏卻是濃墨重彩。巾幗英雄先是人家小兒女,每每讀到這個地方,我都會莞而一笑,心中充滿了對作者神來之筆心領神會的快樂。
白楊淀的這位老人讓我恍然大悟:黃繼光堵槍眼的時候可能也會想到父母親人,烈火中的邱少云也會感到疼痛難忍或許也會有小小的掙扎不至于“一動不動”,頂天立地可能只是邱少云的精神未必就是他的形象。所謂英雄,不必先成神成圣,而首先應該“成人”。
所以,我和孩子們走進《蘆花蕩》中的老頭子的時候,我們很愉快,很輕松,很自信,我們更對“血肉豐滿”這個詞語第一次有了很會心的領悟。
是的,回歸生活的英雄,更受生活的歡迎啊!而最有魅力的語文,不就是生活中的語文嗎?
蘆花蕩教學反思篇三
《蘆花蕩》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老頭子撐著一只小船,在白洋淀無數次地穿過敵人的封鎖線,為游擊隊運輸糧食、護送干部、他不帶一支強,只靠那只靈巧的篙和魚鷹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水塘里穿梭,從未發生意外,靠了他,游擊隊才維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又一次他護送兩個女孩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一個女孩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但他發誓要為女孩報仇。這篇小說很有傳奇色彩,人物形象鮮明,環境描寫也別具一格。
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遵循了語文的學習規律,突出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培養。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成學生的自身體驗,以人物心理的揣摩為主要方式,讓學生的感情得以升華。在這一方面我設計了“想象體驗”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老魚鷹”因沒有圓滿完成任務而產生的復雜心理時,學生討論得很積極,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語文素養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敘事性作品的特點,重在敘述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將“老魚鷹”的英雄事跡和鮮明的個性表露無遺。
在閱讀方面,綜合運用默讀的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和默讀的質量,更重視培養默讀的技能。閱讀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在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從閱讀教材到自我體驗,啟發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實現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過程,在進行局部的精讀,先從一般性的簡單內容開始,再到深層次的思想內涵類的深度閱讀,最終能夠拋開教材進行課外閱讀,自我體驗,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體驗性、創造性的閱讀,深入貫徹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引導學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在教本課的景物描寫時,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品味評析,尊重學生的獨特的體驗,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拓展延伸環節設置的問題“課外閱讀《蘆花蕩》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較兩篇文章有何異同?”這樣設置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體現語文廣泛的外延,體現大語文的觀念。
看了“蘆花蕩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