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篇一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我采用四種不同方式的朗讀,有默讀、輕聲讀、瀏覽、老師范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升華。重點學習“被捕前”、“被捕時”這兩部分的內(nèi)容,“被捕前”讓學生從作者回憶的事情中去體會當時局勢嚴重,從父親含糊地回答、堅決的態(tài)度中去感悟李大釗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朗讀,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 “被捕時”這部分內(nèi)容,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父親的沉著、冷靜,臨危不懼。“被捕后”抓住“父親”外貌的變化來學習,并補充相關(guān)資料,感悟父親的堅貞不屈。在此基礎上,適時滲透經(jīng)典詩文,讓學生朗讀,明白李大釗的高尚境界。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愛國英雄,并深情地緬懷他們,學生的情感得以共鳴。真正做到把厚書讀薄,把薄書讀厚。
教學中,我根據(jù)文本的特點,緊扣文中的重點詞句,從作者的視覺出發(fā),挖掘文中人性最美好的內(nèi)涵,讓學生感受到李大釗忠于革命、視死如歸的高深品質(zhì)。文章篇幅較長,但語言平實,極具感染力。文章的布局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安排材料,首尾照應,整體結(jié)構(gòu)的嚴謹體現(xiàn)了本文的寫作特點,同時產(chǎn)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另外,作者對場景的細節(jié)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對比描寫也為文章增色不少,在教學中,巧妙地給學生滲透寫作方法,使讀者能體會到文章所表達的真情實感。在精選詩文上我認真深鉆教材,在網(wǎng)上查找與課文緊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力爭對學生有熏陶、感染。學完第二部分內(nèi)容后,補充了李大釗有關(guān)生命價值的一段話,讓學生感受李大釗的博大胸懷。課堂結(jié)束時,讓學生用詩句贊美愛國英雄,朗讀詩句,緬懷英雄,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以此激起學生對愛國英雄的崇敬之情。
學生文章內(nèi)容理解透徹,情感得以升華。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篇二
上完這節(jié)課,給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閱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而是讀者(教師、學生)與文本以及作者進行反復地,深層次地“對話”,在這“對話”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探究與發(fā)現(xiàn),把握與發(fā)展文本的內(nèi)核之所在。如“李大釗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學生在第一課時初讀后留下的一個凸現(xiàn)課文主旨的問題,如何解決?只有再次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再次的磨合,通過“閱讀--品析--議論--整理”的系列閱讀活動,從中領悟到李大釗是一個對革命事業(yè)充滿“信心”的人。這樣文本中的具體文字恢復了生命,從而使學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應該是平等、互動的。但教師還應該抓住文本熱點與難點,打造課堂的熱源效應,打通課堂的壁壘,將閱讀活動立體化,將平等對話互動化,將探究體驗情感化。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文本是在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積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積淀。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的信心呢?這個問題的引出教師應服從學生的需求創(chuàng)設情境,調(diào)動興趣,激活思維,體驗情感。抓住本文重點,即人物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引導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堅決、常、輕易、哪能這些語言的關(guān)鍵詞,抓住不慌不忙、慣有、嚴峻這些人物神態(tài)的關(guān)鍵詞,采用換詞(句)法點撥引導學生有的放矢地去與文本對話,使閱讀教學融工具性與人文性為一體。總之,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不僅僅是平等的、互動的,還應該抓住關(guān)鍵的,化熱點與難點為焦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進行焦點訪談
4、與文本對話需要教師、學生的情感投入,與文本對話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動性,還應有情感性,因為語文學科的文本是無處不充斥著情感的東西,詩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導學生認識李大釗這位偉大形象時,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對話,即教師范讀,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等;通過教師,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對話,即教師的情感點撥,學生的情動辭發(fā)等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引導想象,談談感想,談談心情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較好地引發(fā)了讀者(教師、學生)與作者、編者產(chǎn)生了共鳴--對李大釗同志的緬懷、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達到了生本、師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總之,一節(jié)課下來,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閱讀,應該是課文--學生--教師--作者(編者)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平等互動關(guān)系,且富有情感的。
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篇三
《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三組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回憶父親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后的經(jīng)過,表達了李大釗忠于革命事業(yè)的精神和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不惜獻身的崇高品質(zhì)及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根據(jù)這一課文的內(nèi)容,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李大釗在法庭上與敵人作斗爭的事跡,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抓關(guān)鍵語段,體會人物品格;
3、領悟課文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表達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研讀描寫李大釗在法庭上語言、神態(tài)、動作的句子,品悟人物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忠于革命事業(yè)的高尚情操。
難點是:學習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手法,并能運用于習作之中。
本節(jié)課教學由于時代久遠,學生很可能無法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結(jié)合我校開展的領袖兒童教育課題研究三模九步教學模式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創(chuàng)境引題。
我選擇從“憶”入手,自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首先讓同學齊讀課題,圍繞“回憶”二字質(zhì)疑:課文憶了誰? 憶了他哪幾個時間段的事情?憶了哪一天使“我”忘不了?讓學生在自讀中圈出時間的提示語,按照提示語將文章分成四個大塊,再歸納出每個部分主要講了什么事,進而概括成小標題。即: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及被害后。這樣既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大意,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符合高年級學生認識理解規(guī)律的。
二、先學后教
課文較長,故事又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再加上學生不了解當時的社會局勢,對于一些重點詞句的理解必定沒有多深的感觸。所以學習課文前,我一再布置讓學生去查找相關(guān)資料。事實證明,學生搜集的課外補充資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先學環(huán)節(jié),我著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片段質(zhì)疑,如在學習父親被捕時的片段時,我讓學生讀后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膽提出來。在我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提出:李大釗為什么不先離開北京,出去躲兩年再回來?有的學生提出:為什么李大釗把書籍和文件都燒掉了,敵人還抓他?學生提的問題很好,我讓學生結(jié)合課外搜集的資料介紹李大釗的身份:共產(chǎn)黨員,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李大釗是北京革命黨區(qū)的領導者。家中的書籍和紙片燒掉是不想讓敵人搜索到證據(jù),為了不泄露黨的秘密。但因為李大釗是革命黨領導身份,所以無論如何敵人都要抓他。他能離開北京嗎?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會有更多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人士犧牲,所以李大釗是堅決不會離開北京的。因為被捕前和被捕時都是采用對比的手法進行描寫的,讓學生在讀中圈點批劃,抓住問題:“李大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重點研讀描寫李大釗言行舉止的句子,書寫自己的讀書體會。然后再以“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出父親高尚品質(zhì)的?”這個問題為中心,小組合作學習對比的寫法。
在后教環(huán)節(jié)時,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內(nèi)容“法庭上”時,文中出現(xiàn)了三處描寫李大釗的關(guān)鍵語段,由于學生已經(jīng)采用過圈點批劃及寫批注的方法,所以在齊讀這一部分之后,我便讓學生在默讀中自己讀劃,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找到相關(guān)的句子,但寫感受主要集中在第三處,針對第一處寫感觸的少之又少。那么,如何突破重點內(nèi)容,感受人物品質(zhì)呢?為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在理解“法庭被審”時,我采用“自學法”“演示法”“直觀法”教學,通過學生自學默讀這部分課文,要求學生畫出描寫破大釗在被審時的神態(tài)詞語,然后討論這些詞語。,提出:你從中體會到李大釗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是什么力量使李大釗能在兇狠的敵人面前沉著冷靜呢?找出原因句,體會李大釗的內(nèi)心活動,來更深入的理解課文,以達到新舊知識的融洽。如:復習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通過學生扮演角色,演課本劇的形式,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表演、朗讀、理解課文的能力,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出示掛圖,指導讀圖,理解“安定、沉著”等詞語。
3、在指導學生理解前后照應,首尾連貫這個難點時,我采用“講授法”,使學生了解“前后照應”的含義。在學生理解課文基礎上,產(chǎn)生語感,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去朗讀課文。以指導學生讀出愛憎分明之感,通過指名、默讀、齊讀、自由讀等形式,讀出對李大釗的懷念之情,讀出“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好處。首尾呼應的句子比較明顯,所以找出來并不難,之后,進行延伸訓練,讓學生同桌討論,找出文中另外兩處相呼應的句子。由于課前準備不夠充分,這個延伸相對較難,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找到了兩處,如果用幻燈先打出首句,再找呼應的句子,這樣對班上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相對降低了難度,不至于讓他們孤立于課堂之外。
三、展示反饋
這節(jié)課我依據(jù)教材特點,師生特點。主要以朗讀形式,即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和表演概括能力。
看了“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