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教學反思 利率課后反思
利率教學反思篇一
3.滲透“德育”教育,針對存款的利息必須要按5%的利率納稅,進行納稅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教育,提高學生的納稅意識。
不足之處
1.讓學生填寫存款單,沒有及時反饋不知是否全部會填單?
2.歸納利息的計算公式面不廣。
3.應強調書寫格式。
利率教學反思篇二
《利率》一課是百分數乘法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節課也是在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與生活緊密聯系,能比較明顯體現出我們數學小組研究課題的一節教學內容。以前我在教學這節知識時,認為學生只要能正確計算利息就行了。所以教學過程也很簡單,只是告訴學生計算公式,讓學生按照計算公式計算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次教學,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數應用的一個常見問題,為上好這節課,課前一周我就給學生提前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每位學生都親自到銀行儲蓄所一趟,對利率、利息等相關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學時首先從認識自己家的存單或存折開始,估計到期領取時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了述敘,既培養了學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關的利息知求利息的這一個教學內容里,有一個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可以套用,應該說解答這種題目類型是很簡單的。但是求利息時有一個利息稅的問題,就給這種類型帶來一定的難度了。 現在的利息稅稅率是5%。當學生算出利息后,再乘以一個5%,算出應扣的利息稅后,再把銀行給付的利息減去一個利息稅就得出稅后利息。如果加上本金的話,就還要多算一步,這么多的條件一來,有的學生就糊涂了,不知道要不要扣利息稅,最后的結果要不要加上本金。
從今天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只有40%左右的同學全列式。恐怕還要多練習才能讓更多的同學完全掌握這種題目類型。
利率教學反思篇三
利息問題,內容比較簡單,關鍵儲蓄方面的術語以及一些關鍵詞的理解如:本金、利率、利息、年利率<利率> 、月利率、應得利息和實得利息。同時這兒的習題主要是稅前利息,稅后利息,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錢這三種題型。根據學生情況,結合上學期所學內容和納稅知識,我沒有采用書上的教學流程,先是教學有關儲蓄的知識,然后建立求利息的模型,最后上安排鞏固內化求利息的練習,如果情況可以的話,也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味濃些的習題來拓展學生對利息的認識,而是決定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改為先練后講,先自學后提煉的方式進行。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做數學的感受和對知識的自悟,知識在生與生的對話中生成
亮點:
一、利息的求法。在學生自學完書上這段話后,讓學生交流自學心得的對儲蓄知識的了解。學生1:本金就是存入銀行的錢。學生2:到銀行里取錢時除了本金外,多取的部分就是利息。生3: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幾叫做利率。生4:按年計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計算的,叫月利率。師出示年利率表,問:請生理解表中的2.70%表示?生:存期為二年的,它的年利率就是2.70%。生5:從利率的意義中,我覺得利息就是用本金×利率。師:我們都知道利率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你認為在計算時是選用年利率還是用月利率呢?
二、稅前利息和稅后利息的區別
在備課時預設到學生可能會對稅前利息和稅后利息這兩個概念理解不透,認識不清,所以在學生獨立練習后,立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到期后,可以獲得稅前利息是多少元?(2)實得利息多少元?你覺得稅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該如何來求?實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該如何來求?這兩個概念有什么區別?生1:稅前利息指的就是沒有交稅前的利息,應該用本金×利息×時間。生2實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稅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稅,然后再用稅前利息減去利息稅。生3:稅前利息和稅后利息的區別在于一個要交稅一個不要交稅。
遺憾:
一、利率計算錯誤率高
從本次練習,我發現學生在進行利率計算時錯誤率相當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數乘法不過關,甚至有部分學生還不會計算小數乘法。二是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不能熟練運用。三是不能根據題目的特點來確定百分數的轉化問題。
二、生活味濃習題少
在練習中,機械重復練習的練習多,如果能多設計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戰性的題目偏少,那就能激發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計算的興趣了。
看了“利率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