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轅北轍教學反思 南轅北轍課后反思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篇一
現代的課堂教學既屏棄一味把學生當成吸收知識的容器的接受式學習,又反對大撒把的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感悟與教師的適時引導應有機結合在一起。本節課的教學中,需要通過讀人物的對話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己邊讀邊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請兩名同學上前來表演讀,此時,教師抓住關鍵句進行朗讀指導,運用移情體驗的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樣,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準確了。
本節課的教學使我經歷了很多,有了如此豐富的經歷,也使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扎實,充實。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篇二
這是則寓言故事,本文主要講了季梁的朋友要去楚國自恃馬好、旅費多、車夫技術好,以為很快就能到楚國,但是認錯了方向,并且固執己見不聽勸,所以越走離楚國越遠。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把方向與目標搞清楚。
我覺得學習這篇寓言的亮點是把表演引進課堂。在學生大致了解了課文內容后,在學習人物對話的時候,是利用表演來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人物的對話沒有提示語,為了讀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心理,引導學生加上提示語再進行表演讀。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不知不覺中,“我要學”的意識被喚醒了。學生在一次次的嘗試表演中,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表演的基礎上,理解《南轅北轍》的寓意,就水到渠成了。同學們對揭示寓意的最后一段話進行了理解,從“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后的結局。說明他的行動和目的相反,永遠也達不到目的。教材在課后編排了學習伙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說……”,目的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說。學生都踴躍的參與勸告中,有說不完的話,課堂氣氛濃厚,說明學生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的內涵。
《南轅北轍》教學反思篇三
《南轅北轍》是一篇諷刺寓言,有生動的喜劇情節,活潑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并從中體會其蘊含的道理。我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按照一定步驟讀書:
第一步:“讀通”。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詞句,粗曉大意。
第二步:“讀懂”。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故事內容,揣摩寓言寓意。第三步,“賞析”。分析寓言的結構、敘事寫人的特點和語言的特點。第四步,積累。用作卡片的方法,積累文言詞語,翻查成語詞典,積累運用這些成語的例句,積累寓言的常識。
第三步:在學習《南轅北轍》時,我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問話又怎么答話的。讀完課文后學生之間相互試講這個故事,在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對去楚國人說說自己想要說的話。
看了“南轅北轍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