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范文3篇
散文教學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關于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范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范文一
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試卷散文文本中的妙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
2、從各個方面學會遷移,事半功倍
【教學重點】
1、從散文的賞讀,向寫作的遷移
2、能力的生成與鞏固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8’)
永定一中的學生曾經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去年,我到永定一中聽過你們的“亮亮”老師的課,那屆的學生,朗朗讀書聲,伴隨的甚至是身體諧和的震顫——據音樂老師說,唱歌的時候,如果一個人全心投入,身體會有很細微的諧振。
上課需要激情和合作。看看今天大家是不是也像那一屆同學一樣積極投入。表現最出色的同學,最后將獲贈神秘禮物!
下面,我們先來讀一篇散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6-7’)
落葉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夕陽老去,西風漸緊。
葉落了,秋就乘著落葉來了。秋來了,人就隨著秋瘦了,隨著秋愁了。
但金黃的落葉沒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風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為了新的醒來。
落葉有落葉的好處,可以不再陷入愛情的糾葛了;落葉有落葉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覺到落下來的葉子們輕輕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顫,仿佛眾多紛紛下落的葉子中的一枚。
我看到了故鄉,看到了老家門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樹,看到了炊煙因為游子的歸來而晃動。對于遠走他鄉的腳,對于飛上天空的翅膀,炊煙是永不能扯斷的繩子。就像路口的大樹,它的枝干指著許多的路,而起點只有一個,終點也只有一個,每個離開村莊的人,都帶走了一片綠葉,卻留下一條根。
我看到了故鄉的山崖,看到石頭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爭著綻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爭著飄蕩。
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時結滿冰凌,夏天時蓄滿鳥鳴,一串紅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窮日子里的火種。守著屋檐上下翻飛的麻雀,總是那么和諧地與莊戶人家好好地過著日子。時時刻刻纏繞著那顆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這個屋檐。
我看到了母親,為了不讓我們在冬天里挨凍,她拾起一節節枯枝,猶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點綴,然后,把溫暖交到我們手上。柴垛越碼越高,母親卻越來越矮。我看到母親那對干癟的乳房,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母親在灶坑里點燃的紅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們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葉落歸根,是我老了嗎?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爭取財富,卻很少有時間享受;我們有越來越大的房子,但卻越來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來,卻發現到樓下鄰居家都很困難;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卻一無所知。
遠行的人,是什么聲音使你隱姓埋名?是什么風將你吹往他鄉?秋天就是這樣,把葉子紛紛抖落,把人的思念紛紛掛上枝頭。是該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讓我因成長而綠又讓我因成熟而黃的大樹,還有落葉里沉睡著的母親。母親,我匆匆的腳步就是你密密縫合的針腳。母親,背著破爛行李的我要歸來,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歸來。
一層層落葉鋪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著溫暖的地毯去看望母親。母親也像這落葉,從燦爛的枝頭緩緩地落下來,只是,她沒有再醒來。
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歲月無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過往的云。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
天冷了,樹的葉子落下來,樹離我很近。我似乎聽見了它們在緩緩凝固。
天冷了,它們一排一排地站著,心中堅守著的秘密一陣陣地疼痛起來。但葉子落下來,掩蓋了一切。
母親去了,心靈沒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種到處漏風的感覺。可是大風一直在刮,把故鄉周圍的塵土刮了個干凈。我小小的故鄉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母親的墳上有一棵樹,那是我寫給母親的詩。每到秋天,葉子紛紛落下,把母親的墳頭遮蓋得嚴嚴實實。那些在風中微微呻吟著的落葉,遠遠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一朵紅暈,一個誓言,或者是簡單的一聲嘆息。
二、假設(15’)
大家說說,你讀這篇散文的感受。
㈠預測:感動!優美!
㈡預設問題,隨機使用:
1、最感動的是什么?
2、最優美的有哪些?
3、你會抽空再回頭去讀這篇文章嗎?
預估:部分說會。因為感動,因為美。部分說不會,因為沒時間。
4、你還記得你暑假以來考過的散文或小說的篇名或大致的印象嗎?為什么?
高三半期考選考題文學類文本:《杏花春雨江南》(王清銘);
高三第二次月考考題文學類文本:《遺璞》(賈平凹)。
預估:大部分說忘記了。因為沒想到,沒有感受到感動或者啟迪或者美。
建議:可以回頭去看看,讀讀,也許會有不一般的收獲。
㈢如果你是一個老師,要以這篇散文為閱讀試題文本,你會從哪些方面出題?
提示:不必嚴密精細,只要思考大致角度和理由。
學生思考。
學生交流展示。
預估:學生的思路開闊,角度豐富。
學生試命題,題目涉及的內容,包括語言形式、思想感情、篇章結構、寫作特色等諸多方面。
如果只把這些被選作閱讀試題的文本當做答題的材料,而不是可做滋潤心靈的美文,那簡直就是暴殄天物。
評價:隨機。
三、對比轉換(10’)
這是福建高考第五大題,散文閱讀題,分值為17分。
1、展示高考試題:
12、請指出“我看到母親那對干癟的乳房,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6分)
13、閱讀文中畫橫線的“這個世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一段文字,回答問題。(5分)
(1)為什么說“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2)文中說“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4、聯系全文,指出“落葉”的含義和它在結構上的作用。(6分)
比較高考試題,哪位同學的構想和它最接近?
預估:學生的角度更豐富,有的很接近。
說明學生對文章的閱讀有一定的積累,對散文閱讀的考試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2、可不可以換一個思路,這篇散文,如果把其精妙之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去?談談你的看法,你覺得如果要從中學習寫作,哪些東西是可以借鑒的呢?
學生談,要求有具體的例子。
歸納學生回答內容。
標題的確定:新穎,直擊人心
開頭的特色:簡潔,含蓄扣題
結構的特色:呼應,抒情飽滿
語言的風格:詩意,魅力無痕
技巧的應用:修辭,生動形象
細節的選用:真實,飽含深情
感情的表達:細節,觸動情懷
議論的內涵:哲思,意味深長
……
3、以上幾點,其實是閱讀與寫作共有的。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寫作知識來解決閱讀的問題,同樣也可以從閱讀的散文中去不斷地感受具體的思想情感之美、篇章布局之美、細節描摹之美,以及語言修辭之美,收獲感動,收獲滋潤。
四、遷移:(10’)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不妨來學學遷移。即把這篇文章的好處,吸收消化,成為我們作文的一個亮點。剛才大家讀本篇的第一感覺,是美,美的標題,美的語言,美的文思,美的情感,美的結構;是動人,動人的真摯情感,動人的細節回眸,是對母親的無限依戀和贊美。這些都是可以學習借鑒的。但因為時間所限,我們今天先做兩個遷移練習,一是擬題,二是仿句。
1、擬題
以高考作文《季節》為話題,自擬一個標題。
可以借鑒“落葉是疲倦的蝴蝶”的句式,要求新穎,或一定的詩意。
2、以《季節》為話題,選擇《落葉是疲倦的蝴蝶》中自己特別有感受的語句,做仿寫訓練。
可以從下面任選兩類來練習。
①環境描寫句、②人物描寫句、③詩意抒情句、④理性闡發句。
例如:
⑴葉落了,秋就乘著落葉來了。秋來了,人就隨著秋瘦了,隨著秋愁了。
⑵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時結滿冰凌,夏天時蓄滿鳥鳴,一串紅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窮日子里的火種。
⑶這個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
⑷如果一切還能重新拾撿回來,母親,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腳步和風,用你的愛做燈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兒,我要點燃它,放到心里,一輩子不忘回家的路。
⑸那些在風中微微呻吟著的落葉,遠遠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靜靜地收攏著它們一生的美麗瞬間:一朵紅暈,一個誓言,或者是簡單的一聲嘆息。
……
3、學生交流,推薦最佳,展示共享。
提示:今天的練習,在課后還可以繼續,可以在各個方面。
4、遷移不是生硬的,而是要通過練習,達到表達技巧與思想情感的提升,以及自己寫作時的融會貫通。
五、小結(2’)
我們習慣的做法是,對于考試或練習中的閱讀類散文,我們只是把它們作為閱讀的文本、答題的材料,很少考慮到,它們也同時是學習寫作的范本。因此,我認為,這是一種浪費;如果有了這樣的意識,那么又是一種別樣的收獲。
閱讀與寫作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可以從練習題或考試題中去結合,去遷移。特別是把閱讀文本中的特別優秀的、特別有感受的東西借鑒到我們的作文中來,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今后,大家可以注意到這一點,去借鑒和吸收,你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獲。以下幾個做法,供大家參考:
1、收集最有感覺的標題。
2、摘抄最精彩深刻的語句。可以分為描寫類、議論類、抒情類。
3、學習最感精美的結構。
4、收集最精美的開頭結尾。
5、感悟最深刻的思想情懷。
……
今天我們思考的是關于試卷中從散文文本到寫作的借鑒融合與遷移。如果做好,節時高效。而且,除了這個遷移,還可以有其他的遷移,比如默寫題,文言文,名著題,經典題等等。希望大家課后多加思考,有所收獲。
謝謝!
關于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范文二
思考:
許多老師認為作文是無效勞動,教也那樣不教也那樣,于是許多教師作文教學極為隨意,想起來了寫一篇,想不起來就算了。本人堅決反對這種思想和做法,并堅定地認為,作文是個富礦區,作文可以教出來,也是可以寫出來的,只要師生努力,高三作文是大有可為的。基于這一思考,本人最新一屆高三作文教學就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和改進,效果相當明顯。本人所教十班,三十八人參加考試,一百二十分以上的十五人之多,作文教學有效性功不可沒。
實踐:
作文教學重在有效,修改體驗、針對性指導、建立模型至為關鍵。哪怕天天寫,寫的都是半成品,寫的都是廢品,作文需要的正向感覺建立不起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鑒于此,我采用一寫三改的設計,減輕學生重復無效勞動,強調學生寫一篇成一篇,以有效確立正確的文體概念和寫作自信心。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一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個設計是對路的高效的。
高三作文教學案構思設計及具體操作案例
一、高三一學年作文總體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鮮明的文體意識,寫什么文章就要像什么文章;
2、養成規范構思,規范設計文章結構習慣;
3、錘煉語言,美化卷面,力爭拿到一類卷,發揮作文優勢。
高三按十個月計劃,設十道作文題目,每個月一寫三改,全年寫成十篇不同文體不同題材的作文,從寫作技巧能力提升、文章體裁特征把握、寫作素材儲備積累諸方面兼顧作文備考。
十篇文章寫完,寫成十篇學生自己滿意的作文,他會坦然踏實胸有成竹地邁進考場,摘取屬于自己的作文碩果。
二、高三作文教學每月具體操作步驟設計:
1、 一月一篇,一寫三改,力爭改成自己的標桿作文;
2、 第一周周二連排課上寫,50分鐘限時訓練,要求審題構思列提綱,力爭寫出最高水平;
3、 教師在周五之前粗閱發下去,學生開始一改,一改在下周二之前交修改稿;要求:一改達標(42分以上),達標標準:語言文從字順,無病句錯別字;內容清楚具體無誤;結構完整;立意無誤;
4、 一改作文在周五前粗閱發還學生,學生開始二改,二改在下周二之前交修改稿;要求:二改較好(45分以上),較好標準:語言較流暢優美,內容充實較生動形象;結構設計較巧妙;立意正確較為鮮明;
5、 二改作文在周五前批閱發還學生,學生開始三改,三改在下周二之前交修改稿;要求:三改相當好(50分以上)。相當好標準:語言優美有文采,內容充實生動形象,結構設計精致,立意正確鮮明深刻;
6、 展示優秀習作,55分以上者,激勵作者,激發大家寫作熱情。三、高三一年十道作文訓練題目覆蓋范圍之設計構思
三篇應試記敘文:
1、 家族親人成功失敗之喜悅感傷;
2、 家長老師同學朋友之感動溫暖冷酷;
3、 自己心靈震顫靈魂洗禮之事件經歷。
三篇應試議論文:
1、 社會現實學校學習生涯之思考論述;
2、 個人身心修養之思考;
3、 民族歷史文化個人家庭命運之思考。
四篇應試散文:
1、 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覺的事物寓含一種哲理;
2、 融情于景寫景抒情:寫自己最有感覺的一種景物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
3、 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用自己熟悉有感覺的多種事物寓含一種哲理;
4、 融情于景寫景抒情:寫自己熟悉有感覺的多種景物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
四、寫作技能訓練點設計
記敘文:
開頭、結尾、要素交代、結構設計、敘述順序、表達方式運用(敘述描寫與修辭手法的使用);
議論文:
論點、論據、論證設計、論證方法、分析論據的方法;
應試散文:
內容:物的描寫、景的描寫;中心主旨:理的確立、情感的選擇;語言的運用:
修辭手法、語言風格形成;結構設計:開頭展開結束等。
五、高三一學年十道作文題目
題目一(記敘文)
1、光棍樹,生在熱帶沙漠地區,為了保水抗旱,它們的葉子逐漸變小直至消失,碧綠的樹干和枝椏都光溜溜的。落羽杉,長于亞熱帶溫暖地區,能在沼澤地存活為耐水濕,樹根周圍長有幾百根密密麻麻的“呼吸根”。為了生存和樹種的延續,前者在進化中運用了減法,減去葉子;后者選擇了加法,長出數量眾多的地表根。
不同的生長環境需要不同的智慧。請選取恰當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要求:(1)不得脫離材料內容的范圍;(2)題目自擬;(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得抄襲套作。
2、光棍樹,生在熱帶沙漠地區,為了保水抗旱,它們的葉子逐漸變小直至消失,碧綠的樹干和枝椏都光溜溜的。落羽杉,長于亞熱帶溫暖地區,能在沼澤地存活為耐水濕,樹根周圍長有幾百根密密麻麻的“呼吸根”。為了生存和樹種的延續,前者在進化中運用了減法,減去葉子;后者選擇了加法,長出數量眾多的地表根。
不同的生長環境需要不同的智慧。請選取恰當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要求:(1)不得脫離材料內容的范圍;(2)題目自擬;(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得抄襲套作。
寫好十篇實戰作文 高考作文拿50分以上。
題目二(記敘文)
高三第二次作文(60分)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杭州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如“出門回家都要跟長輩打招呼”、“吃菜不許滿盤子亂挑”、“不許管閑事兒”、“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時不許隨便動主人家的東西”、“忠厚傳世,勤儉持家”等,這些從小就被要求遵守的準則,點點滴滴,影響了一輩輩杭州人。
世易時移,這些“老規矩”漸漸被人們淡忘了。不久前,有網友陸續把一些“老規矩”重新整理出來貼到網上,引發了一片熱議。
“老規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關注,這種現象引發了你哪些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篇記敘文,不少于800字。
題目三(記敘文)
以下題目見每月具體操作案例中。
六、高三上學期五個月作文教學實戰實錄
關于散文教學設計的思考范文三
一、成功之處:
1、尋找一個全新的角度。
本次授課,是應市普教室之邀,在市高中教學開放周上開的一節名師示范課,對象是永定一中高三理科實驗班的學生。因為學生素質較高,又是高三學生,所以,我在備課時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教學內容上作出全新的選擇。本次授課的課題是《讀散文,學作文》,副題是“高考復習考試事半功倍的一個例子”,就是力圖避開熟路,開辟新路,不去做舊飯重炒的無用功。對于他們來說,散文閱讀和作文這兩個必考的考點,都不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但如果從實際的應試能力,以及從復習應試的有限時間來說,把二者結合起來,并且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則是最為理想的。我的設計意圖是,在學生有限的時間里,既完成了散文的閱讀,又獲得了作文的思想、方法積累,以圖一舉兩得。從授課情況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目的。
2、調動一種全體的熱情。體現一種和諧的氛圍。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這種快樂,建立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是求索新知之樂,是思考交流之樂,是發現提高之樂。同時,也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產生的集體學習才有的快樂。這是“與人樂樂”,遠勝于“獨得之樂”。作為老師,對課堂的駕馭,就是要促成這樣的其樂融融的氛圍,讓知識與能力都得到進步。從本節課看,我特別注意做到三點。一是“拉關系”,二是“重激勵”,三是“真表揚”。
高三學生,因為學業負擔沉重,加上高考壓力巨大,所以聽課往往會比較沉悶。尤其是語文課。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有意設置“試一試”“比一比”這兩個環節,讓學生改變角色,站在命題老師的角度,來嘗試命題,并和高考原題加以比較。這個嘗試,學生的表現相當不錯,我給予大力的激勵,大家都覺得很高興,而我更高興的是,這一嘗試,也幫助學生破除了被動“應試”的茫然,嘗到了主動出擊的甜頭。
至于真表揚,我可以說,在本節課中,對學生的表揚都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們都體會到了。表揚,有的是“濫褒”,不管回答如何,一律都是“太好了,你真棒”之類,很不值錢。我的表揚,是真的,一是學生的表現真的出色,思考真的獨特,真的值得表揚;二是,我的表揚發自內心,由衷贊美他們的學習思考的價值。真表揚,才能真正起到激勵的作用。
二、不足之處:
1、參照評課老師提出的意見,感覺“前半部分品材料方面品得不夠深入”。這也是因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是常規的散文閱讀教學,而是從閱讀向作文的遷移,因此不能全面深入。但如果備課更充分些,應該可以避免這樣的感覺。
2、還有老師認為,“個別精彩段落由學生個別朗讀,應該效果比齊讀更好”。確實是如此。我個人比較偏愛學生集體朗讀,感覺書聲瑯瑯,有時候就忽視了學生個性朗讀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