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行測考試類比推理題分析
同學們在做判斷推理專項時,會遇到過“以上四句話只有一句真話;以上四句話兩真兩假”等類似的問法。搞得同學們暈頭轉向,極為頭大,到底如何判斷誰真誰假呢?這類問題該如何解答呢?
解題思路:在判斷推理專項知識點中誰和真假有關系呢?那就是矛盾(矛盾:同一素材在,兩個命題永遠存在一真一假)。
解題步驟:
①一找:找矛盾,矛盾中必有一真一假
②二繞:繞開矛盾,看其他話的真假
③三回:回到矛盾中,判斷矛盾中誰真誰假
例題:
1、桌子上有4個杯子,每個杯子上寫著一句話,第一個杯子:“所有的杯子中都有啤酒”:第二個杯子:“本杯中有可樂”:第三個杯子:“本杯中沒有咖啡”:第四個杯子:“有些杯子中沒有啤酒”。4句話中只有一句是真話,那么 ______為真。
A.所有的杯子中都有啤酒
B.所有的杯子中都沒有可樂
C.第三個杯子中有咖啡
D.第二個杯子中有可樂
解析
第一個杯子和第四個杯子上寫著的話互相矛盾,必定一真一假,由“只有一句是真話”,那么真話必定在第一個杯子和第四個杯子中,所以第二個杯子和第三個杯子上的話為假話。故可知第二個杯子沒有可樂,第三個杯子沒有咖啡。第一個杯子和第四個杯子上 的話無法確定真假。所以答案選 C。
2、甲和乙都有可能受邀參加某專家論壇?,F在,甲得知了以下消息:
(1)論壇主辦方決定,至少邀請甲或乙中的一位。
(2)論壇主辦方決定不邀請甲。
(3)論壇主辦方一定會邀請甲。
(4)論壇主辦方決定邀請乙。
假如上述消息中,兩條為真,兩條為假,則( )
A.論壇主辦方決定邀請甲,不邀請乙
B.論壇主辦方決定邀請乙,不邀請甲
C.論壇主辦方決定同時邀請甲和乙
D.論壇主辦方決定既不邀請甲,也不邀請乙
解析
由條件可知,(2)和(3)為矛盾命題,必有一真一假,根 據“兩條為真,兩條為假”可知,(1)和(4)也必為一真一假。如果(4)為真則(1)也為真,因此(4)為假、(1)為真,故可知不邀請乙,邀請甲。故答案選 A。
國考行測考試類比推理題分析(精選篇2)
一、近、反義詞,可考慮詞語的情感色彩【例題1】大義凜然:卑躬屈膝
A、安分守己:好高騖遠
B、窮奢極欲:節衣縮食
C、得心應手:百無一用
D、持之以恒:虎頭蛇尾
【解析】D。解析:“大義凜然”形容有骨氣,“卑躬屈膝”指低聲下氣地討好奉承,形容沒有骨氣,二者屬于反義關系,且“大義凜然”是褒義詞,“卑躬屈膝”是貶義詞。
A項,“安分守己”指規矩、本分,不做違規、違紀、違法之事,“好高騖遠”指脫離實際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實現的過高、過遠的目標,二者屬于反義關系,但“安分守己”是中性詞,排除;
B項,“窮奢極欲”形容奢侈和貪欲到了極點,與“節衣縮食”屬于反義關系,但“窮奢極欲”是貶義詞,“節衣縮食”是中性詞,排除;
C項,“得心應手”形容技術熟練,“百無一能”指什么都不會做,二者不屬于反義關系,排除;
D項,“持之以恒”指長久堅持下去,“虎頭蛇尾”比喻做事有始無終,二者屬于反義關系,且“持之以恒”是褒義詞,“虎頭蛇尾”是貶義詞,與題干關系一致,符合。
故答案選D。
二、偏正關系,考慮詞性是否一致【例題2】空前∶規模
A、有序∶市場
B、配合∶默契
C、激烈∶挑釁
D、協同∶發揚
【解析】A。解析:“空前”與“規模”屬于偏正關系,其中“規?!睘槊~。
A項,“有序”與“市場”屬于偏正關系,其中“市場”為名詞,與題干關系一致,符合;
B項,“配合”與“默契”屬于偏正關系,但詞語順序與題干相反,排除;
C項,“激烈”與“挑釁”屬于偏正關系,但“挑釁”為動詞,排除;
D項,“協同”與“發揚”沒有明顯邏輯關系,排除。
故答案選A。
三、加工關系,注意區分發生的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例題3】泥土∶煅燒∶陶瓷
A、泥炭∶燃燒∶熱能
B、玉石∶雕刻∶飾品
C、學生∶學習∶人才
D、糧食∶發酵∶白酒
【解析】D。解析:“泥土”經過“煅燒”可以制成“陶瓷”,其中“煅燒”是加工方式,“泥土”是原材料,“陶瓷”是成品,且整個過程發生了化學變化。
A選項,“燃燒”是加工方式,“泥炭”是原材料,但“熱能”不是成品,排除;
B選項,“雕刻”是加工方式,“玉石”是原材料,“飾品”是成品,但整個過程發生的是物理變化,排除;
C選項,“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成為“人才”,顯然不是加工關系,排除;
D選項,“糧食”通過“發酵”可以制成“白酒”,“發酵”是加工方式,其中“糧食”是原材料,“白酒”是成品,且整個過程發生了化學變化,與題干關系一致,符合。
故答案選D。
國考行測考試類比推理題分析(精選篇3)
一、年齡問題解題原則:
1)年齡差不變;
2)每個人都是自然增長;
3)任何兩人年齡之間的倍數關系是變化的。
我們通過例題來講解一下:
例1、在一個家庭中有爸爸、媽媽、女兒和兒子?,F在把所有成員的年齡加在一起是77歲,爸爸比媽媽大3歲,女兒比兒子大2歲。5年前,全家所有人的年齡總和是58歲?,F在爸爸的年齡是多少歲?
A.67 B.32 C.35 D.78
答案:C
【解析】:根據題意“爸爸、媽媽、女兒和兒子?,F在把所有成員的年齡加在一起是77歲”,可得到5年前全家所有人的年齡和是58歲,由每個人都是增長,可知現在全家人的年齡總和應該是58+4×5=78歲。但實際上的年齡總和卻是77歲,差了1歲。就說明有一個人只長了4歲,這個人只能是兒子因為5年前尚未出生。女兒就應該是4+2=6歲,現在父母的年齡和是77-4-6=67歲,根據題意又已知知他們的年齡差是3歲,可求出爸爸的年齡是(67+3)÷2=35歲。因此選擇C選項。
例2、1998年,小張的年齡是小王的年齡的4倍。,小張的年齡是小王的年齡的3倍。問小張、小王二人的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A.34歲,12歲 B.32歲,8歲 C.36歲,12歲 D.34歲,10歲
答案:D
【解析】:設1998年小王的年齡是x歲,則小張的年齡是4x歲。從98年到02這四年4年,兩個年齡都增長4歲,那么這個時候,小張的年齡是4x+4歲,小王的年齡為x+4歲。由小張的年齡是小王年齡的3倍,因此有4x+4=3(x+4)可求得x=8。也就是說1998年,小王的年齡是8歲,則的年齡是10歲,因此選擇D 選項。
例題3:父親今年44歲,兒子今年16歲,當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年齡的8倍時,父子的年齡和是多少?
A.36 B.54 C.99 D.162
答案:A
【解析】:父子的年齡差為一個不變量,父子二人的年齡差為44-16=28歲。因此,當父親的年齡是兒子的8倍時,即兩人的年齡差是兒子年齡的7倍,兒子的年齡為28÷7=4歲,此時父子的年齡和為4×(8+1)=36歲。因此選擇A選項。
行測判斷推理技巧:加強型之有緣千里來搭橋
行測五大專項,哪個專項能夠快速提分呢?判斷推理是提分比較快而且題量比較大的專項。得“判斷”者得天下!每年邏輯判斷10道題目中,大約有3道加強型題目,善于總結的同學會發現加強型題目有很強的共性,發現共性,有的放矢,就能事半功倍。
今天小編帶著同學們找一找這種題目的共性。
示例1:酒精本身沒有明顯的致癌能力,但是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喝酒與多種癌癥的發生風險正相關——也就是說,喝酒的人群中,多種癌癥的發病率升高了。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發現?
A.酒精在體內的代謝產物乙醛可以穩定地附著在DNA分子上,導致癌變或者突變
B.東歐地區廣泛食用甜烈性酒,該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很高
C.煙草中含有多種致癌成分,其在人體內代謝物與酒精在人體內代謝物相似
D.有科學家估計,如果美國人都戒掉煙酒,那么80%的消化道癌可以避免
【解析】本題答案選A。
題干論點:喝酒導致多種癌癥發生風險升高。
A項說明酒精在人體內的代謝產物致癌,解釋了結論,建立起“喝酒”和“癌癥”之間的聯系,搭橋,當選。
B項以東歐地區為例,屬于舉例加強,力度比解釋結論要弱,排除。
C項煙草致癌,煙草代謝物與酒精代謝物相似,屬于類比加強。只是一種可能性加強,力度較弱,排除。
D項美國人戒掉煙酒可以避免消化道癌,不清楚是煙致癌還是酒致癌,還是兩者在一起致癌,不明確,而且只是美國人的例子,力度較弱,排除。
通過這道題目同學們容易發現結論中存在明顯不同的概念時,可以通過搭橋建立起概念間的聯系,而且搭橋是力度比較強的加強方式。
我們再通過一道題目加深理解。
示例2:公元250年至800年,瑪雅文明還十分發達,城市繁榮,莊稼收成也很喜人。氣候記錄顯示,這一時期瑪雅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高。此后瑪雅文明開始衰落。從公元820年左右起,在連續95年的時間里,該地區開始經歷斷斷續續的干旱,有些地方的干旱甚至持續了數十年之久。許多專家由此認為,9世紀的氣候變化或許正是瑪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專家的觀點?
A.在9世紀衰退的瑪雅城市大多分布在南部,使用木材進行的建造活動也大大減少
B.和所有大型農耕文明一樣,瑪雅人的社會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農作物,干旱導致農產品減少,嚴重影響瑪雅人的生存
C.大多數瑪雅城市是在公元850年到925年之間衰落的,和干旱發生的時間高度重合
D.公元1000年至1075年期間,瑪雅地區石雕和其他建造活動減少了將近一半,而那時當地又一次遭受了嚴重的旱災
【解析】本題答案選B。
題干論據:從公元820年左右起,在連續95年的時間里,該地區開始經歷斷斷續續的干旱,有些地方的干旱甚至持續了數十年之久。同時瑪雅文明開始衰落。論點:9世紀的氣候變化或許正是瑪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A項使用木材建造活動減少,與論點“瑪雅文明消亡”無關,話題不一致,屬于無關項,排除。
B項氣候干旱導致農產品減少,嚴重影響瑪雅人的生存,說明氣候干旱是瑪雅文明消亡的原因,建立起“干旱”和“瑪雅文明消亡”之間的聯系,搭橋,當選。
C項瑪雅城市衰落和干旱發生的時間高度重合,時間重合不能說明干旱是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同時發生的事情不一定有關系,不能支持,排除。
D項說的是11世紀的干旱與瑪雅地區石雕和其他建造活動減少之間的關系,而結論說的是9世紀,時間點不符,而且建造活動減少不代表瑪雅文明消亡,話題不一致,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