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背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種左傾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1961新中國面臨有史以來最困難的經濟困難。
④面對三年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對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二: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
(1)改革開放的政策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
(2)對內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決策有:
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實現黨的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④決定實施改革開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三: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經營體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創辦鄉鎮企業。
③購銷體制:允許改革統購統銷制,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自由買賣。
④管理體制: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
⑤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⑦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廢除。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②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③管理體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改為以間接管理為主、宏觀調控的管理體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義改為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⑥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四:對外開發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國創辦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同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②1984年,我國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國務院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帶。
④從20世紀末起,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形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我國實施對外開放"走出去"戰略。鼓勵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浦東新區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⑥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從設立經濟特區、沿海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到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及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形成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知識點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③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最根本的轉變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也就是由過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向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轉變。
④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開糧價;改革金融體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企業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看了“高中歷史必背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