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總結經濟史

時間: 文樺2 高三歷史

  高中歷史新課程在尊重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上,順應課程改革的綜合性、個性、開放性、多樣性和民主化的趨勢,彰顯了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功能,更加貼近時代、社會、生活,改進教師教學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體現了現代學科教育理念。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關于經濟史的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總結,歡迎參考閱讀!

  高中歷史必修2知識點總結(經濟史)如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會:土地公有制

  ⑵商 周: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開始實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

  ⑶封建社會:

  ①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土地私有制

  3種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農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①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②生產模式——精耕細作

  ③生產規模——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4、小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單位

  ②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

  ③落后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

  ④脆弱性:自然災害和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壓迫容易導致自耕農破產。

  二、列舉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1、冶金 ⑴冶銅: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⑵冶鐵業:春秋時期發明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南北朝時期發明灌鋼法

  2、紡織 ⑴中國最早發明絲織技術。

  ⑵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⑶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3、陶瓷業:

  ⑴制陶業: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白陶

  ⑵制瓷業:東漢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鎮是瓷都------元彩瓷:青花、釉里紅------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琺瑯彩

  2、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①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②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并存

  官營手工業規模龐大、管理制度完善,長期占據統治地位;

  私營手工業主要生產民間消費品,某些部門在明清時期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交賦稅,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場出售。

  三、概述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古代商業發展:

  ①商朝:職業商人和最早貨幣產生 ②周朝: 商業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戰國: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業繁榮,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

  ④隋唐: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商業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城市里坊市分開

  ⑤宋朝:對外貿易發達;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鋪隨處可設,農村中出現草市;打破日中為市限制,出現曉市、夜市

  ⑥明清: 涌現出許多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如徽商、晉商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 商業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

  ② 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③ 以絲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明后期逐漸衰落。

  ④ 商業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

  四、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1、“重農抑商” 政策

  ⑴史實: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

  ⑵影響:

  ①在封建社會和王朝的初期,“重農抑商”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封建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

  ③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

  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

  ⑵影響: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3、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發展

  ⑴產生:時間、地點、部門----明中后期、江南地區、紡織業

  標志----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雇傭關系

  ⑵明清時期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自給自足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仍居主導地位。

  ⑶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原因:封建關卡眾多,政府實行抑制工商業的政策;

  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不能擁有國外市場。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一)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經濟根源 (根本原因) :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業危機:(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傳統商路,使東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____會要傳播基督

____

  ⑵可能性(條件):西歐生產力的發展、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航海家 支持國 時間 成就
迪亞士 葡萄牙 1487 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哥倫布 西班牙 1492 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達·伽馬 葡萄牙 1497 開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
麥哲倫 西班牙 1519--1522 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環球航行)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⑴對世界市場形成意義: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開始

  ⑵對歐洲:歐洲的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對亞非美洲:美洲的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白銀大量地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⑷對世界: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二、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荷蘭殖民擴張

  ⑴對外貿易發達。17世紀上半葉,荷蘭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⑵組建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參與殖民競爭。在亞洲-----摩鹿加群島、爪哇、臺灣,美洲------建“新荷蘭”(即新尼德蘭)

  2、英國的殖民擴張

  ⑴手段:①海盜式劫掠;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進行商業戰爭。

  ③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屬東印度公司)

  ④進行殘酷的黑奴貿易。

  ⑵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3、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擴大的途徑:殖民擴張,掠奪)

  (2)對殖民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黑奴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三、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⑴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前提條件:

  ①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前提 ② 圈地運動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③ 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

  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⑤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直接原因

  ⑵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1765—1840年前后)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
主要成就 珍妮機(開始標志)、蒸汽機 電力使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發展、鋼鐵工業的進步
象征 蒸汽機的發明
(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電力的使用
(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出現的新交通工具 火車、汽船 飛機、汽車
出現的新能源 電力、石油
出現的新工業部門 棉紡織業、機器制造業、
交通運輸業
電力工業、電氣產品制造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生產組織形式 工廠制 大企業(壟斷組織)
科研與技術革新關系 未結合 真正結合
發生的國家 從英國向歐美國家擴展 多個國家同時并舉

  ⑶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特點: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更多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

  ⑵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間的人口、資金的流動和貿易更加擴大

  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場,資本主義列強憑借日益強大的實力,對外侵略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⑷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

  3、世界市場的形成

  ⑴、形成過程:① 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⑵、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途徑)

  ⑶、影響: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②造成了亞、非、拉美的貧窮落后③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2)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洋務運動

  (1)背景:①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統治出現危機。

  ②清政府內部洋務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3)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4)內容:

  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第一家----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規模最大--------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②后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輪船招商局------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5)評價:①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②對我國早期現代化起推動作用

  ③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補充:中國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漸取代封建專制獨裁;

  (2)在經濟上,從生產方式來看,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從性質上來看,商品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學逐漸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上的工業化。

  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

  3、民族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產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以后(19世紀末) 1、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2、實業救國思潮推動
3、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短暫春天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1、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最主要原因)
2、民國建立提高資產階級地位
3、政府實行有利于發展經濟政策,倡導使用國貨
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推動
紡織業、面粉業等輕工業發展較快;
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曲折
發展
一戰后 1、抗戰爆發后,日本對淪陷區進行掠奪與控制。
2、三座大山的壓迫①封建主義的壓迫②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利用跌價競爭等方法打擊民族工業③官僚資本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排擠和打擊

民族資本的萎縮

  4、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

  (2)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二、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1、變化

  ①服飾:長袍馬褂 與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②飲食:西餐館;煙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發生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首開使用新工藝技術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習俗:“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

  社交禮儀----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握手、鞠躬 ;

  “老爺”“大人”稱謂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簡潔文明。

  閱讀報刊、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

  ①、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②、仁人志士的推動;

  ③、民主思潮的促進; 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交通

  ①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

  ②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

  ③航空:馮如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2、通訊

  ①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后設立郵傳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

  ②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

  3、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刊:《申報》;維新派報----《中外紀聞》、《時務報》;同盟會機關報------《民報》

  2、影視: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互聯網: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一)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

  ② 具體原因:生產和銷售矛盾尖銳

  2、特點:① 影響范圍廣(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② 持續時間長(1929-1933)

  ③ 破壞性嚴重

  3、影響:

  ⑴對國際局勢:各國紛轉嫁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⑵對國內局勢: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1、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⑵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2) 復興工業——核心內容(3)調整農業政策(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3、特點: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積極----直接影響:是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間接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

  深遠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時代

  消極----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人民資本主義”-----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

  (3)經營者革命------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4)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2、總體評價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調整

  (1)積極:50、60年代,發達國家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2)消極:由于沒有觸及資本主義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滯脹”

  (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一、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美、日等國武裝干涉;

  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⑵內容:農業---余糧征集制

  工業---工業國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

  社會勞動---強制勞動

  ⑶評價:①積極---在戰時特殊情況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戰后進一步加強,因蘇維埃共產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2、 新經濟政策

  ⑴背景:①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②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

  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⑵內容:農業---糧食稅

  工業---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商品流通---允許自由貿易

  ⑶意義:①表明蘇維埃共產黨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而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體制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

  2、表現: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1)積極影響: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極影響: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經驗教訓:①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②要從國情出發,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平衡發展。

  三、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⑴內容:農業領域自留地,開荒,種玉米;工業領域權力下放,承認企業和個人利益

  ⑵評價: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極---結果失敗---根本原因: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內容:工業領域運用價值規律;農業領域擴大農場自主權

  ⑵評價:結果失敗---根本原因: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根本性變革

  ⑴內容:經濟領域——進行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是獨立生產者,允許個體經濟

  政治體制改革-

  ⑵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建國后,兩大任務: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

  按階段劃分:過渡時期(1949—195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__十年(1966—1976);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一 、概述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實踐:

  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本確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經濟調整,經濟形勢好轉

  ⑵、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一化三改”,即實現工業化,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公有制。

  ⑶、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2、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確決策:

  ①大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

  ②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③指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⑵失誤-----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58年“大躍進”運動(以大煉鋼鐵為中心)、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領導人片面追求經濟建設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③危害: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挫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⑶糾“左”調整:提出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3、“__”時期(1966-1976)

  “左”傾錯誤惡性膨脹,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國民經濟損失慘重。

  教訓:①必須充分認識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據此制定方針政策。

  ② 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

  ④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⑤ 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防止個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

  ① 粉碎“--”,“__”結束

  ②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仍然堅持“兩個凡是”,引起全國不滿

  ③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

  2、決策:①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3、意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三、簡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②步驟:安徽、四川率先實行

  ③作用:農民獲得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2、國有企業改革

  ①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②目標——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③結果: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3、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改革促進社會發展,隨社會發展不斷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1、過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經濟穩定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1史實:① 1980年起我國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

  ② 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④ 1990年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2、特點: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五單元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一、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⑴背景:1929年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教訓,人們主張建立有效機制以穩定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格局發生變化,歐洲衰弱,美國經濟實力膨脹,企圖稱霸世界

  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會議

  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發展銀行(世界銀行)成立。

  ⑶主要內容:機構+制度

  ①2個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②國際貨幣制度: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固定匯率制

  ⑷作用:①標志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

  ②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后左右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

  ③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

  2、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關貿總協定》:⑴1947年簽字,1948年實施。

  ⑵目的: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

  ⑶性質:一項國際多邊協定,實際上起著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

  ⑷作用: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自由貿易體制;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3、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起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在國際貿易方面:通過“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建立起了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體系。

  ⑵三大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

  ⑶影響:①確立了美國在二戰后左右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國對外經濟擴張

  ②一定程度上穩定了世界經濟秩序,促進了世界貿易。

  ③順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向體系化、制度化方向發展。

  二、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1、歐洲聯盟(即歐盟)

  ⑴建立過程:

  ①1967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并為歐共體(經濟合作組織)。

  ②1992年,歐共體成員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即《歐洲聯盟條約》)

  ③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

  ⑵性質: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性質的組織,合作范圍從經濟擴大到政治、經濟、軍事一體化。

  ⑶歐元的誕生:2002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用

  對歐盟經濟發展有利,也對歐洲政治聯合起推動作用

  ⑷影響:①促進西歐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實力的增強

  ②有利于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③歐洲一體化也改變了世界格局,極大提高了歐洲在國際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貿易區

  ⑴建立:1992年,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協定,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

  ⑵特點: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聯合組成的貿易集團。

  ⑶影響:推動了三國的經濟發展,但對發展中國家——墨西哥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加快拉美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3、亞太經合組織

  ⑴成立:1989年成立,1991年中國加入。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會議在上海召開

  ⑵組織原則:① 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則 ② 開放的地區主義原則

  ③ 協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則 ④ 以漸進的方式實施目標的原則。

  ⑶合作方式:是一種制度上的創新,稱為APEC方式。

  ⑷影響:①使亞太地區在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大提高,

  ②在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中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創造出了一個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進程:

  ⑴ 新航路的開辟啟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⑵工業革命的強大動力使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

  ⑶ “二戰”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

  2、原因

  ⑴、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根本推動力

  ⑵、新型交通和通訊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⑶、兩極格局的結束為全球化發展消除了政治障礙

  ⑷、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3、表現: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市場的擴大、國際分工日趨成熟、大型跨國公司數量增加

  4、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

  在世界市場上,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占優勢,往往是獲利者;而發展中國家經常處于劣勢和被動地位

  ⑵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空前增強;

  ⑶破壞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環境,并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生存。

  5、為什么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1)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是因為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同時存在,但總的來說是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

  積極作用:經濟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資源;

  為各個國家提供了更多發展的機會,有利于世界和各國經濟的發展;

  極大地豐富和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消極作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

  經濟危機的傳染性和破壞性空前增強;

  破壞發展中國家的自然環境,并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威脅人類生存。

  (2)態度:

  ①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改變的歷史趨勢。

  ② 發展中國家要抓住全球化這一機遇,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

  ③ 發展中國家要積極采取各種措施趨利避害,要努力爭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爭取國際經濟運行規則向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調整。

  四、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1、世界貿易組織

  ⑴建立:是由關貿總協定發展而來的,1995年1月1日正式運作。

  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

  ⑵作用:使貿易更加自由地運行,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⑴過程: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創始成員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復關申請;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⑵影響:

  ①積極意義//機遇: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動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②消極意義//挑戰:對我國弱勢產業帶來壓力和挑戰

337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风间由美电影影片| 女人打屁股针视频| 黄色免费视频| 一夜风流| 迅雷 电影| 南来北往分集剧情| 南海姑娘简谱| 高地1—36集电视剧免费观看| 朱莉娅·安最经典十部电影| 希崎| 夜魔3| 香谱72图解详细解释大全| 女同视频在线| 劫中劫| 央视7套| 国家励志奖学金个人主要事迹1500字 | 黄婉| 神经内科出科个人总结| 三上悠亚在线免费观看| 抖音下载安装| 帕米尔医生电视剧全集免费观看| 清淮河| 蓝家宝电影| 性感男模| 天国车站在线观看| 女生衣服| 燃烧的岁月| 演员李恩| 陈浩宇女演员| 蛇魔女大闹都市| 第一财经电视| 在线麻豆| 寡妇高潮一级片免费看| 春娇与志明电影| 情哥哥| 秀人网周妍希| 同字异音联| 妈妈的朋友泡妞| 《最后的凶手》免费观看| 篱笆墙的影子歌词| 正常血压对照表|